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世堂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作品,有三个层面的东西。笔者引导学生从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四个层面解读古诗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学 文化 解读古诗词
汉语言文学作品,有三个层面的东西,一是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二是修辞、章法、为文技巧等;三是文化、情感、思维等精神层面。诗歌语言表达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等多方面文化,但我们的多数古诗歌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忽视了对诗歌文化、情感、思维等精神层面的解读和关注,从而偏离了诗歌教学的核心宗旨。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四个层面循序渐进解读古诗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文字层面的解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解读一首古诗词,对字、词的认知是第一步,同时体味诗歌的平仄、押韵的韵律,然后注意吟咏中的节奏、语音停顿和句重音,力求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识字、解词、理解诗句到朗读、背诵、涵泳诗句,为进一步解读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
二.文章层面的解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从文章层面通过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等方法全面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还要掌握诗人独具匠心的结构技法: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等,以准确把握诗人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等。
三.文学层面的鉴赏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想象和联想是文学层面解读诗歌的双翼。首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清代诗人袁枚说:“夕阳芳草寻常物,化作笔下皆是诗”,这是讲诗人发挥想象,创作诗歌。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就没有文学家,是想象铸就了一代诗魂屈原、一代诗仙李白、一代诗圣杜甫的辉煌。同样,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的读者和鉴赏家。学生在鉴赏诗文时,一定要调动其想象力,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再造作者的艺术境界,从而领悟作品的深层意味,升华作品的审美情趣。
联想是诗歌艺术的一种技巧,许多奇妙的新观念、新创意及新方法,常常由联想的火花点燃。诗人艾青《诗论》曾言:“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的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没有联想诗人就不会创作出美妙动人的诗篇,读者就不能读出诗歌的情境美和意境美,正是联想才使得诗人和鉴赏者心气相通,思接万里。如学习王安石《菩萨蛮》时,有“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一句,我问学生“偃”字怎解?有人讲 “月偃”可理解为月亮慢慢下去了。有人讲“月偃”就是“偃月”,即“像卧倒样子的一枚新月”;也有人说 “梢梢新月偃”就是一弯新月隐藏在条条柳梢之后,显得朦胧而美丽,有诗为证:“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此时有位学生举手说:“三国关羽使的就是‘青龙偃月刀,‘偃月就是弯弯的月牙状。”学生这一联想也让我恍然大悟,随机向学生补充道:“偃”即“仰卧”,“偃月”即上弦月,仰卧状,出现在每月的初七、初八前半夜。正符合“午醉醒来晚”的诗意。由此看来,学生鉴赏诗歌必须要展开丰富的联想。诗人的志向情趣、生活经历和处境、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等,学生只有通过联想的思维方式,才能解读出言外之意,完成诗的再创造、艺术性的补充与拓展。
四.文化层面的解读是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中国素称“诗的国度”,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占有独特显著的地位,学生可从中解读到更多文化内涵。
首先,让学生了解丰富的文化信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承载着最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尤其是精神形态方面的文化信息。“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韧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期,流派繁多,然而原创。”所以,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改进方法,引导学生注重对诗歌文化内涵的解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其次,让学生体察不同时代的世风民情,对思考、探索现实社会、人生大有裨益。我国诗歌一直以来便与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俗等各个层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诗歌创作主体的人,都难以超越其特定的时代。不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离骚》,还是唐诗宋词元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诗人都有不同的风格,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展示其时代画面、世态民风,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和文化内涵。
总之,通过以上从四个层面解读诗歌的教学训练,引导学生学会了“循序渐进,层层剥笋”的解读方法,而且对每个层面的学习目标都心中有数,学有所攻,攻有所获,这种高效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第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