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务峰
一、转型发展是时代主题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我国正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如何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我们要顺应世界潮流、紧扣时代主题,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
从国际看,转型发展大势所趋。进入21世纪,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在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国奥巴马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还采取了政策支持、资本回流等很多措施;英国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九个创新制造中心建设;巴西、印度等也发布了各自的工业振兴计划,力争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制高点。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制造业将面临前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堵截,后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追击的双重压力,在此环境下,中国经济必须转型升级才能找到出路。
从国内看,转型发展方兴未艾。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红利减少、要素成本上升、产业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若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转型升级。为此,许多省市强化倒逼机制,加快转调升级,比如,浙江省“浴火重生、腾笼换鸟”,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广东省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江苏省继上世纪80年代“由农到工”第一次转型、90年代“由内到外”第二次转型后,目前正在进行“由大到强”第三次转型。在此推动下,我国产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呈现出许多新趋势、新特征: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产业转移方式途径更加多元,产业聚集融合态势更加明显,产业发展新兴业态更加完善,产业发展方式更加绿色低碳,等等。由此可见,竞争发展的核心内容已经发生重大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指导上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责任感。
从全省看,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实施高质高端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作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抓手,加强规划引领,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区域布局更趋完善、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先进省市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相比,山东省转型发展的压力依然很大。比如,服务业占比偏低、传统工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聚集度、关联度低,产业链缺乏有效集合;一些行业、企业缺少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产业竞争力不强;部分产品利润率低、市场占有率不高,质量效益亟待提升;能源结构不合理,对资源环境依赖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有创新能力不够强、体制机制不够活等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思想不够解放、路径依赖性较多,特别是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理解不深刻、落实不到位,以GDP论英雄的思维定势还没有彻底摆脱;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由此可见,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增长结构,已成为推动山东科学发展必须突破的羁绊,必须实现工作指导的重大转变。
二、转型发展是一场硬仗
凤凰涅 、转型发展,是一次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会有短痛和阵痛,也有可能带来长痛和巨痛。早转早主动,晚转就被动。只有经历“痛”的过程,才能实现“凤凰涅 、破茧成蝶”。这不仅需要壮士断腕、浴火重生的勇气,善谋善为、善做善成的智慧,更需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动力、发展途径、考核导向等方面实现新的转变,坚持科学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减少对资源投入的严重依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把握发展大势,遵循发展规律,不“另起炉灶”,不推倒重来,突出特色优势,抓住关键环节,再造新优势,抢占制高点。
第一,在提升现代产业上实现新突破。产业升级是转型发展的核心,坚持走高质高端高效发展之路,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最终产品比重、提高绿色环保产品比重、提高有记录可追溯产品比重。要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环保设备、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提升改造轻工、纺织、机械、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积极化解钢铁、水泥、船舶、化工、轮胎等过剩产能,促进工业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快发展信息、物流、文化、旅游、养老、医疗、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按照总书记“三个导向”的要求,实施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抓好产业链延伸、经营体制创新、品牌特色农业工程,努力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第二,在推动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产业的竞争,更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实施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专项,培育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落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16条政策,抓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实施专业技术人才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要点上攻克核心技术,线上打造创新链条,面上提升创新水平,加快由“山东制造”转向“山东创造”、‘“山东设计”、“山东标准”。
第三,在促进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山东省经济要行稳致远,提质增效是必然要求,应将质效双优导向贯穿于经济发展各方面、推进工作的全过程。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坚持投向、投量、投速、投效相统一,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社会民生、农林水利、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组织实施好省级重点项目和“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真正以大项目好项目,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改善。要着力培植特色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分工、集中化布局,壮大一批“有根产业”和“税源链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板块经济”。
第四,在推进生态文明上实现新突破。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完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对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狠抓大气污染防治、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大生态工程。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五,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价值取向。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加大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就业创业、繁荣发展文化、完善社会保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确保人民生活更加和谐安定。
三、转型发展是系统工程
转型发展涉及方方面面,艰巨而复杂。必须不断创新思路和办法,进一步调整完善工作运筹、工作手段、工作方式,加快构建大政策、大市场、大协调的工作新格局。
在工作运筹上,突出顶层设计,强化配套联动。在尊重基层首创的基础上,加强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按照质量效益导向,对相关规划、政策、法规进行修订、完善和充实,并做到方向一致、配套联动,用心着力狠抓落实,确保一张蓝图抓到底,加快形成规划导向鲜明、政策支撑有力和法规保障有据的新格局。
在工作手段上,突出市场主导,强化多方联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打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减少行政直接干预,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推动转型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形成市场倒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新格局。
在工作方式上,突出统筹推进,强化协调联动。加强对转型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部门分工和协作机制,协调省市县利益关系,改进评价、考核、监督办法,更加注重工作的综合设计、统筹安排和有效衔接,切实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加快形成组织有方、推进有序、督导有力的新格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