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维东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近年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积极进行治理改革的实践探索,沿着“大部制、小政府、大社会、好市场”的路径,多管齐下推进地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增创了发展新优势。
以行政体制改革为龙头,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小政府、强政府”。顺德区切实推进大部制改革,将41个党政部门合并为16个大部门,实行扁平化管理,并对党政权力运行机制进行重塑,推进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一是着力打造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全区成立38家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深入开展决策咨询,吸纳社会精英和民意代表参与决策。二是着力打造专业高效的执行机制。下放3197项执行和管理类事项,镇街在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三是着力打造独立有力的监督机制。推动纪检、监察、审计职能一体化运作,解决“同体监督”问题,进一步向人大、政协和社会开放监督权。同时,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能减则减、能放则放、做好分内事,实现职能“瘦身”,较好解决了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等问题,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让渡了更大空间。
以市场化改革为牵引,增强发展动力,营造“大市场、好市场”。顺德区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区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交易行为,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在经济服务、就业培训、社会福利等多领域,积极开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专业化。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政策体系,推出“龙腾计划”、“星光工程”、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18条”等系列政策,实现产业政策对不同体量企业的全覆盖和系统扶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以“产城融合”推动经济转型,打造兼具大城市产业效率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网络型城市,为产业转型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和服务功能。
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凝聚正能量,建设“大社会、好社会”。顺德区将社会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拓展社会参与平台,努力构建党领导下富有活力的协同共治格局。一是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创新。成立区社会创新中心,建立社会投资、公益创新的促进政策和支持机制,通过培育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会人才,整合资源、创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镇街建立各具特色的枢纽型社会服务中心,将专业服务覆盖到村居,拓展到家庭服务、养老服务、青少年服务以及社区矫正、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等更多领域。二是推进社会民生事业改革创新。按照系统设计,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民生工作原则,切实把幸福图景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物质精神享受。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低端全面保障、中端加大支持、高端依靠市场。三是培育孵化遍布城乡的社会组织。在政策、资金、场地、服务等多方面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促进社会治理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四是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鼓励社会精英投身社会公益。目前,全区有效运作慈善冠名基金(项目)62个,配套慈善资金累计达5650万元,有效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以基层治理改革为基础,共享发展成果,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大局。顺德区以基层党组织统筹“一室一站一会”为抓手,逐步理顺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以及集体经济组织“三驾马车”的关系。一是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制度。全区247个党代表工作室联动政府部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解决民困,以制度化的形式将群众路线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党代表工作室创设以来,收集并处理群众意见建议21000多条,群众满意度达95.4%。二是建立村(社区)服务站。全区201个村(社区)服务站统筹基层行政事务,开展社区服务,党支部书记担任服务站负责人,村(居)委会回归自治和服务角色。三是设立村居议事监事会。由党支部牵头联合村(居)委会和社区各界代表,对社区事务进行参谋议事和监督,逐步构建起以党领导为核心,村(居)民自治为基础,社会参与为动力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增进了基层的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