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增才
(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艺术]
清寒简远
——担当禅画艺术的审美特征①
尹增才
(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担当;禅画;审美;清寒简远
清寒简远是担当禅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历代名士都以“清”来呈显人格的神韵气度,作为“士而沙门”的禅僧,禅家本自清净的旨趣必然导致他的审美指向以“清”为主,由“清”引发的笔情墨趣又必然生发出简约和素淡,简淡自然指向冰骨清寒和空灵玄远。担当把这一审美旨趣发挥到极致,成就了他的禅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
云南明末画僧担当,有诗书画“三绝”之美誉。其绘画艺术风格独出,个性极强,达到了禅画艺术的高峰;其画论,深契画道禅理,是美术史上以禅论画最伟大的画家。
担当禅画艺术中反映出的那种散漫虚诞、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场景是其主观心态意象的无意识顿悟。他后期绘画中体现的对禅境的追求,不是基于对客观真实的理性把握,而是稍纵即逝、出神入化的“悟境”呈现。他以离奇的极端墨戏来捕捉顿悟体验的电光石火,他简洁洗炼的笔墨图式直透深不见底的心理深层。站在艺术的审美角度,他的绘画作品中呈现出本真之美、放逸豪纵之美、清寒简远之美。本文将对他作品中的清寒简远之美作进一步的探讨。
早在魏晋时期,“清”就已经是魏晋风度的重要特征。名士们都以“清”来呈显人格的神韵气度,胸襟的豁朗洒脱。在人物品鉴中,才识以“清”为尚,即“清识”;品德以“清”为高,即“志行清朗”;骨气以“清”为最,即“清高”;艺术表现以“清”为格,即“清省”。
艺术境界之“清”源于心灵之“清”。“清气焉钟,冲和攸集”;“历历山水郡,行行襟抱清”;“图书左右列,花竹自清新”;“高情自清真”;“梅柳亦清新”;“坐对山水娱清辉”;“山深草木子清幽”……都是对“清”的推崇。“嗟乾之资,惟一清气,人禀至清,乃精道气,天朗日晶,一清所为……清气所萃,乃臻瑰奇。允矣魏公,玉壶秋水。”②转引自:刘墨.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56.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九《魏国公赵文敏公神道碑》中的这段话,道出了中国美学中关于“清”的个中三味。
由清至淡、由清至简、由清至净。禅宗的自性自心追求的正是一尘不染的纯净之境,禅学大师达观在《心经说》里也进一步阐释了禅宗的基本精神在于无任何污染根尘的“真心”。他说:“此经之关键,又照见五蕴皆空一句是矣。照见五蕴皆空,又本乎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又本乎瞥起一念。瞥起一念,又本乎真心。惟真心初本澄湛,本物根尘无我,而独立于五蕴之先,绝无所感。”①转引自: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241.“一念之本心”就是把“真心”引向禅宗的“清净佛性”,因为,“惟真心初本澄湛”,清净清淡自然成为艺术追求的审美品格。
“清”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和表现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陶渊明之“清而远”,谢灵运之“清而丽”,王昌龄之“清而淡”,孟浩然之“清而旷”,王维之“清而秀”,韦应物之“清而润”,柳宗元之“清而峭”……梁楷“清而放”,米芾“清而幽”,倪云林“清而逸”,董其昌“清而淡”……担当则是清而寒、清而简、清而远。以下分而论之:
当时礼部尚书,著名诗人李维贞在评说担当的诗文时,就有“清而不薄,婉儿不荡,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不吊诡”②担当.担当诗文全集[M].余嘉华,杨开达,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503.的评价,担当的老师董其昌对担当诗文亦有较高评价:“大来诗温淳淡雅,不必赋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后出塞而有少陵之法。”③担当.担当诗文全集[M].余嘉华,杨开达,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504.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陈继儒更评其诗文为“神用清审,志意贞立”。“灵心逸响,丽藻英词,雕激而不叫号,思苦而不呻吟,大雅正始而不入于鬼怪,童谣语里方言之俳陋。”④担当.担当诗文全集[M].余嘉华,杨开达,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490.
“清而不薄”、“神用清审”、“大雅正始”、“温淳典雅”,当时的大家对担当早期作品就有了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清”“雅”一直是担当追求和表现的审美品格。他的题画诗“人闲山必瘦,只为色全无。”也是这种追求的映证。
担当的清淡与他的老师董其昌是一脉相承的,董其昌认为:“质任自然,是之谓淡。”淡就是一种自然、天然,就是天真,就是不用意,不露斧凿痕。“淡”即淡雅清幽,他推崇的倪云林“独云林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人。”⑤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一:画禅室随笔[M]//.董其昌全集.陈辞,编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12.把倪云林以淡为宗的画风,称为自宋元米家父子和黄大痴之后独立天下的第一人。在董其昌看来,“淡”的艺术风格,是与自然淡泊的自然之心相联系的,只有“名心薄而世味浅”,才能表现出“淡”的艺术境界。而且“淡”与神明相通,必须通过“心悟”才能达到,“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铆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⑥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一:画禅室随笔[M]//.董其昌全集.陈辞,编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31.这种“淡之玄味”不是通过刻苦努力的钻研学习所能达到的。它只能是一种纯淡天真的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由“天骨”反映出的具有“神明”先验性质的心理感悟。庄子亦云“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⑦陈辞.董其昌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31.可见董其昌对绘画意境的追求是以枯淡、空寂、平和、清雅为目标的,这就是老庄思想,魏晋玄学在禅宗思想中的体现。老庄“清净无为”演化而来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澹然无极”、“身与物化”与绘画风格中所崇尚的平淡天真、萧散简远、柔润温和、虚静空灵,都是庄学至禅学的极致演绎。在这一点上,担当继承并发扬了董其昌的审美追求。
纵观担当的绘画作品,其设色如浅绛者只有几幅,浓墨重彩几乎没有,大量作品都是用淡墨勾勒皴擦完成,且画面简到极致,往往只寥寥数笔,绝不事雕琢,只用浓墨稍加点厾以示醒画。虽笔墨无多却意境空阔深远。中国山水画发展至今日,有如此简笔者,实不为见。明王世贞在《艺苑厄言》中论述:“山水:大小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一变也;荆、关、董、巨(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又一变也;李、范(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又一变也;大痴、黄鹤(黄公望、王蒙)又一变也。”①周孚政:担当简笔山水画[M].云南文史,2006(2):17.文中基本表述了山水画的沿革和发展。从青绿山水发展到浅洚山水,再发展到水墨山水,从墨线勾勒发展到各种皴法,从复杂严密的皴法又逐渐走向简约的表现。担当的山水画,可谓把简约一路走到了极至。
然而其简,绝非简单,而是“‘萧散简远,妙在画笔之外’,‘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②《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苏东坡集》后集卷九《书黄子思诗后》。转自: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79。担当的简约清淡,呈现的是清净佛性,是一尘不染的妙明真心,如图1。
图1 《千峰寒色》册页22.9×34.5cm
清冷荒寒往往和超凡脱俗相对应,体现的是冰清玉洁、冰骨禅心。清而寒,清而冷是担当艺术作品传达出来的审美品格。无论是他的诗还是他的画,都是运用纯净素淡的笔墨营造着清而冷的艺术世界,这里面潜隐着两层意义,一是他“士而沙门”的亡国遗恨情结,一是他参禅悟道的禅悟体验,再加上他大雅正始的审美追求,几种情感体验最终化合为担当清寒简淡的、极具个性风格特征的艺术表现。
担当入山蛰居之初,亡国遗恨在心中还无法抚平,诗文如:“冷磐敲冰响,山灯滴雨燃。”“若云真是梦,冷却几残炊。”“逐初非异事,冷笑欲何为。”(《翛园集》山居十二首)“凄冷於吾老更宜,残冬枕用夕阳支。寸山幸不劳封禅,空谷何曾乐絷维。采绿女弹灯下泪,点苍僧咏雪中诗。百年心事几人解,一树梅花知未知。”(《漫兴十首》翛园集)诗中之冷乃是凄冷、残冷,其情亦是苦情、忧情、孤冷之情、亡国情。在绘画中则表现为“剩水残山聊耳耳”,无论是勾勒皴染,还是泼墨横扫,都是通过疏落荒寒的景物,唤起人们河山破碎的记忆。
随着岁月流逝,情感开始转变,同样是寒是冷,但逐渐已无愁苦之情,而是“与僧交久渐如僧”;“半生一枕了无能,睡醒依然骨似冰。不是老夫偏爱懒,与僧交久渐如僧。”(《答陈润之》)凄冷之情慢慢变为亲近,再升华为审美,最终内化为自己的风骨。试看:“庄生朽木无知己,独有冰霜淡可亲。”(《秋兴八首》)“琼玖相投也不消,缥缃一幅点山椒。莫闲墨水全图雪,寒极方才见久要。”(《题画寄吴铉公》)“千秋地步属我徒,搔首人寰小欲无。谁说昆仑有伯仲,一峰今在雪中孤。”(《独秀山》)山居诗)“谁云刚十九,佳处迴重重。塔外常悬塔,峰头更有峰。苍苍千点雪,冷冷一声钟。得句旋抛去,何曾碍我胸。”(《橛庵草》山居诗)好一个“得句旋抛去,何曾碍我胸。”此首最能表达清而寒的高逸意境。喜霜迎雪已经内化为担当冰骨清逸的性格品质:“到此无冬夏,峰峰一片冰。骨撑风猛烈,腰系玉崚嶒。五色终难绘,数奇非可增。阿谁曾具骨,恶暖最宜登。”(《点苍山》)
担当诗文中为何有那么多的咏梅诗,也正是由于其精神和审美都指向冰冷霜雪的傲骨逸趣之上,如:“谁敢争先放,此花傲是真。霜催犹古拙,月上更精神。碎剪一枝玉,空描几点春。难攀因有骨,俗杀弄珠人。”(《梅》)“今日春交好,敲门僧到来。梅花有傲骨,不对酒人开。”(《梅》)清冷变成他的栖息之所:“一个草茅堂,松阴压满床。暖风吹不到,清冷是吾乡。”(《山居诗》)冷冰清寒成为其审美的追求:“欲画湖边寺,颓然不耐看。远山经老手,无霜也生寒。”(《题画诗》)“僧老手犹拙,千山只一挥。胸中墨水尽,纸上雪花飞。”“尽道冰肌在上林,滇兰无色到如今。岂知天下争春处,一朵能寒百卉心。”(《雪兰》)“孤灯照影不胜情,近水茅堂冷气生。不待西风摇落尽,笔尖动处有秋声。”(《题画诗》)“有个高山我独登,从来尘土不沾僧。世人都爱红炉暖,丈室惟悬一片冰。”(《山居》)“山色撩人在仲秋,匡庐佳处我能收。不妨骨格清如水,划破清天看瀑流。”(《题画诗》)①此段所引用诗句皆源于:担当诗文全集[M].余嘉华,杨开达,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放逸豪纵、清峻冷逸的高格品质跃然眼前。
山中的云烟供养,习禅修禅的历炼,他的情亦逐渐升华为佛家的空性,他在画跋中题:“一切有形,无非梦幻;梦即幻灭,无形有形。”有形即是无形,无形中幻现的一切有形皆是虚幻无常的空寂,他“惟心任运”流出的墨迹笔痕,也自然不是画,而是禅,执笔挥洒的手也成了“指头禅”,一切从“我心”出发而画,画乃无画之画,诗乃无诗之诗,皆是禅心的自然显现。虽然他的作品中,画的是荒村野渡,疏柳茅亭,深山古寺,风雨衰翁,渔樵隐逸,夏山幽居,寒林秋色,踏雪寻梅……但他“胸怀清虚”,风骨清寒,意趣放逸疏纵,呈现出“风骨高洁,如吸风饮露,出污泥而不染,像一朵纯洁的雪莲。”②李伟卿.论担当——担当和尚及其艺术的再评价[M]//.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1981:65.
担当傲骨指向的清寒之美,正是他的审美追求。中国文人的风骨,清雅幽玄,若无风骨作为根基,哪里来的魏晋风度,哪里来的骨格清奇。这种“骨”是人格生命中的清刚之美。
担当的清奇骨气,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便是:谋篇布局,纯乎自然;用笔用墨,刚健爽朗。清冷荒寒的意境中透出清逸骏超的辉光。这也正是他的老师董其昌一辈子谈淡雅而无法望其项背的真正原因。在这一点上,董其昌的人格魅力,远逊于担当。如图2。
图2 《千峰寒色》册页22.9×34.5cm
事实上,清净的生命,清净的灵魂已普遍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清净是美妙的,它自然成为体味艺术美妙风韵的标准。因此,在中国美学范畴中诸如自然、天然、平淡、玄远、飘逸、旷远、高远、简约、畅达等等概念都是以“清”为前提的衍生。
远,指向于玄远,幽旷,虚空、虚无,能把有限的笔墨意趣引向无限广袤的虚空,产生无穷无尽的审美联想。“远”能超出有限之象,能生发体悟象外之象,弦外之响;“远”是一种无限生机的流露,能在自身与宇宙自然的交融中体悟生命的永恒。在艺术境界中,“清远”体现为最堪玩味的如同梦幻般的意境,它充满着超越的精神。
“空”乃佛家般若空性、空观。但它并非四大皆空,“本来无一物”也非“无一物”,而是心不住于一物。禅宗的无念,无相,无住即是空。因此,空即是色,空中蕴含着生命的无限可能性。用于艺术审美则具有大、深、静、幽、虚、净等多重意义。空也为我们的审美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担当有画跋最能体现清空玄远的审美追求:“世人写山川,汩汩画工死。只欲肖形似,支离画之理。阿谁着此笔,形似焉可拟。胸怀淡且虚,鸿蒙兆于此。宛在无极前,古意生片纸。墨经几霜剥,玄气流不止。迫视迥茫然,细观见红紫。山头夕阳没,山根落潭底。牛巷屋角出,犬吠枯树里。依稀邻庄近,楼台不逾咫。……”①担当.担当诗文全集[M].余嘉华,杨开达,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267.如果注重于“肖形似”必“支离画之理”,导致“汩汩画工死”。故应“胸怀淡且虚”,才能“鸿蒙兆于此”,才能“古意生片纸”、“玄气流不止”。因此,他的作品中,时常留出大量的空白,特别是远景,只用淡墨挥洒数笔便呈现出若隐若现的远山。虚无缥缈的云水、空荡的画面虽然“迫视迥茫然”,却能“细观见红紫”,虚空中能幻现出绿肥红瘦、山头夕阳、牛巷屋角、吠犬枯树、邻庄楼台,这些幻象又引向幽深的玄思,故“玄气流不止”。②此段所引用诗句皆源于:担当诗文全集[M].余嘉华,杨开达,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担当作品,无论是解衣盘薄的精神风度,粗头乱服的点线形式,任性自如的率性节奏,混沌氤氲的泼墨挥洒,都彰显着生命的坦白又回向生命的本然。凸显的清空玄远之美深蕴着禅的境界。正如他所说:“老衲笔尖无墨水,要从空处想鸿蒙。”“一水与一石,寥落少相知。且莫为我有,千秋已在斯。”(题画诗)③以上引用诗句皆源于:担当诗文全集[M].余嘉华,杨开达,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256.如图3。
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Zen-paintings by Dandang
YIN Zengcai
(School of Education,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 Yunnan,653100)
Dandang;Zen-paintings;aesthetic;freshness
Self-restrains,freshness and tranquility are some of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en-paintings by Dandang.Like many social brilliance in history,freshnes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charm or spirit by Dandang,a Zen monk.His pursuit of pure and freshness leads his aesthetic orientation to freshness,while hi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originated from the freshness contribute to the fresh look.The freshness in his paintings is taken to new extremes by Dandang,which makes him unique among painte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s.
图3 《再作不可》册页20.3×24.2cm
J209.2
A
1009-9506(2014)12-0033-05
2014年11月2日
尹增才,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美术学。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明未著名画僧担当禅艺术研究”,项目编号:YB201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