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文
伴随WTO谈判趋于停滞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世界范围内各种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协议不断涌现。近年来,围绕亚太区域出现的TPP和RCEP更是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TPP是高质量但短期内无法如愿达成的协议,也是美国遏制中国影响力、牵制东亚经济一体化、重返亚太的战略工具。中国可能会关注TPP的谈判进展,但短期内不会有加入的意愿。RCEP是在TPP的压力下东亚各国内部合作意愿增强的必然产物,是务实的经济范畴内的合作协议。RCEP符合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要求,也符合东亚各国的实际需求,中国将倾向于支持并力推RCEP。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各种双边、多边的区域自由贸易区协议(FTAs)不断涌现。近10多年来,东亚地区迅猛增加的FTA已经相互交织重叠,如东盟10+1、东盟10+3、东盟10+6、中日韩自贸区等,致使企业在规则选择和使用中无所适从。在亚太区域内,急需能够整合与引领下一代贸易的新规则。在此背景下,美国主导的TPP与东盟主导、中日韩等国支持的RCEP都适时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备受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TPP与RCEP都位于亚太区域内,且与中国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那么,中国如何看待主导下一代贸易规则的TPP和RCEP呢?
TPP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的英文简称,其前身是TPSEP(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当 前,TPP谈判参与国共有12个,即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美国、秘鲁、澳大利亚,越南、马来西亚,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截至2013年10月的巴厘岛谈判,TPP谈判已经进行了19次。在谈判过程中,由于参与国间分歧较大,无法实现美国政府设定的预期目标;因而TPP谈判肯定会延迟,但什么时候会结束目前不得而知。不过在美国的大力推动下,TPP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菲律宾、韩国、APEC其他成员国以及中国台湾也都先后表达过加入TPP的意愿。如果以后TPP能够如愿达成,那么,它将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跨区域、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甚至政治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更进一步可能会推进世界贸易体制和规则的深刻改变。
TPP谈判启动之初就宣称将达成一个“高标准的、全面的、面向21世纪的自由贸易协议”,其最终目的是塑造下一代的全球贸易规则。截至巴厘岛谈判结束,12个参与国之间依然没能达成最终协议。鉴于TPP谈判采取闭门磋商的方式,每轮谈判结束后只发表一个简要声明,不公布具体的技术细节,外界无法了解各项内容的具体进展情况。不过,依据谈判各方政府公开的资料看,TPP除了传统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议题外,还纳入了竞争、金融服务、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环境、劳工等颇为敏感且棘手的问题,并对此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另外,TPP将国有企业、监管一致性、供应链竞争力等议题在各国各地区关于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开创了先河。可见,TPP协议几乎涵盖了国家商业关系的所有方面,因此,TPP相对一般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协议,应该是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一个跨区域的自由贸易协议。
TPP谈判之所以短期内难以如愿达成,究其原因,一是在于成员国间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性,既有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日本、新西兰、新加坡,也有发展水平落后的越南、文莱、智利和马来西亚。二是TPP与内部已经存在的FTA的融合问题。参与国内部已经签订了错综复杂的FTA协议,TPP在是否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准入体系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三是参与国间存在相互竞争利益和复杂的结构性问题。TPP号称是高标准、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但实际上TPP在传统贸易问题上存在许多例外,既不全面,标准也不高;而对于竞争规则、金融服务等新贸易问题以及边境内问题上却是异常激进。这实际上推行的是美国标准,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脱离了大部分国家的实际,忽视了其他参加国的利益诉求;致使谈判受阻,困难重重,短期内无法如愿完成。
东亚是美国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重要区域。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中心就开始东移。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忙于反恐,无暇顾及东亚。再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致使美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下降。在此期间,伴随亚洲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亚国家间的区域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签署了多种合作与对话机制。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日韩制度化的区域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亚太共同体”、“东亚共同体”等概念和构想也相继提出,东亚一体化成为该区域的热门话题。这些以东盟为中心,以周边国家为外围的东亚合作机制都是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均与美国无关,使得美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处境尴尬。美国担心自己在亚太事务中面临日益被边缘化的危险。“重返亚太战略”确立后,TPP成为其构建确保美国在亚太主导和领导地位的重要依托和工具。
在美国的主导和推动下,TPP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高频次谈判。这反映了美国对东亚区域贸易自由化发展态势的焦虑和不安的心情;同时也体现出了美国迫不及待的急切心态。美国期望借助于TPP实现重返亚太,主导亚太区域政治经济格局的战略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与其说TPP是高水平、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议,倒不如说是美国重返亚太、试图主导亚太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工具。
亚太地区不仅存在着美国的重要经济利益,而且还是美国的重要战略区域。美国主导TPP谈判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东亚区域内经济合作纳入到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实现制衡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东亚区域大国的目的。由于日本和韩国与美国存在着紧密的同盟关系,遏制中国在东亚国家的影响力就成为其主要目的之一。
中国与东亚各国的贸易总额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并推动东盟+1、东盟+3、和东盟+6等东亚区域合作机制。中国在经济上对相关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政治上也建立了互信机制,削弱了美国在东亚国家的影响和主导地位。据此,美国认为中国正在试图构建以自己为主导、把美国排除在外的亚洲新秩序。为了扭转美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的被动局面,奥巴马政府积极推动TPP谈判,并将议题由经贸合作扩展到包括政治、外交、安全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试图利用TPP遏制中国在东亚不断增强的影响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各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与此同时,东亚地区内部也加快了区域经济整合,先后形成了以东盟为核心的10+1、10+3和10+6等合作机制。在这些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渐显,使美国日益感觉不安。TPP就是牵制东亚经济合作,将东亚纳入到亚太经济一体化中,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亚太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有效平台。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亚太和东亚地区具有较强经济影响力,但并没有参与TPP谈判,而且短期内也不会参与。因为在中国视角下,首先,TPP只是一个在APEC框架下的跨区域自由贸易协议,其直接目的是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参与谈判应该会符合中国和亚太国家的利益。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TPP谈判的议程和内容以及参加国均由美国主导。且不说中国是否愿意参加谈判,在战略上美国并不欢迎、甚至抵制中国加入。其次,TPP的高标准超出了自由贸易的经济范畴,已经涉及到了独立国家治国权利的内政,脱离了东亚多数国家的实际情况。因而,从主导国家的视角来看,TPP存在的战略意义远远大于其宣称的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经济意义。因而,姑且不说美国当前不会向中国发出邀请,就是发出邀请,尊奉“独立自主”的中国也会依据自己国内的实际情况做出暂不参与的决定。
RCEP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的简称,是东盟在已经签订的5个“10+1”自由贸易协议的基础上倡导、构建的一个更加广泛、开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2011年11月RCEP正式成立,2012年8月签署《RCEP谈判指导原则和目标》,2013年5月谈判开启,并计划在2015年底完成谈判。RCEP的成员国包括东盟以及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即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RCEP的目标是在东盟成员国及东盟自由贸易区伙伴国之间,达成一个现代、全面、高品质、利益互惠的经济协定。如果谈判顺利完成,届时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环境将会大幅改善,东亚经济圈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
东亚各国主要从亚太和东亚两个层面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在亚太层面,由于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中APEC的无所作为,各国在东亚层面的相互合作才开始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东亚经济合作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东盟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力量,形成了以东盟为核心的系列合作机制。东亚区域内的经济合作给东盟和合作方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增强了合作各方的信心和决心。从自身利益的角度,东盟有继续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参与国也有进一步深入合作的积极性。
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重返亚太、力推TPP,意在将东亚各国纳入亚太经济一体化体系,争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这不但阻碍了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也使东盟内部面临撕裂的危险,且极大地威胁了东盟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对亚太区域内的其他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样,在美国高调推进TPP压力和内部利益协调的综合作用下,以东盟为核心的合作机制RCEP应运而生。
东盟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签署的FTA目标与内容多样,并且东亚主要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协议也纷繁复杂、相互交织,这无形中增加了区域内企业运作的成本。RCEP的主要任务不是制定规则,而是整合已有的FTA规则,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多领域,目的在于形成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在RCEP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直接投资是核心;由于考虑到东盟内部发展的差距,经济技术合作是列入其中;但没有政府采购、劳动和环境等领域的内容。这对成员国中的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另外,在RCEP的10 项一般性原则中,特殊和差别待遇、能力建设等原则将帮助力量较弱的国家充分参与谈判,在保证其实施 RCEP 责任的同时,享有 RCEP 的利益。综合来看,RCEP相对TPP更具有务实性和现实可行性。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在区域和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这需要中国坚持在区域和全球经济中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打造双边、多变、区域和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关系。RCEP是经济性质的结盟,符合中国与区域内其他国家利益的一致性的开放战略要求;也符合中国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张。
同时,中国的外交理念是“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是中国执行的外交政策。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证实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本地区的共同繁荣。RCEP组建和推进符合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有利于东亚国家在经济上的互利融合,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改善相互间的关系。另外,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支持RCEP有助于缓解来自美国主导的TPP给中国带来的压力。
美国主导的TPP和东盟主导以东亚为基础的RCEP都是实现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TPP标准太高、离现实太远,尽管美国力推,但不符合中国和区域内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中国短期内不会考虑加入。
相对来讲,RCEP以5个“10+1”FTA做基础,兼顾了成员国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殊国情,尊重了区域内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实际需求,更具有现实性和灵活性。因而,中国从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以及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更倾向于支持和推动能够落地、有利于参与各方的RCEP。
总之,TPP的高标准令中国望尘莫及,美国借助TPP推行的ABC(Any One But China)战略也已经超出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其存在的战略意义已经远远大于其经济意义。RCEP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催生的准入门槛不高、务实灵活,但又高于已有FTA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协议,符合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以及互利共赢的经济结盟政策。因而,RCEP应该是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优先选择和积极支持并推进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