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温故三题

2014-05-24 19:12顾农
书屋 2014年1期
关键词:怀春凤尾李商隐

顾农

丁仙芝《渡扬子江》

《全唐诗》(卷一一四)录有盛唐时代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诗人丁仙芝诗十四首,其中的《渡扬子江》一首比较著名——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扬子驿是扬子津附近的驿站,在今江苏扬州市邗江区,由此渡江,很快可以到达润州城即今江苏镇江——从古到今,这里总是交通要道,古代的渡口在这里,现在的润扬大桥也在这一带。长江的喇叭口现在往东去了很远;在唐朝时,金、焦二山之东就称为海了,所以诗里说“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诗人这一次是在一个深秋由此渡江的,海边幽暗宁静,江上风水先寒。“林开”、“山出”一联写大江两岸给人的印象,至今也没有多少变化,丁仙芝于开元十三年(725)登进士第,而仕途坎坷,南来北往的次数自然很多,他对这个渡口非常熟悉,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来。

唐代著名选家殷璠编选过一部地域性的诗歌选集《丹阳集》,录入润州五县十八位诗人的作品,其书虽早亡佚,但宋人所编的《吟窗杂录》一书曾从中抄录过不少,近贤因据以成一辑本(收入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其中将丁仙芝列为曲阿县第一人,评语说:“仙芝诗婉丽清新,迥出凡俗,恨其文多质少。”这当是对丁诗的总体印象,单就《渡扬子江》一诗来看,还是文质兼备的。

不过这首诗的著作权很有点麻烦,或以为是大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大诗人的作品误入小家之集的概率一般比较低,比较常见的是相反的情形;所以此诗现在不妨先认作丁诗,以待进一步的论证。

晁采《子夜歌》

中国古代无所谓“恋爱”,只称为“相好”:两个人互有好感。至于少女堕入情网,或大有恋爱的欲望,则称为“怀春”,例如《诗经》里就有“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这样纯朴的诗句。“怀春”是一个很有趣的词语。《诗经·国风》里谈到恋爱,往往多用“怀”字与“思”字。“思”字后来发展为相思、单相思一类词语,至今仍然在用;“怀”字却用得少了。至于春字,本来就指春天,古代有所谓“春社”,主题固然是祭土地神,同时也是青年男女百无禁忌的狂欢节。“社”乃是祭土地神之处,其地遍植树木,像个森林公园的样子,《周礼·地官》说,“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名其社与其野”,所以有“桑林”、“桑社”一类提法,有些诸侯国不这样称呼,另行叫作“祖泽”、“社稷”、“云梦”等等,其实都是一回事;《周礼·地官》又说:“以仲春之月会男女,奔者不禁。”每年春天,在桑林、云梦一类地方,充满了大谈其恋爱的青年男女。此时此地有大量的平时所没有的自由,少女怀春的深层原因即在于对此的热烈向往。于是春天也就是情歌之类大量产生的黄金季节,春秋战国时代一些古风未泯的诸侯国如郑、卫、楚,都有大量的爱情文学出现,其中的女性往往特别热情主动,积极大胆地追求爱情;后来的封建卫道士很害怕这些热情似火的作品,斥为“郑声”、“淫声”,把恋爱中女性的主动态势骂了个狗血喷头。

但是人类的天性绝不是可以骂倒的,所以后来“怀春”的情歌仍然源源不绝,而在沉重的礼教压力下,总不免会带上若干忧虑重重的色彩,一味的天真不容易看到了;只有例外的幸运儿才能无所顾忌地放声歌唱。唐朝大历年间有一位名叫晁采的姑娘,与邻居家的小伙子文茂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很自然地发展为爱情,“约为伉俪”;他们过于亲密的接触被晁母发现了,十分开明的晁妈妈认为“才子佳人,自应有此”,于是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现在还可以从《全唐诗》卷八○○中看到晁采青年时代的二十几首诗,其中作于婚前的《子夜歌》十八首最为可诵,举几首来看: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剪之特寄郎,聊当携手行。

寄语闺中娘,颜色不常好。含笑对棘实,欢娱须是枣(早)。

绣房拟会郎,四窗日离离。手自施屏障,恐有女伴窥。

晁姑娘歌唱自己如何安排约会,把自己的指甲、头发当作爱情的信物,说服妈妈让自己早一点和情郎结婚……多么天真开朗的怀春之诗啊。

可惜像晁采这样幸运的才女古代甚少,许多少女的怀春之作充满了焦虑和痛苦,总是深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她们不得已而成了“内倾情感型”的人物,所谓“东方女性”之美,其实正是长期的忧郁和压抑经过历史积淀的产物。而所谓“人言”,表面上指社会舆论,深层则指传统的道德文化,同时也指女性自己内在的压抑。像晁采这样的敢于主动去爱、大写其怀春之诗的女性是幸福的。瓦西列夫说得好:“爱情愿望在具体条件下的表现可以作为衡量感情深度的客观标尺。换句话说,主动性在两性关系这一领域也起着极其重要、决定性的作用。”

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

在传世的李商隐诗作中,有相当一批是以《无题》为题的,其中有些单篇独立,有些则是几首形成一组。李商隐的自编诗集失传已久,现存的集子是后人搜集重编的,这些分组大抵出于编者的安排,并非原来就是结构谨严的组诗,所以仍然可以分别看成是独立的单篇。例如他的《无题》二首其一云: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班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后面还有一首其二,这里可以不去管它。

这首《无题》诗辞藻依然华丽,而意思其实比较简单:首联(一、二两句)写深闺中一位女子深夜仍在缝罗帐,备嫁妆。颔联(三、四两句)回忆先前曾与某一男生邂逅于途中,虽一语未通而已一见钟情。颈联(五、六两句)回到当下,叹息此后竟然毫无消息,令人看不到任何光明或明确的前景。尾联(七、八两句)设想那男生终于到来,业已系马垂杨,而其人还在彼岸徘徊,什么时候才能有一阵好风把他吹进自己的身边呢!一面穿针引线,一面胡思乱想,前途仍然渺茫,终于一筹莫展。古代的“剩女”并不掩饰自己的悲哀与希冀。那时的姑娘没有独立性——经济不独立,人格也不独立,非靠住一个丈夫不可。

前贤解说此诗,喜欢为这一类普泛言之的抒情诗寻找“本事”,安排具体的背景特别是政治背景,于是很吃力地往当时政局中的一大热点牛、李党争上硬拉,而并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李商隐研究中的这种痼疾一度影响很大,至今虽仍未衰歇,相信的人是不太多了。

台湾著名作家高阳先生认为李商隐曾经与其小姨热恋,为此写过许多诗;到这时该小姨忽然要出嫁了,而李商隐“事先一无所知,回到洛阳,方知生变,旋即为家人所隔离,处于忧谗畏讥而又一片痴迷之中”,于是写下这首“凤尾香罗”,并逐联加以解说,很像一篇言情小说的样子。这里种种动人的故事有什么文献依据呢?高阳先生完全没有提到,实为一场莫须有的八卦绯闻。

如果写小说或文学传记或不妨如此安排,足以引人入胜;就解说此诗而言,实在设想过远,恐怕只能与先前苏雪林女士空穴来风式的《李商隐恋爱事迹考》相视而笑,构成李商隐接受史上的一大谈助。

一个处境不佳充满期待却看不到明确前途的士人,同诗中满怀希望而其实很渺茫的“剩女”异质同构,息息相通。“断无消息”乃是最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诗人李商隐本人长期沉沦下僚,一再希望有人施以援手而不可得,他之同情“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的处女,是不是正是一种自我哀怨、顾影自怜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怀春凤尾李商隐
凤尾船
咏菊(新韵)
嘲桃
立冬感怀
石榴
欧洲凤尾蕨化学成分的研究
世界上最美的鸟:凤尾绿咬鹃
去西部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凤尾裙的设计要素与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