黄海荣
“梅”以其耐寒、早春开花等自然秉性为人们所称道,唐宋诗人留下了数百首梅花诗,他们赋予“梅”这一意象以各种各样的涵义,使“梅”摇曳生姿、光彩夺目。
一、思乡、怀友的忧伤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故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值得怀念。而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梅”即在其列。王维《杂诗》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宋之问《题大庾岭水驿》中“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该是可以见到的!此处的“梅”给有家难回的诗人以一丝心灵的慰藉。
高适《塞上听吹笛》有“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而这飘落的花瓣,四处飘散的笛声,不正是戍边战士思乡之情的真实写照。
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有“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一句,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北地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从而,借岭外早开的梅花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
二、冷落、困顿的凄凉
世事沧桑,“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内心凄凉、落寞的诗人们常用“梅”来倾诉自己的情感。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梅花落》的笛曲使诗人联想到片片飘落的梅花。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可在这五月的江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
而宋代诗人陆游《哀郢》有“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荆州十月便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时光的流逝正如同下坡的车轮,十月盛开的早梅使作者多了一份对岁月流逝的凄凉之感。
李商隐的《忆梅》写道:“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化花。”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得不寻找慰藉,他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面对这大好春色,诗人不禁想起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已花凋香尽,诗人遗憾正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的李商隐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
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见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这不正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
三、傲然独立的倔强
同为《梅花》,王安石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报道将至的春讯。陈焕有“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在这高山僻雅之地,忽然看到一树梅花,此花索居悄悄,就像山谷中的一位绝代佳人,别具孤芳自赏的韵致。
两首诗中都强调了一个“独”字,梅花不仅凌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于此更显出它“凌寒”的傲骨。而“独树春”的“独”字,更见梅花傲然树立、寂寞清幽的风姿。
而张道洽也有一首《梅花》:“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有的梅树长在野桥旁,无人管领,只有夜月仿佛是它的主人;有的梅树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梅花是如此的执著,如此的百折不回,而它坚贞的意志与旺盛的生命力的背后,不正是由于它有着傲然独立的铮铮铁骨吗?
唐末诗人齐己的《早梅》有“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惟独梅花“孤根独暖”,这正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
四、明洁如玉的清逸
唐代诗人张谓在《早梅》有“一树寒梅自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那洁白的寒梅,有如那温润的白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不与世俗为伍。
苏轼的《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有“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清晨,他来到松风亭下,发现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
诗人常用梅来表现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方岳的《梦寻梅》为例,“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一位风尘仆仆的诗人策马而来,他已经奔走了几千里地,而他此行的目的竟是为了追寻这山凹里几朵早开的梅花,此时,梅花是诗人理想和情操的象征。
而最让人心动的是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梅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如此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而这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品格。
数百首梅花诗在唐宋文学史上绽放,“梅”这一形象的意蕴在宋代逐步定型。梅花最令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花俗草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随风袭人。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作者单位:江西丰城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