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倩
摘 要:我国的农业是“第一产业”,是我国民生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稳定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效益。本文从农地规模、专业化水平、机械化水平3个方面比较了中国和美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规模状况,探讨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规模滞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业规模化;中美比较;阻碍因素;对策
一、中美农业经济发展规模的比较
1.农地规模
农业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规模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农业规模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基本都呈现农业人口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多的特点。2011年美国人口3.11亿,农业人口只有600万左右,全国耕地面积1.98亿hm2,人均耕地面积0.66hm2,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更是达到33hm2。
家庭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1935年美国有700多万个农场,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农场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大幅提高,农场数量逐渐减少,规模逐步扩大。目前美国农场总数在200万个左右,平均规模已经达到200hm2,大型农场的规模1600hm2左右。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场的经济效益,从农业产值来看,年产值在5万美元以下的农场占总数的74.1%,农业产值只占9.5%;年产值在5万~25万美元的农场占总数的20%,农业产值只占31.3%;年产值在25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农场虽然只占总数的5.9%,农业产值却高达59.2%。通过土地集中,美国农场具有规模扩大化、经营商业化和国际化、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管理信息化和工厂化、资本集中化、技术密集化、产加销一体化等特点。
与美国相比,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规模现状并不理想。中国农业人口众多,2010年农业人口为83449万人,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60%,而美国的农业人口很少,同年只有515万人。2010年中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160675khm2,农业人口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不足0.24hm2,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结果,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3hm2,远低于美国。
2.专业化水平
美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市场竞争激烈,因此专业化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专业化的农业服务公司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美国有3亿人口,农业人口只有200万,从事与农业相关活动的人口共有600万,却是世界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农业生产的高度专业化,美国有许多高度集成化和专业化的农业服务公司,几乎包揽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美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也有效地降低了农业服务公司的成本,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
相比之下,中国农业的专业化发展滞后。目前中国专业化的农业综合服务机构还很少,绝大多数农户各自为政,自主经营。受到经营规模的制约,大型农业专业服务公司不能产生高效益,大型的耕作机械、农药喷洒机械、收割机械等在中国狭小的农田无法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农业专业化生产体系的形成。
3.机械化水平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使用大型农业机械提供了空间。美国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化经营。美国拥有农用拖拉机439万台,脱粒机34.7万台,耕地拖拉机的平均使用量为每千公顷25.8台,收割机的平均使用量为每千公顷2.0台。美国家庭农场的平均从业人口为1.5人,大型农场也不过2~3人,农业生产环节几乎全部由专业化的农业服务公司完成,农场经营者只承担组织、协调和维护的责任[4]。
根据统计资料,中国拥有各种农用拖拉机约401万台,耕地拖拉机的平均使用量为每千公顷18.9台,收割机的平均使用量为每千公顷5.8台,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大幅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二、阻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规模的因素及对策
1.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与城市相比,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当脆弱,养老、医疗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保障不足,农村养老金标准偏低,合作医疗覆盖面狭窄。因此,农民将承包的土地作为保障自身生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不会轻易放弃对土地的经营权。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许多农民工失业返乡,依靠土地维持生活,强化了土地在农民心目中的重要性。而且有研究表明,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农民通过出让土地获得的保障不及经营土地的收益。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调动农民参与农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已经具备了建立覆盖所有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中央财政要提高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适用于本地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提高农民养老、医疗的保障标准。同时,可以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多主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渠道。
2.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
农业经济发展规模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解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中国目前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2亿人,只有安置好这一庞大的群体,使其脱离土地,才能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很低,美国农业人口只占2%,而中国约有60%的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还远远不够。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新增大量就业人口,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涌入,更是加剧了就业压力。作为人口大国,就业问题始终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难题,而要为农业经济发展规模创造条件,就必须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国应采取更加宽松的经济发展政策,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更多行业,从而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通过免费的知识和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村劳动力提高文化水平,掌握先进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此外,政府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让进入城市的农业人口享受和城镇居民同样的福利,从而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规模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戴孝悌,陈红英.美国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基于产业链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0(12):208-210,259.
[2]黄延延.我国农地规模化的路径———基于农场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农地配置状态的关系的假说[J].农村经济,2010(11):25-28.
[3]唐胜军.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农垦,2011 (2).
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