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学生与古诗的情感距离

2014-05-28 03:56张清忠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生

张清忠

古诗教学要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要根据诗篇的各自特色,从不同角度去赏析它,以此提高学习兴趣。

一、新旧联系,相互映衬

优秀的诗篇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感染力。为了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心深处受到感染,教学时除了作一般的赏析外,还要运用新旧联系、渲染气氛的方法,例如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先组织学生回顾小学时学过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说明这是作者临终前的作品,可以说是他的遗嘱。他临终前想到的不是自己,不是家庭子女,而是国家的未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一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者,从而产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然后转入本篇古诗的学习。作者写本诗时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虽然被罢官归隐于山阴三山故居,任然志在千里。他当时的身体状态特别不好,到了“僵卧”的程度,却不自哀,还想着“为国”,连做“梦”也想着“饮马冰河”的战斗生活,这是多么崇高的爱国情怀啊!同时提示一下已经学到的《诉衷情》,也是同期写作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衰,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样前后一映衬,突出了作者爱国激情和杀敌雄心,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比较异同,领会妙处

诵读古典诗歌时,对于那些题旨相同、构思各不相同的作品尤为有兴趣,并会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如两首思妇诗同是写丈夫寄寒衣时的怀人深情,一首是唐代陈玉兰的《寄夫》:“夫戌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另一首是元代姚燧的「越调」《凭阑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一个直接写关切、担心的心态,一个以矛盾的心理写思念、期盼之情。而另一首唐代许浑的《塞下曲》:“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写一次战斗中,一个战士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这里又从另一个角度构思,使读者从“寄寒衣”这件事情上,对牺牲者和家属产生深切的同情。

基于上述因素,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高适的《别董大》,引导学生了解同是写友人殷勤话别的场景和依依难舍的真挚情谊,前一首写的是清晨路上、柳色青青的清新景色和体贴、悲凉之情;后一首写的是日暮黄昏、大雪纷飞的凄清景色和安慰、鼓舞之情。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就会体味到各个作者不同的情怀和构思匠心。如果再把宋代的黄庭坚的《竹枝词》:“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介绍给学生鉴赏,拓展一下教学,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诱发起强烈的诵读兴趣。

三、紧扣特征,强调观察

鲁迅说:“留心各种事物,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又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随时留心,细致观察,是把人、事、物、景写得准确、鲜明、生动的先决条件,不然怎能写出事物的特征呢?

在教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先写出小时候学过的一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叫学生说说它的题目。再问问他们是怎么会记住或者晓得它的题目是“画”的。原来作者抓住了画面静止的特征。你看:山,远而不模糊;水,近而没有声音;花,春去了任然存在;鸟,人来了却不惊动。如果不是静态的画面而是动态的大千世界,能做得到吗?然后教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要求学生思考这首诗的作者是怎样写出了“早春”二字的,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了解到:桃花“三两枝”,芦笋才钻出短短的嫩“芽”,冰消了,鸭子下河了,这一切都是早春景色的特点;同时还有作者心理的感受,像水的“暖”,河豚的“欲上”等。最后可以联系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叫学生猜一猜作者写的是什么?从而增强学习本诗、甚至整个诗歌的兴趣。

四、讲点故事,说说炼字

故事的特点是有故事性,有情节,常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因此,它不管对成人或孩子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会使人久久不能忘怀,所以,在教学古诗时讲点与古诗有关的古诗,对提高学习兴趣是很有作用的。例如,在教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先说从前有个郑板桥与他的老师在河边看见有一个少女的尸体,老师见状吟了一首诗:“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认为少女的年龄、落水的原因都是主观臆测的,毫无根据,至于魂魄又有谁看见过?于是就将诗改为:“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经此一改,就具体可见,符合实际了。

故事讲完后,再转入《春夜喜雨》的教学,让学生作初读感知后,提问让学生思考那些“字”用得好、切题?让学生合作讨论,得出第一句“好”字总领全诗,它是“喜”的原因,“喜”在何处?从“知”“当”上,看到它的品格喜人;从“潜”“细”上,看到它的情态喜人;从“黑”“明”上,看到小雨时的环境喜人;从“红”“重”上,看到它的结果喜人。同时,从“润”字上,看到它的作用喜人;从“黑”字上,想到题目中的“夜”字。通过抓住体味一连串的精当准确的词语,学生就能充分感悟诗人的喜悦之情。

最后,教学引申一下,让学生背诵一下小学学过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说一说第三句中的“绿”字,是作者从“到”、“入”、“过”、“满”等字中最后选定的,它好在不平板,显得有色彩,有情态,生动形象。

五、体味情趣,激起兴趣

古典诗歌中有的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情趣盎然,诵读时会让你产生会心的微笑。例如唐代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晚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作者明明是向张籍询问自己的作品是否合主考官之意,而他不直接问,却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间接地询问。又如唐代的施肩吾《幼女词》:“幼女十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少女偷偷学做新娘后,立刻害羞起来的神态。读了这些诗后,人们会立刻会产生笑意,立刻就会产生要背诵这些古诗的冲动。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重点赏析上片的三、四句和下片的三、四句,前者的意思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带着微微的醉意,用柔和的南方话在打趣逗乐。”后者的意思是:“调皮的、不老实的小儿,什么活都不干,偷偷躲到溪头,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去了。”让学生感受到这家老小实在有趣,从而喜欢它,产生熟读成诵的内心需求。然后,让学生回忆小学时学过的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以加强对这类诗歌的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只要平时多读一些书,教学时改进教法,根据诗篇的特点,挖掘教材兴趣的因素,就一定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而产生自觉诵读、背诵的心理要求。

作者单位:湖南永顺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学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赶不走的学生
品读古诗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