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课堂的精彩

2014-05-28 21:25汤胜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5期
关键词:白鹅课文文章

汤胜

课堂教学提问的意义和价值,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先来看一看部分老师课堂教学提问的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提问1: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背景:这是一位老师在上《济南的冬天》时,按自己的教学思路,先从字词讲起,再围绕景物描写讲到济南冬天的特征,最后提出这一问题。

课堂教学提问2:同学们,你们谈谈如何读诗歌?

问题背景:这位老师上的课文是余光中的《乡愁》,老师一上来告诉完学生上课内容后,紧跟着就问学生这个问题。

课堂教学提问3: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问题背景:这是一位老师在上冰心先生的散文诗《荷叶 母亲》时,就文章内容学习提出的问题。同样的,在听一位老师上《夏感》时,也问过类似的问题——想一想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类似的问题,在目前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这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问的是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老师的教学思路,我们似曾相识,这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思路,先从课文的字词学起,再到内容,最后到情感,一个方面一个板块。初看起来,这样的安排似乎并无不妥,且清清爽爽,思路清晰。但细细揣摩,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如果这种问法,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衔接语言或过渡性问语,作为下一环节教学的提示性语言,也未尝不可;如果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那就存在很大的误区,极容易让老师和学生对文章情感的分析落空。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分析情感时为情感而情感,将文章的情感分析游离于文章的语言品析之外。步根海老师指出,凡是语言的,其背后就一定是情感的,一定是人文的。这句话也就点明了情感教学的方向和立脚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把情感分析问题简单化。就拿《济南的冬天》来说,有这么一句“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句中其实就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像这样的语言文中俯拾皆是。所以情感分析问题的提出和评析都不能凭空。

第二个问题,老师问学生如何读诗歌,作为课堂教学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因为在课文学习之前提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引领作用,所以我把它看成是主要的问题,如果问得太大、太空,很容易让学生不知所措,不明所以。

第三个问题,其实老师设计的目的在于感知课文的内容。“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是新课程标准初中阶段目标之一,但我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文章体式来设计具体的问题。比如,记事类为主的文章,老师应明确提问“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件事”,甚至可以要求学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几件事的内容;写景类的文章,老师应明确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等等。这样,问题明确而有指向性。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知道,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针对具体语用环境开展教学的技术活。所以曹勇军老师曾指出,“看你问几个问题,就知道你水有多深。”

王艳华老师《斑羚飞渡》文章的教学设计,这篇教学设计中有几个教学问题设计得很好。列举如下:

1.在“揭示课题”环节,老师问“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

2.在“整体感知”环节,老师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深入研读”环节,老师问“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带有极强的激趣性,能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和研讨文章的标题。第二个问题指向性明确,目的、任务清楚,要求也较到位。第三个问题空间性很大,语言教学落实性较强,符合新课程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同时也符合语文学科注重言语学习的趋势。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思路:

1.课堂教学提问应有明晰的目标意识。

2.课堂教学提问的内容应有准确的指向性。

3.教学提问的问题一定要回归文本学习本身。

4.主要问题设计应有一定的关联性,贯穿教学流程。

5.课堂教学追问应有启发性和点拨作用。

课堂有效提问,国际培训、绩效、教学委员会2004年新修订颁布了能力标准,其中关于有效提问有以下要求:

1.提出清晰和恰当的问题。

2.有效跟进学习者所提问题。

3.使用多样的问题类型和问题层次。

4.提出并重新引导到那些促进学习的问题。

5.用问题激发和引导讨论。

6.以回答问题来连接学习活动。

关于教学主问题设计,郑桂华老师提出“核心问题设计”的思想,“核心问题是理解一篇文章主旨的钥匙,也是一堂课教学价值的依托,还可能是教学的切入点,它针对本堂课的重点目标,统领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贯穿课堂流程。”郑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如《最后一片叶子》,核心问题可以确定为“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能够统领“在苏、琼珊眼中,贝尔蒙是怎样的人?”“一般在画家眼中,贝尔蒙是怎样的人?”“在你的眼中,贝尔蒙是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刻画贝尔蒙形象的?”等系列问题。

关于课堂教学点拨式提问,我们先来看一位老师的《白鹅》教学片段:

师:文章中作者是如何称呼白鹅的呢?

生:我们这位鹅老爷。

师:老爷是什么人?

生:当官的。

生:地主。

生:主人。

师:嗯,有道理。经商的也可以说老爷。无论哪种情形,老爷都是一个家庭中地位最高的、能力最强的人,是古时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作者把这样的称呼送给了一只白鹅,怎么理解呢?

生:白鹅在家庭中地位最高。

生:白鹅有身份。

生:显得很亲热。

师:都说得不错。同学们再想想老爷出行一般是前呼后拥的,威风凛凛的,架子十足,鹅与这些有关系吗?

生:白鹅也是架子十足。

生:白鹅傲慢。

师:很好。以前的老爷主要是用来尊称家里最重要的贡献最大的人,现在生活中我们称谁为老爷,一定是生活优裕的人或者架子十足的人。老爷的称呼,除了表现了白鹅的傲慢,从这样的称呼里,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对白鹅的亲眤。还有别的这样的有趣的句子吗?

生:“鹅则对于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

师:哦,鹅太高傲了,作者一家人居然忍受它的臭脾气。

生齐笑。

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引导学生准确体会“鹅老爷”的形象,分别有三次点拨式提问,层层深入,要言不繁,学生也在老师的引领下真切感受到白鹅“傲慢”的形象特点,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对白鹅这种称呼背后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另外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点拨式提问,关键在点拨,点拨式提问往往在学生思维达不到、够不着的地方,老师适时适度的引导。

关于课堂教学追问。

课堂教学追问,是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或语言的感悟不够深入时教师有意实施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追问往往能使语文教学落到实处,也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平添许多生成的乐趣。

胡明道老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以学生“对对碰”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分为“大臣组”与“皇帝组”开展交流:

生1:请问皇帝,你怎么自己不去,要派我去看布料?

师:问得好,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皇帝组谁回答?

生2:我想去,又怕看不见,别人说我愚蠢,于是我就派你去了。

师:哦?你是从文中哪一句甚至哪个词看出来的?大臣组对皇帝组的回应满意不满意?(众生:不满意!)那谁来帮帮?

生3:皇帝,你自己想去看布料织得怎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就不敢去了。我们觉得“不大自然”这人词写得好,表明你心里是虚的。但后来你又觉得自己不用害怕,最后觉得“比较妥当”的办法是派我去,“比较妥当”是很有意思的,表明你又不自信、又狡猾。

一般情况下,老师在组织课堂讨论学习时,学生的讨论话题或内容容易浮于表面,深入不到文本中间去,但胡老师在这个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利用追问的方式——“从文中哪一句甚至哪个词看出来的”,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语言的捕捉。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魅力就在“提问”之间,课堂教学提问,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追自问的能力和意识,并由此内化为生命中的自觉行动,最终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境地”。

【参考文献】

[1] 王艳华. 斑羚飞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2011.(6).

[2] 郑桂华 著. 语文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P72.

[3] 夏峥嵘. 于语言细微处见语文精神,《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1).

[4] 李光. 有效“追问”:让“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10).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白鹅课文文章
“忘恩负义”的大白鹅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只大白鹅
背课文的小偷
白鹅写生记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可爱的大白鹅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