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道东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怎么做才能得到有效呢?
一、转变观念、精心设计目标
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革除传统课堂的弊端,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有一个重要的变革就是把原来只有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的课堂变为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围绕三维目标,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
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消极的学习情感转变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动化。为此,设计语文教学目标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加强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钻研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要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钻研教材。高中语文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不仅要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使自己的备课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而且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能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只有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备得越充分,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更突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叶圣陶的语文教材理论不但包含了叶圣陶对于语文教材标准、性质、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见解,还包含了他对于语文教材归宿的别有见地的论述。相反,语文教师也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
教师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
在教司马迁《项羽本纪》时,我首先让走近历史现场,通过欣赏歌曲《霸王别姬》让学生感受,进而欣赏电影《西楚霸王》片断,进入本课的学习,感受再现当时的氛围。让学生感受项羽的人格魅力:不仅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也是一个柔情似水、义薄云天的伟丈夫。进而告诉学生凡古代真正的英雄豪杰,无不都是义薄云天之人。教学《我与地坛》时,首先走近作家本人,通过介绍史铁生的文学成就、代表作品和爱好等,进入散文学习。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鼓励了无数的人。在文章的鼓励下,许多遭遇不幸的人走出了不幸的阴影。
三、精设导入、调动学习兴趣
导入创设的情境对教学内容起凝聚、激发、铺垫等作用,因此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导入的趣味性、探索性。
好的导入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教师应抓住导入这一契机,设计出科学、合理、新颖的导语,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置导语时,适当地引入轶闻趣事热点事件或谜语游戏竞赛来设置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导入要新颖别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教师的导入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只有创新才能吸引学生。这就好比,再好的佳肴连续吃也会让人难受,甚至反感。另外,导入一定要精练,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能繁杂冗长,不能喧宾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然而然地进入对主要内容的学习。
讲《庄周买水》时,我讲了庄子的故事,讲《鸿门宴(节选)》时,我讲了“暗渡陈仓”的故事……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故事之中增添浓厚的兴趣,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学习《再别康桥》一课时,我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知识竞赛——诗歌接龙。我说上句,要求学生接下句,对接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我说“峰回路转不见君”学生接“雪上空留马行处”;我说“莫愁前路无知已,”学生接“天下谁人不识君”;我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学生接“凭君传语报平安”……然后,我又问学生这些诗句是表达什么感情的,学生很容易就知道这些都是表达离情别意的,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印象,也激活了课堂。学生以极高的兴趣学习了这首诗。
四、课堂鼓励、激发思考探索
在许多教室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唾星四散,自得其乐;学生昏昏欲睡,不胜其烦,不知所云,茫然无措。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只重视了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却忽视了它的艺术性,因而事倍功半。所以,语文课堂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运用适当的方法,讲求艺术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如何让语文课堂更精彩呢?而高中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适时地创设情境、鼓励质疑,使他们积极思考。
在教学《我的母亲》时,结合作者对亲人生前一些细节的描写,把教学内容引向学生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也在默默地呵护着我们,让你感受最深的有哪些事,你最想对母亲说什么?”让学生向生活回归,并与作品进行对接,阅读资源就又生发了写作资源。
笔者教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课堂上就有质疑的,说相如冷静,看不出来,两次都是以死想拼,而且还是“倚柱,怒发上冲冠”“张目斥之”“辱其群臣”这叫冷静吗?其次,钱乃身外之物,相如既然聪明,为什么还为了一块和氏壁使得拔石城、杀二万人?他应该之前就能想到,秦王得不到和氏壁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再次,根据当时的习惯,外国的使者和本国的侍从参见大王是不能带入武器的,为什么蔺相如还可以拿刀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旁边的侍从又怎么能在没武器的情况下杀掉蔺相如呢?
教学《鸿门宴》时,在熟悉了课文内容后,我鼓励学生:“你读出了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如“项羽那么厉害,为何范增要离开他?”“范增与项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吗”等问题,正好都集中在要害上。围绕着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学生参与得非常激烈,拓展得更为广阔,课堂更为丰富深化。
教学中,要让问题自然生成,而不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探究,切实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批判质疑。
五、幽默语言、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够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艺术的语言创设融合的情感氛围,创造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才会焕发活力,才能闪耀智慧的光芒,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显然,幽默的语言才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一个能够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幽默语言的老师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是受学生欢迎的。以学习为乐,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学习热情,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益。所以,语文老师要想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就应充分利用幽默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向导。学生在语文课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路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语文教师能否把语文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只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才能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深人,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梦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