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山何以成为水土保持一面旗?

2014-05-26 01:22洪梦刘保平
党史文汇 2014年5期
关键词:阳高县大泉鱼鳞坑

洪梦 刘保平

就像安徽省的小岗村被称之为我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一样,山西省阳高县的大泉山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我国水土保持第一山。因为此处是毛泽东对水土保持作出过重要批示的第一个地方,是我国第一个率先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的地方,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大泉山开辟了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先河,从此全国北方地区掀起了大规模人工治理生态的热潮。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高度、纳入小康社会五个目标、纳入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战略发展总布局的形势下,回顾和总结大泉山建国初期就成为水土保持典型的过程,既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新的特殊的现实意义。

大泉山村,原名西岭村,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大白登镇,距县城南12.5公里处。大泉山原是西岭村的一座土石山,该山海拔1200米,白登河从山的北面流过。“水土流失很遭殃,十年九旱不收粮;一下大雨就冲刷,因此生活受灾荒。”这是建国前的大泉山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大泉山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植树造林,因水土保持、绿化环境成绩斐然而名扬三晋;更因写其事迹的一篇文章受到毛泽东的赞赏并亲笔修改且写下150个字的按语,使得“变了样子”的大泉山村叫响神州(比大寨早出名9年),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红旗”。1955年毛泽东批示发表后,西岭村更名为大泉山村。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泉山人始终牢记着毛泽东的批示且倍受鼓舞地践行着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信念,致力于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谁率先写就了坚持不懈的植树义举

大泉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0余万大军征战匈奴单于冒顿,被困于大泉山及其周边数十里之内,在这里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下“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的诗句。大泉山,因明清时代山上有一眼泉水长流不断而得名。贫困农民为了谋生,不断从四面八方迁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西岭村。这里时常“天旱担不满锅,雨涝爬不上坡”。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一首顺口溜这样形象生动地描述这里的自然条件:“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旱天渴死牛,雨天水土流;满眼黄土坡,十年九不收。”这里的8座大山、2条大沟、72条小沟原是“山山和尚头,水土遍地流,谁见谁发愁”的穷山恶水。

大泉山的开发治理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8年,河北省怀来县贫苦农民张风林出家到阳高南寺当和尚,学金文、习书法,后分到大泉山村凤凰山奶奶庙看庙。栖身于破庙中的他靠开垦小块荒坡地度日。为使土地不受风沙侵袭、洪水冲刷,他一边观察一边治理,用打沟头埂、谷坊、挖鱼鳞坑的办法,分散山坡上的雨水,用压条植树的办法保持水土。1945年,自幼丧父、8岁起就给地主放羊、扛长工的26岁的原籍天镇县顾家湾村贫苦农民高进才也逃荒来到大泉山,与张风林一道生活,共守庙业,治理荒山,用艰辛的汗水凝炼出黄土丘陵水土保持的有效经验。张风林既看庙又教书,靠200亩庙田收租。两人有了点积蓄后又买下张官屯乡张家沟村一片山坡地。这里水源奇缺,土地贫瘠,秆多穗少,一种一坡,但亩产量不足百斤,主要原因就是水土流失严重。他俩在自发的治山治坡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水是一条龙,从上往下行,治下不治上,万事一场空”,于是开始在大泉山各个山头上植树。十多年后初见成效,到1949年,他们已将大泉山大部分治理得土不下山,水不出川了。

新中国成立后,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的张风林和高进才治理荒山的干劲更足了。数年后,思想进步、带头艰苦创业的高进才光荣入党,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高进才和张风林的带领下,大泉山人民持续开展了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他们发明了鱼鳞坑,在山坡上遍挖鱼鳞坑,植树造林;在沟壑里层层打坝,蓄水淤地。他们披星戴月,战天斗地,艰苦奋斗,逐步使昔日满目荒凉的大泉山变成了一幅梯田层层、溪水潺潺、树木葱茏、花果满山的秀丽景象。不到20年时间,张风林、高进才带领大泉山人民共治理7座山头、13条沟壑,造林1260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800亩,全村粮食产量由解放前的人均200余公斤(亩产粮食不足25公斤),增加到750余公斤。

尤其是,在1951年山西省农民捐献“爱国丰产号”和“新中国农民号”飞机支援抗美援朝将士的活动中,张风林和高进才毅然一下子捐献了5000斤山药蛋!这在当时是个大数字,一时大家都知道这里生活着两个爱国和尚,赞佩不已,并在十里八乡广为传扬。这一惊人之举,引起了该地区领导的重视,便带人上山去看个究竟,进而又发现了他们植树的义举。

1953年,科学家竺可桢率领的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工作检查组赴山西检查水土保持工作,到大泉山参观了水土保持的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

毛泽东在大泉山事迹文章上作重要批示

时任中共阳高县委书记的王进年轻有为、勤思肯干,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敬业努力、务实吃苦、廉洁无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并指导工作的他,发现大泉山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水土保持、大搞植树造林的事迹并对其做法十分赞赏,作为经验大力推广,尤其还撰写报告上报。1955年,王进总结当地经验,撰写了《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成为绿林成荫、花果满山》的典型调查文章,介绍了大泉山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后,于积极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在大泉山党支部领导下,坚持植树造林、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事迹。

这篇文章确系典型的应运而生之作,其产生的时代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国形势逼人,党中央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并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抓紧抓好正在大力推进。1955年10月10日至18日,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到会作了重要指示。水利部长傅作义、林业部长梁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都在会上作了报告。会议确定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其中要求:永定河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在1962年以前作出巨大的成绩,达到基本上能够控制水土不流失。

另一方面,一是山西省阳高县责无旁贷:该县位于永定河上游,全县总面积270多万亩中有100余万亩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包括少数石山区),这些地区多是不长山柴蒿草的童山秃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不仅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民生活的改善,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永定河下游的安全和官厅水库的寿命。因此,随着全县合作化运动大发展的新情况,发动群众,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有领导地进行全面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阳高县的一项极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二是该县在水土保持上现有一个标兵示范——张风林和高进才十几年坚持不懈治理大泉山取得大成效,而足以证明再大再艰险的困难也是有办法克服的,只要将现有的科学有效的做法加以正确领导和总结推广,即只要认真贯彻执行毛泽东指示的“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重要方针,目标是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的。

1955年,毛泽东主席主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中共山西省委把阳高县委书记王进写的这篇文章推荐给了毛泽东。大泉山的先进事迹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看了这篇文章后,感到十分重要,满怀豪情,欣然提笔,把原来冗长的标题改为一个简洁、生动、醒目的标题:《看,大泉山变了样子》。

不仅如此,毛泽东对文章还进行了凝练流畅、画龙点睛的精心修改。以下为经毛泽东润笔后的该文引人入胜处片断:

“张风林、高进才用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劳动,用了670多个工,不但彻底改变了大泉山的荒凉面貌,而且先后又将井沟梁、骆驼窳、孙家山也作了很好的治理。过去童山秃岭的山头,如今已经成为一片绿树成荫、花果满山的优美景地了。

他们用了18年的工夫,共治理了388亩多荒坡(全部面积近500亩),修理了52道沟壑。所作的工程,主要有:挖鱼鳞坑931个,修土谷坊274座,修成梯田42亩,台阶式小梯田33块,做了封沟埂481公尺,培地埂2817公尺,挖了较大的蓄水池9个,打坝4座(土方为660方),挖各种水渠919公尺,种植大小树33200余株(其中现已成材的有2520余株),培植了油松幼苗12000余株,裁植桃、李等果树1503株(现已结果的373株)。他们结合种地,进行的这些工程,已经在治理面积上全面控制了水土流失。根据桑干河尉家小堡水文站的调查,虽然1954年最大的一次降雨量达到136公厘(即毫米),也没有发生迳流。他们治理大泉山,历时18年,但是,直到1948年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才走上进一步发展的道路。解放以后近8年的时间所作的工程,占全部工程的76%。

由于水土保持的结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高进才、张风林两人的生活也大大改善了。现在大泉山上盖起了一长排崭新的房子,他们都体会到过去之所以穷,并不是命运注定的,而是反动统治和自然灾害给予的。因此,思想觉悟都有提高,尤其是高进才已经成为各项劳动中的模范人物。从1952年以来,连续获得省丰产劳动模范和造林模范的光荣称号。他们已经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过着幸福的生活。

高进才、张风林在治理大泉山的过程当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过战胜许多困难才得到成功的。他们为了蓄水保土,化害为利,差不多用了十年的工夫,想尽了各种办法来和山洪作斗争。虽然经过了多次失败,然而他们从来不灰心。每失败一次,就研究失败的原因,寻找战胜困难的办法。就是这样,他们终于找到了四条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是挖坑,开渠,培埂(即打地塄),堵沟。用这四条办法做到了治水、用水,进行农田种植和植树造林。

……

他们就采取了以上四条办法,治理了大泉山。

经过治理的大泉山,不但山色已经改观,而且土地的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生活已经逐步地富裕起来了。现在粗略计算,18年来零星砍伐的树木,收益共为1250多元;果树虽然大部分还是幼苗,也已经得到1500多元;收获的粮食约60000余斤。治理当中,基本工程的用工数量只670余个工作日,从现在看,每个工作日平均已经取得10块多钱的收入。……张风林(初级师范毕业学生,过去是念道经的)曾经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变化:过去是‘水土流失,没有覆盖。肥土冲走,土壤变坏。产量很低,生活很坏。现在是‘树上收的干鲜水果,地上收的五谷杂粮。地下收的山药萝卜,山里长着桃、杏、松、杨。”

尤为妙笔生花的是,毛泽东还为这篇文章热情洋溢地亲笔写下了精辟的150个字的按语,高度评价了大泉山水土保持这个典型,收入正在编辑中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指出:

很高兴地看完了这一篇好文章。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并且不要很多的时间,三年,五年,七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问题是要全面规划,要加强领导。我们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学阳高县委书记那样,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

足见,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创造的典型新生事物,十分敏锐和十分珍惜,一经发现就抓住不放,准备宣传它,扶植它,直至推广普及应用。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举,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土流失严重地破坏生态,毁坏耕地,淤积河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因此,大泉山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不惜精力和时间亲自动笔主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教会各级党委真正学会“抓住典型、推动一般”的领导方法。

毛泽东作出批示后,大泉山人受到极大鼓舞,经过两年的努力,进一步控制了水土流失,基本上做到了土不下山、水不出沟。他们知难而进、坚韧不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水土治理的精神,也被人们称为“大泉山精神”。

大泉山首任支部书记高进才,受毛主席批示的鼓舞,在上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做出了治理荒山12年远景规划,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水保土工程。1956年,大泉山周围的8个初级合作社合并建成大泉山联村高级社,县里组建了30人的青年专业队,长驻大泉山搞水保工程。他们和村民们一起把“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改造成“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粮食平均亩产由50斤逐年增长到500斤,水浇地亩产达到800斤;在村东一长溜陡坡上修筑了梯田;还栽种了5万株零星树。

不仅如此,而且大泉山的经验,在大泉山高级合作社的8个自然村迅速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在1956年和1957年两年,他们利用冬春农闲时间,组织全社劳力,上山下沟,挖鱼鳞坑,植树造林,修水平田,筑坝造田,在6个山头栽树2000多亩,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1957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授予大泉山高级合作社“改造山区的榜样,大泉山变成了花果山”的锦旗,给以表彰。

在治理的过程中,大泉山人进一步总结出水土保持的“八连环工程”,打土谷坊、筑沟头埂、掏旱井、挖卧牛坑、鱼鳞坑、修水平田等保持水土不流失,这些做法至今都很有价值。后来,他们发现采取“卧条”法(即把杨树变曲后埋在树坑里)栽植的“小老树”生长缓慢,又提出“油松上山,杨柳下沟”,并间种柠条、杏树,形成了现在的“混交林”。凭着实践得来的土方法和毛主席批示的动力,大泉山的广大干部群众硬是把黄秃秃的大泉山变成了绿树成荫的花果山。

毛泽东多次会上提到和赞扬大泉山

1956年1月,党中央在中南海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讨论反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强烈愿望的《1956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简称《农业四十条》)。

当谈到水土保持、绿化全国的问题时,时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又向毛泽东汇报了阳高县大泉山采取挖鱼鳞坑、开渠、培埂、堵沟等4条办法绿化荒山的经验。毛泽东等很有兴致地听着。

陶鲁笳具体汇报说,过去的大泉山是一个36户人家的小山村。粮食生产平均亩产不过50斤,群众生活苦不堪言。山上的一位居士张风林在解放前曾为绿化大泉山艰苦奋斗了10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地方豪绅的压榨摧残,没有能够实现他的理想。解放后,张风林在党和政府的鼓励支持下,经过7年多的时间,依靠党支部的领导和群众的集体力量,他的理想才一步一步地得到了实现。

陶鲁笳接着汇报说,1953年,我到阳高县视察工作搞调查时发现了这个典型。当时,县委书记王进、大泉山村党支部书记高进才以及张风林陪着我参观大泉山,从山上转到山下,边看边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在山坡上由上而下,遍挖了鱼鳞坑,每坑的边上都植树。树小时,坑内种植农作物,可以现年得利;树大了时,就停止种植。为保护鱼鳞坑免遭水冲,他们在山坡上打了一道一道的拦水埂,埂里挖连环卧牛坑,使之上通鱼鳞坑,下通排水渠。埂上全压杨柳枝条,使埂又结实又长树。这样,遍山挖鱼鳞坑,就可以遍山蓄水,遍山植树,而且树的成活率高。他们把这种办法叫做“土蓄水,水养树,树保土”。加上他们在沟壑里也由上而下层层打坝,节节蓄水,分段拦沙,每筑一坝,就修一台地,成为良田,沟底两岸全部营造了护岸林,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治理水土流失、化害为利的有效措施。1954年实现了合作化后,加快了大泉山面貌的改变,使过去的荒山、荒坡和荒沟变成了梯田层层、流水潺潺、树木葱茏、花果满山的优美景地。

毛泽东听了陶鲁笳以上的汇报,高兴地说:“大泉山张风林真好啊!你回去后对他说:我们感谢他!我们要把大泉山在报纸上大肆报道,要写书、写传单,给去参观的人每人发一套。”

直到两年后的“成都会议”,毛泽东又对大泉山的事迹进行表彰。1958年,他在成都会议上的两次讲话中提到大泉山。一次说:“我们的东西都是从群众中来的。用鱼鳞坑的办法绿化荒山,是大泉山的一个和尚创造的。不同群众接近,任何东西也创造不出来。”另一次说:“大泉山治理水土流失、蓄水用水的经验,一经在全国推行,更发展了,更系统化了。”

毛泽东数次对大泉山所作的赞语,成了大泉山人乃至阳高县人征服大自然、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强大动力。尤其是阳高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高进才和张风林的经验证明,黄土丘陵区不仅能治理,而且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农、林、水利等事业,就会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建设黄土丘陵区、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同时,也为合作化运动的高涨形势所必需。合作化运动的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为进行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各方面的有利条件。而进行水土保持的本身,又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不断提高生产、发展多种经营找到了重要的生产出路。为此,他们带领全县人民发挥聪明才智,群策群力,继续奋战在水土保持和发展农业的征途上。

水土保持典型引来研究参观八方客

毛泽东高度评价大泉山这个典型后,一时之间,大泉山闻名遐迩、蜚声全国,成为农业战线上引人注目的一面红旗。为了做好参观接待工作,县委在大泉山设立接待站,并开办了大泉山经验展览馆。到1956年3月初,全国到大泉山参观的有13个省、市、自治区共达8779人(次)。在毛泽东的按语发表后两年时间内,全国先后有23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干部群众3万多人到大泉山参观学习。后来,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等著名学者、全国劳模陈永贵、李顺达、申纪兰等人,陆续纷纷前来大泉山参观并挖坑、植树、浇水。原水利部副部长、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云化在大泉山考察后曾赋诗:“两个和尚一座山,柴草不生窑被淹;大雨毁田小雨旱,糠菜不饱度日难;辛勤劳动十八年,大泉穷山变富山;治水方法靠蓄水,挖坑开沟培埂田;水土不失免干旱,树木禾稼绿遍山;转害为利真妙策,群众智慧胜自然。”原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到大泉山参观后感慨地说:“过了雁门关,来到大泉山,天外还有天,学不完的好经验!”

大泉山也引起了外国专家的兴趣。苏联和美国的4名水利水保专家慕名远道来此考察参观、探寻奥秘,对大泉山的绿化荒山和水土保持工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1956年5月19日,苏联专家凯司·阿尔曼德考察大泉山,并为高进才题词:“我们拜访了劳动英雄高进才同志的家,参观了他的劳动成果,我们认为这些成果可以成为本区农民的榜样。”5月24日,苏联专家查斯拉夫斯基考察大泉山。1968年,林业部将大泉山水保工程制成模型,送阿尔巴尼亚展出。1986年10月1日,美国博士工程师雷肯劳斯和工程师费马尼克一行考察大泉山,对这里所取得的成绩连连赞叹。

1956年7月,高进才赴京出席全国水土保持会议,受到表彰,成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59年、1964年高进才出席了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了党的九大、十一大。1971年兼任阳高县委副书记,同时兼任县贫下中农协会主席。还应毛主席、周总理邀请,两次参加国庆观礼,一次参加国际劳动节观礼。高进才先后亲眼见过毛主席20余次,多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高进才先后荣获20多枚勋章、奖章,有几枚还是毛主席亲自颁发的。

大泉山的经验得到了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1967年,县“三代会”作出《关于学习大泉山的决议》,以此指导全县工作;1972年6月8日,县委在大泉山召开五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研究进一步建设大泉山和推广大泉山经验;1977年8月26日,县委在大泉山召开常委会,重温毛主席批示,作出《关于加速大泉山建设步伐,并在全县进一步推广大泉山经验的决定》,10月1日,动土兴建大泉山喷灌工程。1989年9月5日,高进才逝世。1995年,县委作出了《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大泉山艰苦奋斗精神的决定》,县委、县政府在大泉山村的凤凰山顶上,为当时率领大泉山人民改天换地、治山治水辛苦创业直到70高龄时仍治山治水不止而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头人高进才,树立石碑并建了碑亭,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的功绩。并于同年11月1日,在毛主席为大泉山批示发表40周年之际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大泉山视察、调研、指导,有效地推动了大泉山开发工作的开展。

毛泽东批示手迹终于被复制回大泉山

斗转星移,时间转眼到了2010年。距1955年11月1日毛泽东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亲笔所写的编者按发表已经55周年,其手稿真迹还从未公开过。

这年,在阳高县老促会的积极倡导下,中共阳高县委、县政府准备举办毛主席批示大泉山55周年纪念活动。为了使这次活动气氛更浓厚,情感更真实,县老促会主动担当大任,联络协调、调研筹划,积极为活动做准备。

寻取毛主席批示大泉山的手稿真迹,无疑就成了摆在阳高县老促会面前的重头戏。

中央档案馆是国家最高档案管理机关,有着严密的管理制度,1955年毛主席对大泉山的批示原件属于特殊保存的珍贵党史文物,况且又时隔半个多世纪,寻找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阳高县老促会的同志们抱定了很大的信心和下了很大的决心:困难重重、困难再大,也要千方百计去克服,去做好这件意义重大的事情。2009年,他们便投身于这项工作。起初,想方设法找来的联系电话很难接通,后来钮逊会长干脆守着114电话一次次地询问才辗转联系上。接下来,仅换取介绍信就颇费周折,因为介绍信内容要求只有举办展览方可获得。经过几次费心奔波,一切程序就绪后,由县老促会常务副秘书长池吉山前去领取。在近距离看了一眼批示原件之后,又到指定地点登记签字,才最终拿到复印件。

建国初毛泽东对大泉山水保治理经验的批示,既是重要的政治财富、精神财富,也是文化财富。既再现了第一代中央领导关于生态建设的基本思想,又生动凸显了一代伟人大气磅礴的书法艺术。他对《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标题的数次推敲和对内文的精辟修改,更成为从事写作者锤炼字句应当学习的典范。

岁月悠悠。大泉山这个曾红极全国的农业典型,和共和国一道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坎坷路程。但他们一直没有放松对水土流失进行科学治理的工作。几十年来,大泉山始终以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科学指导,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原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经变成树木参天、绿荫遍地、植被茂密、品种繁多、景色迷人的生态旅游名山,并且成功申报为山西省首批文化旅游名村。此处林型结构具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基本结构。这种林型结构是开展森林旅游的良好场所,在黄土高原区和北方半干旱地区实不多见。神丰公路穿镇政府所在地而过,连接神丰公路直达大泉山的是一条旅游专线。这里北距京包铁路、张同公路仅12公里,南距京大高速公路、109国道和大秦铁路仅30公里,乡村公路纵横联网,经纬相贯。从大泉山村的最高处——凤凰山顶举目四眺,处处山坡郁郁葱葱,绿树如茵,山沟里也到处是树木,有的地块是一片片的沙打旺、苜蓿,整个视野内的流域看不到黄土裸露的纵横沟壑,的确实现了当初“水不出沟,土不下坡”“深沟变浅沟,宽沟变窄沟,陡坡变梯田”的目标。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阳高县大泉鱼鳞坑
绿满大泉山
太行山区困难立地“五步造林法”
北山红柳大泉地区侵入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成矿指示意义
米斌:阳高县的“保尔·柯察金”
不同规格鱼鳞坑坡面侵蚀过程及特征研究
大泉山
鱼鳞坑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夏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大泉林场老果园更新改造的思考
山西阳高县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
工程措施条件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水动力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