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复习的六“点”突破

2014-05-24 17:58:23许桂芬
中学生物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免疫系统抗原红细胞

许桂芬

高三生物复习的目标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到新情境去判断、分析、推理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寻找新的不同角度,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度点拨,全面内化,提高应变能力。下面以“免疫调节”一课为例谈谈多“点”突破法。

1 寻找“兴奋点”,激趣导学

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体验或例子出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复习效率高。

如针对“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教师提出问题:“注射目的是什么?”这样引出“肉毒杆菌毒素”即抗原,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2 研读“考点”,强化训练

教师要认真研读考点,细化考点要求,便于学生课后通读课本和精读各个知识点;同时配置不同类型的习题加以强化训练,题型可包括基础知识、达标检测和能力提升。教师严格根据考点要求,扣紧基础知识,精选或精编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习题,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检测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

如“免疫调节”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可先细化为以下4点:

(1) 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三个主要功能。(2) 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免疫的类型。(3) 画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4) 说出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的名称并至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再精选习题强化训练,见例1。

【例1】 (2011·上海高考)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图1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

(1) 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

(至少答出两个)。

(2) 以下不属于第1道免疫防线的是

A. 溶酶体 B. 汗液

C. 口腔黏膜 D. 胃酸

(3) 图中细菌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 。

(4) 图中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

和 ;⑧和⑨分别表示

和 。

(5) 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入侵人体,则人体会迅速产生免疫应答,结合图示分析此现象的原因 。

(6) 接种疫苗属于 免疫方法。

答案:(1) 胸腺 脾脏 骨髓 淋巴结(至少答出2个) (2) A (3) 非特异性 (4) B淋巴细胞

记忆T细胞 抗体 淋巴因子 (5) 初次免疫后,体内已存在记忆B细胞核记忆T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应的病原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也会迅速启动细胞免疫途径。 (6) 人工

本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免疫学基础知识,包括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特点、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教师以此题为载体可以全面复习免疫知识,若有遗漏部分可通过全面细致的基础自测题加以巩固。

3 聚焦“关键点”,深度点拨

“关键点”是需要学生关注、对理解核心概念有帮助的词或句子。“关键点”往往也是“易错点”,如“免疫调节”一节要特别点出:① 二次免疫是指记忆细胞遇到相同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② 免疫调节过程要特别交代抗体和淋巴因子的分泌细胞及作用。③ B淋巴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④ 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⑤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⑥ 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是指少数种类的抗原不需要T淋巴细胞的协助就能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关键点”还包括生物学知识中存在的典型性之外的例外性。如免疫功能失调:正常情况下攻击异物性的抗原,也可能攻击自身健康细胞,如自身免疫病。

学生特别欢迎这种关键点的聚焦点拨,因为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障碍,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形成更完整的知识链,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围绕“交叉点”,串联知识

生物知识之间存在纵向和横向联系,教师找出这些联系的交叉点,再串联不同的知识点开展复习,可大大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对三个必修模块甚至选修三模块的知识进行适度穿越,找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或将同一知识点可以联结在不同的知识结构中,成为不同知识结构的联结点。这样促使知识网络从平面结构向立体结构转化。学生感到既新鲜又有成就感,复习效益高。如教师提供图2,学生搜索相关知识,找出符合下图关系的内容进行填空。

其中图2的A图,可套用到“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等相应的生理过程;图2的B图,可套用到碳元素的流向“消费者→CO2→生产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相应的生理过程。这样串联有利于知识融会贯通,使书变薄,高效浓缩必修好几章知识点,复习效果好。

学生对免疫系统本来相对比较陌生,经过上述的点拨与串联后,对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必将更加深刻到位。

5 调整“切入点”,内化知识

生物的图形形象具体,可浓缩大量的文字信息,能生动展示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教师以图形代替文字切入开展复习,可同时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强化知觉效果,提高记忆效率,学生学得容易,兴趣自然也高。具体做法如下:

(1) 引导学生绘图梳理知识,带动复习。

如让学生画出免疫调节的流程图(可以是文字流程图,也可以是图形流程图配上文字说明,见图3),之后再带动免疫知识的复习。

(2) 引导学生解读图形回答问题,带动复习。

如解读“抗原与抗体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坐标图,见例2。

【例2】 图4表示将抗原注射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 ;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 ,其特点是

,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

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

答案:C B 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记忆B D

解答本题需要区别首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知识,从坐标图产生抗体的量的差异推导出不同曲线分别代表不同次的免疫,进而引出二者其他方面的:感受抗原的细胞有别,发生强度有别,记忆时间有别等。再调动本节的复习。

6 找准“思维点”,破解新情境

学生对生物新情境题,一般看了答案都觉得很简单,但却不容易上手。这往往是因为某个思维节点的转换出现问题,要突破这个棘手问题,需要平时多磨练。习题训练时,教师要尽量多提供新背景题,引导学生找准“思维节点”,从已学的知识和方法中找到答案,破解新情境。具体见例3。

【例3】 2007年2月17日出版的《生态学通讯》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称,他们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栖息地或生活环境方面的试验研究。他们期望将病毒群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发生繁殖,该方法将给人们战胜很多疾病(如AIDS)带来希望。

例如,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识别T细胞(图5甲),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图5乙),则红细胞也会被HIV所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

(1) 病毒入侵人体后,主要由免疫系统将其清除,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

等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 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

,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 细胞。

(3) 人类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细胞陷阱”,从结构角度看原因是其不具备 ,无法提供HIV增殖的条件。

(4) CD4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特征物质,该物质最可能的成分是 。

(5) 衰老的红细胞成为 ,由人类的免疫系统清除。

答案:(1) 抗体 淋巴因子(溶菌酶) (2) 识别和呈递抗原 骨髓造血干细胞 (3) 核糖体(细胞核)等结构 (4) 糖蛋白 (5) 抗原

本题情境新,设置妙,思维焦点(也是破题关键)在于理解题意“HIV病毒侵染T细胞的原因是通过识别T细胞表面的CD4,如果让其他细胞表面也修饰上CD4,也会被识别”。选什么细胞呢?当然是不利于病毒增殖的细胞,如红细胞,本题便迎刃而解。

总之,在高三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点”突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智慧与热忱,有效内化了考点知识,极大地提高了高三生物复习的有效性,并在“点拨与串联”中增长了能力,在新情境中思维更加活跃闪光。

猜你喜欢
免疫系统抗原红细胞
让免疫系统适当“放松”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家教世界(2022年34期)2023-01-08 13:52:50
一类具有抗原性的肿瘤-免疫系统的定性分析
保护好你自己的免疫系统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9-11 06:29:14
Staying healthy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1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Lppx和MT0322人T细胞抗原表位的多态性研究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盐酸克伦特罗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