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洪涛等
摘 要:MOOCs一出现就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该文在梳理MOOCs发展现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MOOCs的教育理论,分析了其对当前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最后给出了基于MOOCs的高等教育新课程模式,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 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课程市场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014-02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当前大数据时代最为活跃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具有自组织、大规模、开放性、社交性等特点,并开始触动世界主流高等教育市场的根基[1],其出现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这种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教育方式是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发展的重要趋势,自2012年迅猛发展以来,已经形成了包括Coursera、Udacity、edX等在内的三大MOOC平台以及地域特点的小平台,不断推进MOOCs的普及和发展。
1 MOOCs的发展及其特点
MOOCs出现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直到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Sebastian Thrun在互联网上免费开设了一门模块化课程—“人工智能”,吸引了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约160,000名学生注册学习[2],第一次是MOOC这种形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引起媒体的狂热报道。接下来的一年,看到商机的投资商和面向挑战的世界顶尖大学合作,陆续推出了包括Udacity、Coursera、edX等在内的三大MOOCs平台,正式拉开了MOOCs教育的序幕,使MOOCs这种教育模式越来越为全世界所接受,同时也让更多的大学加入到MOOCs的各种新式的实践中[3]。
MOOCs作为一崭新的教学模式,拥有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特点[4],包括易于使用、覆盖广、自主学习等,具体如学习者学习地点不受限制、参与课程的人数不受控制、学习模式不作要求,既可以借助于视频授课,又可以利用网站、博客、社交网络等多种信息手段或平台进行学习。这与传统的当前在国内风靡一时的高校视频公开课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MOOCs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它具有大规模、在线、开放、多样化等优点。
当然MOOCs的劣势也不容忽视。其中第一个最主要的缺点相对于传统学院式教学而言其面临的高退课率[5]。Coursera平台统计,在注册参加人工智能的16万名学生中,最后只有14%的人念完了课程。edX平台注册学习MIT的一门电路课程的15.5万名学生中,最后只有约5%的通过了这门课程。
第二个最主要的缺点是其面临的教学体验。虽然相对于传统网络教育而言已经有很大的改进,但这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教学氛围有天然的缺陷。大学教育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只是课程本身,更多的是一起学习生活过程中的社交体验,形成人生成长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社交关系,可以说,社交关系培养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成果。
第三个缺点就是建构一门MOOCs要求比较高。MOOCs课程的发起人需要有对本课程领域相对深层的掌握,同时还需具有高超的协调组织能力。MOOCs课程的学习者不受时空、年龄、领域限制,课程建设要兼顾和协调这种不同的学习者群体将可能面临很多困难。但是由于相关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可能造成不同学习者以及老师之间会有交流上的障碍,这就需要MOOCs老师投入精力去建设,才可能成功。
2 主要MOOCs形式的理论及教育改革模式
当前MOOCs的教学模式并不唯一。当前相关的MOOCs研究主要面向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s和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xMOOCs两种主要形式。cMOOCs与xMOOCs两者在教学理念上存在很大差异。cMOOCs主要以CCK(关联主义及关联知识)、Mobi-MOOC等课程为主要代表,主要采用面向关联主义思想的相关学习方法和理论,侧重于知识建构于创造,强调创造性、自主性和社会网络学习。xMOOCs更类似于传统教学过程和理念,主要是利用新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侧重于知识的传播和复制,是MOOCs的一种市场条件下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商业推广价值。
关联主义(Connectivism)是2005年Siemens在首次提出的一种信息时代的网络学习理论,即知识是网络化联结的,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6]。关联主义理论的运用使得cMOOCs课程和传统课程有较大的差异。它通过共同的学习讨论议题将教师和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联系起来,教师是学习的出发点,学习者通过交流、协作,产生学习信息,建立学习网络,扩展知识获取的边界,从而使得学习是一种对网络信息和资源的建构。Downes归纳出了cMOOCs课程的相关特点,包括课程资源汇聚、知识创新、创作共享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内容的,侧重于知识的传播与复制,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概括。xMOOCs目前包括两种主要模式,即翻转课堂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xMOOCs课程一般会在某个指定的时间开始。学习者必须按照要求提前了解课程进行注册,教师定期发布授课与学习资源,并在其中安排问题和测试,使得学习者的注意力能够有效集中,并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当前主流的高等教育市场实际是个学位市场,特别是国内高等教育。大学提供的教育产品是以学校为单位的打包产品,学习者不能从其他大学或组织获取学分来申请某个大学的学位,他首先必须考上这个大学,然后再在这个大学选修课程来达到学位授予的标准。脱离大学这个松散耦合组织[7],教师的课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依然可以实现,这样是不是存在可以脱离高校的一个教育市场,学生不再需要通过象牙塔就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学位。目前互联网的出现必然导致主流高等教育市场上课程市场的出现,并具有大规模地蚕食现有大学课程供给的能力,这将重新定义大学和对现有大学进行洗牌。endprint
MOOCs的出现使得在线课程对传统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较大冲击。首先其教学对象是面向全球所有学习者的,一门MOOCs的学生数量可能上万或者几十万,这种规模优势会极大降低单一课程的成本,所以MOOCs课程可以免费,将来通过提供成绩证书就足以补偿成本。同时这种大规模特性必然带来MOOCs课程的专业化优势,相关的精品课程由专业化的团队配合专业教师来完成,其质量将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好,这种专业化趋势也会使课程开发更加技术化和工程化。这样传统大学中单个教师各自为政备课的方式将慢慢被淘汰,从而出现专业化的课程制作公司,由面向专门课程的授课专家、教育理论专家、课程设计专家、课程开发专家等等专业人才构成。
MOOCs课程建设的专业化也会为MOOCs课程教学的专业化提供支撑。当前大学课程教学是一个教师一个班级,而MOOCs课程可能就是一个专业团队面对几万名学生,这种专业团队一方面进行授课,更重要的是组织学习者参与学习、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并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答疑、考试认证提供支持。其对当前高等教育有如下的影响:
1)MOOCs课程建设和教学的专业化会慢慢形成课程品牌,从而脱离大学,形成商业性的公司。针对这种趋势,世界名牌高校的MOOCs探索也在进行。MOOCs一方面带来专业化的课程和更普及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新信息技术大幅降低政府和家庭的教育开销。
2)虽然MOOCs对高等教育带来挑战,但也为高校教学方法带来了一次大变革。基于社交网络的MOOCs让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学习,使许多没机会接受深造的人能够继续获取新知识,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3)同时,MOOCs有助于扩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现代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并容易形成“强校愈强,弱校愈弱”的局面,从而给中小型弱校带来问题。目前MOOCs课程由美国常春藤联盟高校主导或参与的机构明显比地方高校主导或参与的机构占据优势,这些著名高校可以从中获益,并增加他们的影响力和更大的信誉。
4)由于MOOCs的全球性特点,它会吸引全世界有条件的学生去选择英美等教育强国著名大学的MOOCs课程,其本土的大学必将受到冲击,从而造成弱国教育产业更加落后甚至被淘汰,出现新的教育殖民和文化殖民。
当前国内的名校已经加入到MOOCs的盛宴中,但受制于我国落后的教育质量,国际MOOCs课程将冲击中国传统大学的教育,迅速淘汰重复建设的劣质课程,甚至淘汰弱小的地方院校,短期内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会比较大。但从长远看,必将照成我国高等教育现有模式的瓦解,对固步自封的高校造成比较大的冲击。但国际MOOCs发展的趋势已经锐不可当,我们需要制定如下措施进行应对。
高校应正确认识MOOCs的发展,积极开展MOOCs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技术研发。
高校应鼓励和推出具有自己高校特色的MOOCs课程,并加入到相应MOOCs平台中,迅速占有一席之地。
高校应专门成立MOOCs课程设计和教学的团队,集智攻关,建设高质量的MOOCs课程。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选修国际上高水平的MOOCs课程,有选择的放弃部分质量低下的本校课程,从而形成高水平的自主学习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建设MOOCs课程。
3 结语
基于新网络技术的MOOCs浪潮是否会颠覆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还未为可知,但对于每一个无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当前最为优秀的替代品。应该说MOOCs并不能撼动现有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模式,但它必将创造一个传统大学无法企及的课程市场,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迫使教育者思考MOOCs模式本身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3):11-29.
[2] 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05-23(3).
[3] 邓宏钟,李孟军,迟妍,等.“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212-213.
[4]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7188.htm.2013.
[5] 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6] George Siemens.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distance learning,2005(1):3-10.
[7] Gamoran A.Walter G.S.Corab M.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ang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M].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ited by Maureen T.Hallinan.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New York.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