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道德比无道德更可怕

2014-05-26 23:04秦德君
廉政瞭望 2014年5期
关键词:信任危机伦理英雄

秦德君

伦理偏好是法治精神的天敌。它不仅导致人治盛行,还诱使伪道德大畅其道。一个社会如果伪道德盛行,就会出现大面积的信任危机,人们对什么都不再相信。

当 下,一个有趣而又当引为警策的现象是,我们有着突出的、根深蒂固的伦理偏好,喜好把一碗饭,变成做饭人或种稻人思想觉悟的讨论。

比如,有人出于兴趣爱好,或去登山,或去漂流,或去骑车周游,但后来,有可能成为价值性事件:登山者可能被说成是为了“锤炼意志”;自行车周游者可能被说成是为了完成某种道义;而漂流者,则可能成为“勇敢”甚至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里,都将平平常常的生活事实,转成了某种价值。

每到除夕,央视春晚必然要在节目中穿插,哪儿哪儿的人在为祖国工作、为人民站岗,或者在为人们看病。他们“放弃了”休息、“放弃了”与家人团圆。体育比赛拿了块奖牌,一定是为人民、为祖国“争了光”……

这就是一种将生活、工作伦理化的做法。

一个人在获得某些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一定义务。除夕在岗位上工作,站岗或值班,节假日医生为病人治病,这虽“感人”,但都是正常的工作职责。它是一个社会中人所应当履行的义务和职责。

2005年7月26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这是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美国航天飞机首次升空,也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壮举,凝聚了全球目光。整个过程,惊心动魄,飞行中,油箱丟失一块泡沫隔热材料(同样问题曾摧毁了“哥伦比亚”号),并出现了25处绝热系统损伤。宇航员在太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3次步行。返航中技术故障频出,尽管美国宇航局表示“发现号”能成功着落,但当时很多美国人禁止子女观看返航直播,以防看到灾难画面。

虽然9名宇航员以其冷静、富有勇气、精湛技术而又揪人心魄的出色表现,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英雄,但成功返航后,并没见到他们到处作报告,巡回作演讲,也没看到热闹的表彰会、庆功会,或“道德模范”什么的。如此一件不平常的事,表现得相当平常。

在英雄短缺时代,很容易出现“泛英雄”行为。人们的伦理情结会把许多事情英雄化、价值化,动不动往崇高上靠。在媒体角度,不渲染、不炒作,就没新闻卖点,就不能吸引受众。所以伦理偏好、渲染偏好、煽情偏好,浸润着公共生活。

问题在于,伦理偏好是法治精神的天敌。它不仅导致人治盛行,还诱使伪道德大畅其道。伪道德比无道德更可怕,卢梭曾指出:“假道德比真道德更能使人取悦于人”。一个社会如果伪道德盛行,就会出现大面积的信任危机,人们对什么都不再相信。此外,伦理偏好还使社会治理效率低下。拿腐败治理来说,开上百个会,不如一个真正管用的“把权力锁进笼子里”的举措。

历史经验是,一个社会的治理,只有制度文明才能真正实现边际效益最大化。但我们制度定得很多,却时常为制定而制定,执行与否、效率怎样,并不要紧。而规避刚性约束,时常被视作是一种生活“智慧”。“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嘲弄“死板”的社会流行语和口头禅。

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伦理社会,在社会治理乃至向更高文明进发中,变革国民文化的性格,抑制伦理偏好,是一种必然选择。要建立让规则、法治去做这样一种理念,更多地在制度文明创新上激荡心智,谋篇布局。尽快从伦理型社会转向法理型社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社会转型最急迫,也最为本质的任务之一。

猜你喜欢
信任危机伦理英雄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英雄犬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重走英雄路
汽车售后市场怎样才能摆脱“信任危机”
绛红英雄谱
“脱媒”时代下媒体信任危机探究
网络募捐遭遇“信任危机”的背后
天津爆炸事件后中国爆发信任危机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