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华蜜蜂逃群因素分析初报

2014-05-25 00:35谢鹤
中国蜂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分蜂蜜粉蜜源

谢鹤

(宁夏西吉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756200)

宁夏中华蜜蜂逃群因素分析初报

谢鹤

(宁夏西吉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756200)

通过对当地中华蜜蜂逃群和迁徙现象的观察分析,探寻引起逃群与迁徙的可能因素,提出预防和防止蜂群迁徙和逃群的具体技术措施,对于指导、帮助、提高中华蜜蜂饲养者的科学饲养水平,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当地中华蜜蜂资源,减少逃群造成的损失,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中蜂产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飞逃的缘由

2013年6月23日上午,笔者去本县吉强镇杨坊村任连鑫的中蜂场,正值该蜂场出现多群短时间集中分蜂,于是就帮助任连鑫一起收捕分蜂团。作为活框饲养的中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自然分蜂现象,主要是之前连续下了几天雨,久雨初晴,气温、蜜源适宜等原因所致,不足为怪。可令人不解的是,快到中午时分,有一个只有1脾蜂的带子蜂群(卵、小幼虫、大幼虫均有,新蜂王产卵正常)也随着一个分蜂群从蜂箱中逃出,后被收回重新安置,安定,再未出逃。据任连鑫讲述,此前6月19~20日,该蜂场曾出现过15群左右的蜜蜂集体飞逃的现象,令他百思不得其解。

5天后的6月28日中午,本县火石寨乡沙岗村的中蜂饲养者张世宽(活框饲养中蜂近25年)来电称,他家有一个3脾左右的新安置分出蜂群也不明原因地整群出逃(群内有卵、小幼虫、大幼虫,蜂王产卵正常),当时外界气温和蜜源一切正常,正值养蜂生产黄金期,他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二、生产中常见的中蜂迁徙或逃群的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分蜂是中华蜜蜂生物学特性之一,但逃群则是这一特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养蜂学上,通常把蜂群弃旧巢而飞往他处称之为蜂群迁徙,也有叫“逃群”、“飞群”,习惯上称为逃群。中华蜜蜂在大自然生存竞争中,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了环境良好即营巢安居、环境不佳则飞往别处繁衍生息的生活习性。这种“逃群”的习性有利于中蜂这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正常情况下,蜂群是不会发生迁徙或逃群的,除非遇到不利于蜂群正常繁衍生息的种种不利因素干扰,蜂群如不及时逃亡,就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的前提下才会出现集体“大逃亡”的情况。

1.发生严重疾病危害。中华蜜蜂通常在蜂群发生比较严重的病虫害(如中蜂囊状幼虫病、巢虫、绒茧蜂等),危及其生存和正常繁衍的内外不良因素时,往往会举群弃巢而去,这是正常的生物种群适应环境的一种本能表现。

2.起盗后,被盗群不能捍卫家园。大家知道,中蜂嗅觉灵敏,起盗是最常见的。蜂场发生盗蜂,轻则干扰蜂场正常秩序,重则影响蜂群正常繁殖和生产。特别严重的,如意蜂作盗中蜂,由于中蜂与意蜂的个体差异,中蜂抵抗不住意蜂的大举进攻,中蜂死守无果,往往会被盗成蜜空、子空、蜂空的“三空”巢箱,而蜂农也是爱莫能助,甚至不明白成群的蜜蜂为什么莫名其妙地飞逃了。这种现象尤其到了蜜源花期末、蜜粉稀少、蜂群排放过多,特别是中、意蜂群同在一个场地时损失更为严重。

3.遭遇敌害入侵。在本地危害蜂群的敌害中,最可怕的、攻击性最强的当数胡蜂,它可以把在飞行当中遭遇的中蜂轻松捕获。当地在每年6~9月,尤其在退耕还林后的山区,胡蜂危害是很严重的。特别是大胡蜂,成群而来,它们咬开蜂箱进入蜂巢攻击。大胡蜂攻击蜂群的声势很大,中蜂往往伤亡惨重,如不及时处理,严重的会引起蜂群逃亡。弱群还有遭遇鼠害而引起逃群现象。

4.巢居环境不适宜。本地中蜂的迁飞没有季节性,但自然分蜂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气温适宜(中蜂安全采集温度为10~40℃,给农作物授粉适宜温度为20~30℃,蜜粉源丰富,都有分蜂发生。只有蜂群在对营巢栖息之处不适应时,才会产生另寻新址的意念而弃巢。例如蜂场场地和蜂箱放置地点的小气候差异,冷风频吹或烈日暴晒,危及其生存时就会逃亡;又如小转地时,装钉巢框及蜂群运输过程中震动过大,蜂群极度不安,原来情绪不稳的蜂群也会逃群;又如蜜粉源缺乏使蜂群处境艰难,新的蜜源花期来临时也常会发生逃群。

5.新蜂王“轻佻”,易引起蜂群躁动或逃群。春季,进入蜂群繁殖期,蜂场要培育新蜂王,用于更换老蜂王和分配给新分蜂群,以加快蜂群繁殖,并在生产阶段有效地控制分蜂热,这是养蜂生产中常用的措施。但是,新培育的蜂王就像花季少女一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轻佻”,它的一举一动能够带动整个蜂群的情绪,极容易引起蜂群的躁动和不安,哪怕是极小的“风吹草动”,也极易煽动蜂群乃至逃群。尤其是当给生产蜂群换上新蜂王、通过小转地追赶下一蜜源时,经过路途地颠簸,待到达新的蜜源场地后开巢门放蜂,就容易引起新蜂王连同蜂群的集体逃群。

6.蜂群出现断子现象而逃群。一般蜂群内如果没有虫卵,蜜蜂的恋巢性就会大打折扣,随时都可能弃巢而去;而在蜜如泉涌的生产季节,按说是不会发生迁徙或逃群的,但有时也会遇到蜂群迁徙,而这个阶段往往蜜源植物花期蜜多粉少,蜂群繁殖幼虫出现花粉危机。像这种断子蜂群,如果再取蜜,对蜂群再次掠夺,也极易引发蜂群迁徙和逃群。

7.蜂群饲料不足。中蜂虽然勤俭,但却怕穷。处于饥饿状态时,向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和迁徙异地的意念是十分强烈的。有时虽然暂时不逃,只是时机不够成熟,蜜蜂渴望着能够像分蜂时那样,把蜜囊吸得饱饱的,以便在新的营地造脾营巢繁衍。因此,在秋季蜜源后期,蜂群因缺蜜而发生逃群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类似这种蜂群,就是补给饲料大多数也会出现迁徙或者飞逃。

8.蜂场出现了不稳定因素。如前述杨坊村任连鑫示范蜂场,据任连鑫讲,在笔者到蜂场那天的前一天,他的蜂场上空曾出现中蜂乱蜂团,视如龙卷风,声音大作。“惊天动地”的嗡嗡声,“声势浩大”的飞舞,磁铁般吸引力的大蜂团,对于整个蜂场内其他蜂群的影响力和煽动性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所有的蜂群都会受到刺激和蛊惑,难以抗拒的诱惑而被诱导加入到逃亡行列中去,结果损失往往是惨重的。

9.蜂种经济性状差,分蜂性强,“分蜂意念”根深蒂固。各地的中蜂几乎无一例外都有较强的“分蜂热”,特别是春季繁殖到当地主要蜜源盛花期,伴随着气温升高、蜂群壮大和蜜粉丰足,其分蜂情绪更加强烈。蜂场一般通过取蜜、扣王、加础扩巢等各种解除分蜂热的措施,基本能够消除。但每个蜂场中都不能避免出现个别分蜂意念异常顽固的蜂群,接二连三地分蜂,越分越弱,使蜂群失去生产能力,甚至不能安全越冬。虽一再压制、人为控制分蜂,但结果导致卵虫少、个体小、工蜂怠工的状态,这种蜂群应该及时换王或直接淘汰。

10.管理粗放蜂群排列不规范。大多数中蜂饲养者对蜂群的内部结构情况都比较模糊,尤其如蜂王(自然王台)的情况(有没有蜂王、是否健康、产卵是否正常等)、储存蜜粉的情况、巢脾的新旧情况等;还有就是对蜂群群势没有掌握,比如哪些蜂群可以做生产群,哪些蜂群还需要加强繁殖,那些蜂群需要平衡调剂补充封盖子脾等;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限于场地条件,对蜂群的排列比较凌乱无章,巢门朝向参差不齐,箱与箱之间的距离也不标准等。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蜂群逃群的诱因之一。

三、中华蜜蜂发生逃群现象的原因分析

1.久雨初晴,强光刺激。我地中蜂蜂群2013年5~6月经历了50多年来同时期降雨量最高值、有效日照时数最低值和有效积温最低值。因此,蜂群出现正常年份未遇的情况,可能与阴天久雨、低温等因素有关,蜂群适应了连续15天以上的“黑暗”环境,一旦天气放晴,强烈的太阳光(紫外线)刺激,可能是导致逃群的诱因之一。

2.环境潮湿,巢居不适。由于连续低温阴雨,空气湿度大,使得巢内阴暗潮湿,蜜蜂感到极为不爽,见到天晴就很想飞出去追寻花的芳香、采集清洁水源、爽身透气等。

3.巢虫滋生,躁动不安。个别蜂群箱底发现有大量蜡屑,不排除有巢虫滋生,由于外界环境不允许蜜蜂清理出巢,影响到蜂群情绪的稳定,致使蜂群产生迁徙和逃群的意念。

4.饲料危机,穷则思变。由于15天以上的蜗居生活,使得蜂群内储蜜和蜂粮不足,尤其是哺育幼虫所需花粉的短缺,可能是导致蜂群集体逃群的又一诱因。

5.受精不足。个别蜂群的处女王在婚飞和交尾期间,正值天气变化或者其他蜂类雄蜂的干扰,导致处女王交尾半途而废。一次婚飞交尾没有贮备到终身产卵所需要的足够精液,致使蜂群因新蜂王的二次婚飞诱导而逃群。

6.大灾将至,种群自保。至6月下旬,陆续有本地其他乡镇、村组中蜂饲养者反映,有不少中蜂群出现“烂子”现象(中蜂囊状幼虫病),任连鑫蜂场也有部分中蜂群出现烂子、拖子现象。由此可见,中蜂逃群现象与该种群自然选择习性有密切关联,也就是说,当蜂群遭遇毁灭性的灾害时,它们就会本能地出现逃避灾害、迁徙或者集体逃群“紧急避险”,这也是蜂类应急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有效避免毁灭性损失。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分蜂蜜粉蜜源
林下拓蜜源 蜂业上台阶
贵州省蜜粉源植物的开发利用
指示蜜源的导蜜鸟
北京市蜜粉源植物资源调查与研究(续)
北京市蜜粉源植物资源调查与研究
蜜蜂采花蜜
清爽“裸”美人
自然分蜂的前兆与对策
防止分蜂的方法及其利弊
高寒地区养蜂如何正确分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