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城市质量与民生支出

2014-05-23 11:03罗党论高妙媛
当代经济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民生政府指标

罗党论 高妙媛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发展存在严重不对称性。文章利用2003~2009年我国120个城市的数据,研究了经济发展对民生支出的影响,进而分析在不同的城市质量条件下经济发展对民生支出的影响。发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支出确实存在负相关关系。换言之,地方官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民生的改善。同时研究发现不同城市质量指标,对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支出的关系存在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说:总体效率越高、全要素增长率越高的城市,经济发展跟民生支出之间的不对称性会更强;而官僚程度低的地方,民生发展相对较好。

关键词:民生支出;经济发展;城市质量;地方官员

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4-0054-09

一、引 言

在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社会事业改革、城镇化改革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成为了关注热点,公报中强调了关于深化教育领域、就业创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事实上,民生问题一直备受瞩目,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央、社会各界对民生改革的期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民生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尴尬。例如,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13年1月公布,2003~201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4的警戒线,在2008年达到0.491的高点,2012年为0.474;有数据显示,我国各省市的预算内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长期低于4%的最低要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PM2.5远远高于其它国际城市等。大量事实均反映了我国可能存在因忽视民生发展而造成的“民生缺失陷阱①”。

面对中国的民生发展远滞后于经济增长的现象,目前的文献普遍将其归因于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的影响。在“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加上重复建设以及基本建设投入过大产生的财政支出结构失衡的问题,有限的财力不会投入到医疗、教育、卫生这些对GDP没有显著作用的软性公共品上(丁菊红、邓可斌,2008;乔宝云、范剑勇、汪晖,2005;晏小敏,2008;林江、孙辉、黄亮雄,2011)[1-4]。此外,我国长期实行的官员晋升锦标赛考核机制(Li and Zhou,2005;周黎安,2007;张军,2007)[5-7]也是造成这种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朱汉青在2011年的研究中就指出,由于地方利益的博弈,地方GDP的竞争实质上是投资的竞争。在中国的财政分权以及以GDP为标尺的考核机制双重作用下,一方面政府为了迎合上级的偏好,有强大的动机来发展辖区内的经济增长以谋求更高的晋升概率;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当地的财政收入和留存收益,官员也有足够的动力去发展经济。这些因素直接造成了地方政府偏好在短期内对GDP有显著推动作用的基本建设等硬性公共品,而忽视了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傅勇、张宴,2007)[8]。导致医疗、教育、卫生等对GDP没有显著作用的软公共品发展缓慢(丁菊红、邓可斌,2008;陈健,2008)[1,9]。现有文献很好地解释了地方官员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民生改善的动因。然而,这部分文献一方面仅关注教育、医疗等单一领域的研究,而缺乏对民生发展的全面、准确的衡量;另一方面它们均侧重于研究政治体制设计对地方政府产生的激励作用,但缺乏对城市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制度环境等固有因素对官员动机、以及对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民生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准确地描述,在此基础上研究城市质量对不对称现象造成的影响。

本文以2003~2009年的120个地级市的数据为基础,首先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公共交通6个方面,利用主分量法构建城市民生发展评测指标,并利用世界银行发布的各城市环境评价、福利评价对指标的适用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民生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反映各城市的民生发展水平;其次,我们对城市发展与民生支出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性进行检验,并研究官员个人偏好对不对称现象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确存在较为严重的城市发展与民生支出不对称现象。在总体效率高、全要素增长率高的城市里,民生与经济增速的不对称性会扩大;另外,政府越官僚,官本位思想越浓厚,民生问题会更加突出。政府为了竞争而偏好硬性公共品的行为,以及政府自身存在的体制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的日常利益,政府收入没有实现返利于民。同时,地方的财政压力越大、政府的自主决策权力越大,则不对称的程度越强。此外,我们通过分组检验发现,越是富裕的地方,民生发展更容易受到忽视。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地方主政官员个人偏好在城市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我们对政府动机、城市化进程的理解。

本文对于现有文献的贡献在于,首先,目前关于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对称现象的描述多为直观感觉,缺乏足够的实证证据。现有文献在研究我国民生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现象时,普遍集中在教育、医疗等单一领域的研究,但缺乏对城市整体民生情况的描述。事实上,民生涵盖了包括从教育、就业、收入、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社会整体保障、住房、交通等多个方面(闫宇光和寇明风,2011),[10]仅研究某一个领域并无法准确地反映城市的民生整体情况,若仅关注某一个“短板”还可能造成夸大不对称程度的偏误。我们利用主分量法构建了城市民生指标体系,在对城市民生发展进行全面、准备衡量的基础上研究我国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性,能够取得更加准确的结果。

其次,我们利用全要素增长率、腐败指数等指标作为城市质量的代理变量,首次从城市质量的角度研究其与不对称现象间的关系。现有研究集中在理解政治体制下官员的经济发展动机,但事实上不同城市资源和制度环境下官员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差别。由于资源禀赋、制度环境、技术水平等的不同,一方面不同城市地方政府承担的经济发展任务存在较大差别,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动机也受到城市特征、制度环境等的约束。因此,从城市质量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政府动机、不对称现象的影响具有深刻的意义。endprint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参考现有文献的做法,我们以教育、医疗作为本文的重点之一来构建城市民生发展测评体系。从卫生、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6个方面对民生发展进行衡量,最终根据研究设计选取了义务教育普及率、城镇就业率、每万人医生数、人均藏书量、绿化率、人均铺路面积6个反映民生发展水平的指标。此外,为了控制城市间的禀赋差异、发展潜力等,我们还选取了反映城市人口、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实力、区域等城市特征的变量。所有城市层面的数据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的城市年度数据库以及历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由于我们研究重点在于城市在民生方面的表现,而预算内教育支出等相关指标在2002年及以前仅报告了市辖区的支出情况,最终我们将研究年限确定在2003~2009年。

城市质量方面,参考陈德球等(2011)[11]的做法,我们选取了总体排名、全要素排名、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3个变量作为城市质量的代理变量,城市层面数据来源于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政府治理与投资环境基础数据》报告。为了将城市数据与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政府治理与投资环境基础数据》报告进行匹配,我们的样本中仅涵盖了该报告所调研的120个城市。

(二)变量定义与检验模型

1. 民生指标的定义及度量

本文采用的因变量为城市民生指标(Livelihood),对于城市民生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是本文的研究的基础之一。由于民生涵盖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民生指标体系(Livelihood)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孙鸿凌(2010)[12]从教育、就业、收入、医疗卫生、养老保险、住房、交通7个一级指标出发,构造了一个由7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9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民生指标体系;全国人大财经委课题组(2011)也从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公共服务的角度构建了民生指数指标体系。该类指标综合涵盖了民生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全面性;闫宇光、寇明风(2011)[10]则在上述两个研究的基础上,从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三农与扶贫、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公共交通等方面构建了我国财政民生支出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验6个方面对民生指标进行阐释(见表1)。

我们分别采用义务教育普及率、每万人医生数、人均铺路面积、绿化率、城镇就业率、人均藏书量作为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验的代理变量,分别用z1、z2、z3、z4、z5、z6表示。

i. 教育属于公共品(陈共,1999)[13],其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是民生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另外,义务教育外溢性大,不以营利为目的,对拉动短期GDP的增长率是没有贡献的(华萍,2005)[14]。

ii. 平均每万人所拥有的医生数是反映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自身预算能力的限制,不同省份、城市,医生分布的状况和居民的就医水平皆有差异(侯紫燕,1999)[15]。

iii. 人均铺路面积,反映了交通设施水平。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和普及化,道路建设和旧路改造的需求日益增长。

iv. 建成区绿化率。如今商业和住宅用地的竞争激烈,土地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绿化面积日益减少,环境质量下降,户外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感。

v. 城镇就业率,反映了城镇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劳动要素对经济的贡献能力却逐渐被弱化,需求也下降。

vi. 人均藏书量。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也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然而截止2011年,我国有19.3%的地市没有图书馆,12.2%的县没有图书和图书馆。

我们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衡量民生的6个维度合成城市民生指标。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技术将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约化为几个综合指标,并使这几个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指标所反映的信息的方法,被广泛用于指标合成(Rao,1965)[16]。我们利用标准差化法对6个民生变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降低量纲单位不同造成的偏误,增加变量间的可比较性,无量纲处理后的民生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2。

假设向量Z=(Z1,Z2,Z3,Z4,Z5,Z6),其中Zi=(z1i,z2i,…,zni),zni代表第n个样本在第i个(i=1,2,…6)指标上的观测值。用系数向量(α1j,α2j,α3j,α4j,α5j,α6j)表示Z的协方差矩阵中第j个最大的特征值(λj)对应的特征向量,则第j个得分可以表示为如下模型:

利用KMO、SMC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以及有效性满足主分量法的要求。从特征值表来看,前三个特征值均接近或大于1,且累积占比达到80%,能够解释绝大部分的变异,因此模型利用前三个特征值对应的分量进行民生指标的构建(见表3)。

在此基础上,利用初始因子载荷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得到各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继而把各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乘上该主成分所对应的贡献率加总后,计算出各指标对应的权重。通过权重法将各分量得分加总形成各城市民生指标。

2. 城市政府制度指标的定义及度量

政府制度指标来源于世界银行的调查报告《政府治理与投资环境基础数据》,该调查涵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其他所有省份的120个城市,占全国GDP的70%~80%,因此数据具有代表性且相对完整(陈德球等,2011)[11]。

城市政府指标是反映地区政府质量的重要方式。La Porta等(1999)[17]认为好的政府是一个非干预者,能够保持廉洁和高效,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而Fan等(2011)[18]则将政府质量定义为使其服务对象受益的程度,以及政府决策是否以合法并被社会接受的方式制定和执行;陈德球等(2011)[11]在此基础上,从产权保护、政府效率和腐败两个方面对政府质量进行度量。根据本文的研究设计,我们将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兴趣、政府的官僚程度等角度对城市政府指标进行度量。endprint

对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兴趣”,我们采用的是城市全要素增长率、政府投资效率总排名两个指标,政府在资本投入、技术革新方面表现的热情越高,则往往更加容易忽视城市民生改善;对于“政府官僚程度”,我们参照陈德球等(2011)[11]的做法,采用与4个主要政府打交道的时间进行衡量,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和4个主要政府部门互动的平均天数,意味着当地政府的行政审批程序更加繁杂与缓慢,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越高,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政府的“官本位”意识。一方面低效率的政府会降低地方投资项目的效率;另一方面“官本位”意识更强的政府具有更高的热情参与政治晋升竞争,从而更加忽视民生改善。为了保持变量的一致性,我们把每年的变量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形成十分位数。排名最末的10%得分最高,排名靠前的10%得分最低,形成城市政府制度指标。

3. 模型设定

我们将在官员个人效用函数与任期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模型的设定,任期3个阶段的个人效用函数核心因子分别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民众认可度、经济增长与个人利益,相对应的教育投入分别为被忽视、较为重视、被忽视的过程,因此我们设定如下3个模型:

Livelihoodit=β0+β1Growthit+∑Control+Province+Year+εit (1)

Livelihoodit=β0+β1Growthit+β2Institutionit+

∑Control+Province+Year+εit (2)

Livelihoodit=β0+β1Growthit+β2Institutionit+

β2Institution*Growthit+∑Control+Province+Year+εt (3)

Livelihood代表民生指标,本文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城市民生发展指数;Growth代表GDP增长率;Institution代表城市政府制度指标,本文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政府制度数据,分别选取政府经济发展效率、TFP效率、政府官僚程度指标衡量城市政府制度;Institution*Growth表示城市政府制度指标与GDP增长率的交叉项;Province和Year分别代表省份效应与年份效应,本文所有模型均控制了省份和年份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Control代表控制变量,我们对控制变量的选取情况如下:

i. 建成区占比:用建成区面积除以行政区域面积表示,由于建成区代表了已集中开发、并拥有市政公用设施的行政区域面积,该指标可以通过测量城市的实际开发程度,从而衡量空间城市化水平。此外,该指标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政府向上级申报项目、申请专项资金的动力以及能力。

ii. 人均GDP(对数):当地人均GDP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富裕程度。我们认为人均GDP更高的地区居民的综合素质通常较高,对于教育等公共服务要求通常更高。

iii. 人口(对数):人口规模可以近似反映城市的规模大小,人口基数越大的地区通常拥有更辽阔的管辖区域或者更高的人口密度,政府发展民生的压力更大。

iv. 人口密度:通过人口密度可以控制地方的公共设施起点水平(通常认为人口密度更高的地区公共设施更加完善(林江等,2011)[4]。但我们认为由于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在不超出容忍范围时人口密度的经济效果可能并不明显。

v. 财政分权程度:具体用“本级预算内人均支出/(本级预算内人均支出+省级预算内人均支出)”反映,财政分权程度反映了本级政府在经济决策上的自主权。

vi. 财政盈亏情况:用“(预算内收入-预算内支出)/当年GDP”衡量,SR越大,则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更大。该指标能够反映官员在财权与事权发生冲突时的选择②。

模型(1)主要考量经济增长率与民生发展程度的关系,根据我们的假设,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经济发展与民生发展不对称的现象,因此我们预期β1的符号为负。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城市政府制度指标,我们预期政府越关注经济发展,则民生更容易被忽视。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政府制度层面指标与GDP增速的交叉项,由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努力程度会降低其他民生发展方面的关注度,因此我们假设交叉项结果为负,即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重视加大了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性。

三、 回归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为了降低极端值对结果造成的影响,本文利用winsor方法对数据进行极端值处理,经过极端值处理后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民生指标最小值为-0.98,最大值为3.59,方差为0.63,说明我国城市间的民生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而GDP增速均值则维持在10%~20%之间,最大值达到43.87%。从2003~2010年城市民生指标均值持续提高,而GDP增速则相对稳定,两者的差距在明显缩减。从图1中可以推断,随着“唯GDP论”引致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大量的过度建设、环境污染、忽视民生等问题逐渐引起上级关注,在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后,2005年上任的新一届领导班子逐渐加强了对于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绿色经济的重视,并逐渐降低了GDP增长与民生发展间的差距。

在城市政府制度指标方面,城市TFP投资效率平均值为5.48,政府投资效率平均值为5.45,政府官僚程度平均值为5.61,方差保持在2.87左右。其它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4.

(二)民生指标有效性检验

为了验证我们构建的民生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各城市的民生发展水平,我们选取了世界银行发布的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指标,参照模型(1)构建了模型(4),对民生指标是否适用进行检验。

Livelihoodit=β0+β1liveit+β2Growthit+∑Control+Province+Year+εit (4)endprint

Livelihood是上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民生指标;Live代表世界银行发布的《政府治理与投资环境基础数据》中的社会环境排名、社会福利排名等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指标;Growth代表GDP增长率;∑Control代表控制变量,包括人均GDP、建成区占比、人口对数、人口密度等城市固有特征,以及财政分权程度、财政压力等政府层面指标;Province和Year分别代表省份效应与年份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我们采用环境质量排名与社会福利排名对民生指标进行测试主要是基于如下原因。首先,环境质量与民生息息相关。若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重视对于工业排放三废的管制和监督,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民生活环境会大大恶化。另外,环境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依赖绿地、森林等生态因素,如果政府为了土地收益招商引资,大大降低绿地覆盖率,减少公园数量,无疑也是对民生的损害。其次,社会福利排名能够很好地体现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水平的差异。作为实现公平,保障基本收入的手段,社会福利能够有效反映政府在民生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努力。因此我们认为,环境质量排名与社会福利排名能够直接反映国内120个城市的民生发展状况。测试结果表明,我们构建的民生指标与世界银行报告里的环境质量排名和社会福利排名分别在10%和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环境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更高的城市,其民生指数也相对更高。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民生指数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各城市的民生发展情况,这为下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见表5)。

(三)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城市制度实证研究

1. 总样本回归(见表6)

列(1)报告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民生与GDP增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任命制+任期制”的人事干部管理体制下,官员在任期内更愿意发展对GDP增速有直接作用的项目,加上重复建设以及基本建设投入过大产生的财政支出结构失衡的问题,有限的财力不会投入到医疗、教育、卫生这些对GDP没有显著作用的软性公共品上(丁菊红、邓可斌,2009)。另外,地方政府在资源可获得性和社会支出之间的责任不匹配,导致地区间用在社会服务的财政支出存在差异,人均GDP越高的地方,民生的发展越好。根据中位选民定理,中产阶级的扩大及其期望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回到城市制度指标,列(2)和列(3)通过添加城市制度指标及其与经济发展的交叉项对模型(2)、模型(3)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城市总体效率*经济增速与全要素排名*经济增速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城市总体效率和全要素排名的提高本身不会阻碍民生的改善,但是会强化了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不对称关系。朱汉青在2011年的研究中就指出,由于地方利益的博弈,地方GDP的竞争实质上是投资的竞争。学者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以及以GDP为标尺的考核机制下的政府竞争,造成了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偏好基本建设等硬性公共品,造成了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的明显扭曲并呈加剧趋势(傅勇、张晏,2007)[8]。在依赖资本发展的经济模式主导下,地方政府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反而会加剧民生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近年来,物质资本投资率高,但收益递减,经济效率流失。事实上,像教育、医疗卫生等的投入支出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弥补生产三要素的“短板”,理论上能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但是,人力资本创造价值和民生投资的“高回报”不是同一回事,民生和社会事业需要大量社会财富的消耗,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获得官员青睐。值得关注的是,在列(4)中,我们发现政府官僚程度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直接影响民生水平的改善。政府效率越低,政府干预程度越大,企业办事效率越低,提高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极易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寻租活动。政府官僚程度在另一方面代表着“官本位”思想的稳固程度,而“官本位”思想越浓厚,官员参与晋升锦标赛的热情也越大,这时官员们关注民生的动力被大大削弱。但其与经济增速的交叉项并无在统计上显示出显著水平,地方的官僚程度并不会显著影响经济发展与民生发展间的不对称关系。我们认为“官本位”思想对民生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官员关注经济发展,进而忽视了民生;二是官员基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考虑而大举投资形象工程,这种形象工程并不会从本质上提高当地的民生水平,却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在其他控制变量方面,我们意外地发现,财政分权与民生支出的关系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这个结果与西方“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下财政分权有利于提高地区居民福利的结论是一致的,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民生的发展情况越好。但却与我国目前大部分文献的研究结果不同。相比之下,现有文献一般仅研究财政分权对教育或者医疗等软公共品的影响,而我们对民生的定义既包括教育、医疗等软公共品,同时也包括交通、环境等公共支出。即使没有“用手投票”的完备制度安排,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流动也会促使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展开竞争。财政分权更高的地方,经济来源更加依赖于辖区内的企业、居民,即使政府在晋升考核机制下有足够的动力去大力发展硬公共品,但为了吸引更多的资本和劳动,政府同时也具备更高的可能去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而面对财政压力时,政府则更加倾向于削减对经济增长贡献较慢的民生项目,而追逐“周期短,回报快”的项目,对民生带来负面影响。

2. 按照人均GDP分组结果(见表7)

我们按照人均GDP的差异将120个城市划分为富裕与贫穷两组,对模型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不对称现象在富裕地区和贫穷地区均显著存在,并且富裕地区的不对称程度更加明显。其一,富裕地区多为东部沿海地区,承担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的经济增长任务,政府在过程中进行大规模建设,并保持了稳定的高经济增速;其二,富裕地区的经济增长形式更偏向于技术型而非资本投入型,这无疑会增长政府发展经济的难度以及精力;其三,富裕地区的民生设施水平起点相对较高,降低了政府在发展民生方面的动力。因此,富裕地区的民生更为明显地滞后于经济发展是符合我们预期的。此外,在富裕的地区,总体效率和全要素增长率在5%显著水平上加剧了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速的不对称性,且交叉项的系数大小均高于贫穷地区,说明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间关系的作用更强。我们认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大部分东部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政府对经济的掌控能力和发展思路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实现。面对分配下来的繁重的经济增长任务,发达地区的政府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招商引资,导致寻租、腐败等问题丛生。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效率越高,即政府越关注经济发展,经济与民生的不对称性会越强。另一方面,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一般拥有较高的财政分权度以及自主度,财权与事权的高度自主化使富裕地方在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时,政府有更大的权力去削减民生支出,实现官员发展经济的目标,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支出的不对称性。而官僚程度指标则在富裕地区更为重要,政府较高的官僚程度并不利于当地民生改善,但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发展与民生发展间的不对称现象。富裕地区民众对于民生改善的需求更高,信息的公开、传播途径也更为便利,政府的自主决策能力也相对更强。当地政府对上满足上级政绩考核机制而大力发展经济,对下则大举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后者实质上对当地经济发展或者民生改善的贡献都不大,在统计上对经济发展与民生发展的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endprint

四、 结 论

本文利用了2003~2009年中国120个城市在民生方面的年度数据和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政府治理与投资环境基础数据》报告,旨在从城市的角度,研究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具有怎样特征的城市里会尤其突出。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由6个维度组成的城市民生指标,并且验证为可用。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的120个城市里,民生的发展是滞后于经济增速的,而不同的城市制度指标对这种滞后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在总体效率高、全要素增长率高的城市里,民生与经济增速的不对称性会扩大;另外,政府越官僚,官本位思想越浓厚,民生问题会更加突出。政府为了竞争而偏好硬性公共品的行为,以及政府自身存在的体制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的日常利益,政府收入没有实现返利于民。归根溯源,这种不合理存在的原因是财政分权和晋升锦标赛的共同作用:在赋予官员权力时,现存的扭曲的激励机制诱发出官员追求留存收益的动力。不合理的财权与事权分配,更是强化了这种动力。此外,我们还发现,在富裕的地区,这种不对称性以及城市制度指标对其的影响是更为明显的。由于富裕地区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自主性更强,其对于当地的经济、民生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政府过度注重经济发展总是会对民生改善造成负面影响。

受到数据限制,本文只能把研究年度定在2003~2009年,而且无法把保险、三农与扶贫等指标加入到民生指标体系当中,但我们认为本文对于深入了解政府动机和城市化进程方面依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相比以往一些只关注单一领域的民生发展的研究,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选取了6个角度,构建了更加全面的城市民生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现象,获得了更为准确的结果。另外,我们利用全要素增长率、腐败指数等指标作为城市质量的代理变量,首次从城市质量的角度研究上述的不对称现象,能够更好地解释城市发展与民生支出的内在关系。

[注 释]

① 引自《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② SR是我们必须加以关注的指标,它反映地方政府的财政宽裕度, 并对分税制改革所带来的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上出现的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进行刻画, 从而说明财政收支方面的调整对于义务教育供给的影响(林江,2011)。具体而言,若政府为了减少财政赤字而选择削减教育支出,那么SR的符号为负;若政府为了减少财政赤字而优先选择削减其它公共支出,那么SR的符号为正。

[参考文献]

[1] 丁菊红,邓可斌.政府偏好、公共品供给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J].经济研究,2008(7).

[2] 乔宝云,范剑勇.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2005(6).

[3] 晏小敏.地方官员晋升机制对教育投入的影响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4] 林江,孙辉,黄亮雄.财政分权、晋升激励和地方政府义务教育供给[J].财贸经济,2011(1).

[5] Li,Hongbin,Li-An Zhou.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1743-1762.

[6]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7] 张军,高远.官员任期、异地流动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7(11).

[8]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

[9] 陈健.晋升锦标赛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局限[J].广州大学学报,2008(8).

[10] 闫宇光,寇明风.财政民生支出指标框架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11(10).

[11] 陈德球,李思飞,王丛.政府质量,终极产权与公司现金持有[J].管理世界,2011(11).

[12] 孙鸿凌.我国民生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D]. Doctoral dissertation,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2010.

[13] 陈共.关于“公共财政”的商榷[J].财贸研究,1999(3).

[14] 华萍.不同教育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省份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5(4).

[15] 侯紫燕.我国城市人均医生数的统计建模与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9(2).

[16] Rao, C. R. The Theory of Least Squares when the Parameters are Stochastic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Growth Curves[J]. Biometrika, 1965,52(3/4):447-458.

[17]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Vishny, R.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99,15(1):222-279.

[18] Fan,J. P.,Wei, K. C.,Xu, X. Corporate Finance and Governance in Emerging Markets: A Selective Review and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1,17(2):207-214.endprint

四、 结 论

本文利用了2003~2009年中国120个城市在民生方面的年度数据和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政府治理与投资环境基础数据》报告,旨在从城市的角度,研究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具有怎样特征的城市里会尤其突出。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由6个维度组成的城市民生指标,并且验证为可用。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的120个城市里,民生的发展是滞后于经济增速的,而不同的城市制度指标对这种滞后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在总体效率高、全要素增长率高的城市里,民生与经济增速的不对称性会扩大;另外,政府越官僚,官本位思想越浓厚,民生问题会更加突出。政府为了竞争而偏好硬性公共品的行为,以及政府自身存在的体制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的日常利益,政府收入没有实现返利于民。归根溯源,这种不合理存在的原因是财政分权和晋升锦标赛的共同作用:在赋予官员权力时,现存的扭曲的激励机制诱发出官员追求留存收益的动力。不合理的财权与事权分配,更是强化了这种动力。此外,我们还发现,在富裕的地区,这种不对称性以及城市制度指标对其的影响是更为明显的。由于富裕地区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自主性更强,其对于当地的经济、民生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政府过度注重经济发展总是会对民生改善造成负面影响。

受到数据限制,本文只能把研究年度定在2003~2009年,而且无法把保险、三农与扶贫等指标加入到民生指标体系当中,但我们认为本文对于深入了解政府动机和城市化进程方面依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相比以往一些只关注单一领域的民生发展的研究,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选取了6个角度,构建了更加全面的城市民生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现象,获得了更为准确的结果。另外,我们利用全要素增长率、腐败指数等指标作为城市质量的代理变量,首次从城市质量的角度研究上述的不对称现象,能够更好地解释城市发展与民生支出的内在关系。

[注 释]

① 引自《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② SR是我们必须加以关注的指标,它反映地方政府的财政宽裕度, 并对分税制改革所带来的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上出现的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进行刻画, 从而说明财政收支方面的调整对于义务教育供给的影响(林江,2011)。具体而言,若政府为了减少财政赤字而选择削减教育支出,那么SR的符号为负;若政府为了减少财政赤字而优先选择削减其它公共支出,那么SR的符号为正。

[参考文献]

[1] 丁菊红,邓可斌.政府偏好、公共品供给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J].经济研究,2008(7).

[2] 乔宝云,范剑勇.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2005(6).

[3] 晏小敏.地方官员晋升机制对教育投入的影响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4] 林江,孙辉,黄亮雄.财政分权、晋升激励和地方政府义务教育供给[J].财贸经济,2011(1).

[5] Li,Hongbin,Li-An Zhou.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1743-1762.

[6]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7] 张军,高远.官员任期、异地流动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7(11).

[8]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

[9] 陈健.晋升锦标赛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局限[J].广州大学学报,2008(8).

[10] 闫宇光,寇明风.财政民生支出指标框架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11(10).

[11] 陈德球,李思飞,王丛.政府质量,终极产权与公司现金持有[J].管理世界,2011(11).

[12] 孙鸿凌.我国民生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D]. Doctoral dissertation,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2010.

[13] 陈共.关于“公共财政”的商榷[J].财贸研究,1999(3).

[14] 华萍.不同教育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省份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5(4).

[15] 侯紫燕.我国城市人均医生数的统计建模与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9(2).

[16] Rao, C. R. The Theory of Least Squares when the Parameters are Stochastic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Growth Curves[J]. Biometrika, 1965,52(3/4):447-458.

[17]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Vishny, R.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99,15(1):222-279.

[18] Fan,J. P.,Wei, K. C.,Xu, X. Corporate Finance and Governance in Emerging Markets: A Selective Review and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1,17(2):207-214.endprint

四、 结 论

本文利用了2003~2009年中国120个城市在民生方面的年度数据和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政府治理与投资环境基础数据》报告,旨在从城市的角度,研究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具有怎样特征的城市里会尤其突出。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由6个维度组成的城市民生指标,并且验证为可用。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的120个城市里,民生的发展是滞后于经济增速的,而不同的城市制度指标对这种滞后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在总体效率高、全要素增长率高的城市里,民生与经济增速的不对称性会扩大;另外,政府越官僚,官本位思想越浓厚,民生问题会更加突出。政府为了竞争而偏好硬性公共品的行为,以及政府自身存在的体制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的日常利益,政府收入没有实现返利于民。归根溯源,这种不合理存在的原因是财政分权和晋升锦标赛的共同作用:在赋予官员权力时,现存的扭曲的激励机制诱发出官员追求留存收益的动力。不合理的财权与事权分配,更是强化了这种动力。此外,我们还发现,在富裕的地区,这种不对称性以及城市制度指标对其的影响是更为明显的。由于富裕地区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自主性更强,其对于当地的经济、民生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政府过度注重经济发展总是会对民生改善造成负面影响。

受到数据限制,本文只能把研究年度定在2003~2009年,而且无法把保险、三农与扶贫等指标加入到民生指标体系当中,但我们认为本文对于深入了解政府动机和城市化进程方面依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相比以往一些只关注单一领域的民生发展的研究,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选取了6个角度,构建了更加全面的城市民生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现象,获得了更为准确的结果。另外,我们利用全要素增长率、腐败指数等指标作为城市质量的代理变量,首次从城市质量的角度研究上述的不对称现象,能够更好地解释城市发展与民生支出的内在关系。

[注 释]

① 引自《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② SR是我们必须加以关注的指标,它反映地方政府的财政宽裕度, 并对分税制改革所带来的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上出现的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进行刻画, 从而说明财政收支方面的调整对于义务教育供给的影响(林江,2011)。具体而言,若政府为了减少财政赤字而选择削减教育支出,那么SR的符号为负;若政府为了减少财政赤字而优先选择削减其它公共支出,那么SR的符号为正。

[参考文献]

[1] 丁菊红,邓可斌.政府偏好、公共品供给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J].经济研究,2008(7).

[2] 乔宝云,范剑勇.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2005(6).

[3] 晏小敏.地方官员晋升机制对教育投入的影响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4] 林江,孙辉,黄亮雄.财政分权、晋升激励和地方政府义务教育供给[J].财贸经济,2011(1).

[5] Li,Hongbin,Li-An Zhou.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1743-1762.

[6]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7] 张军,高远.官员任期、异地流动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7(11).

[8]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

[9] 陈健.晋升锦标赛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局限[J].广州大学学报,2008(8).

[10] 闫宇光,寇明风.财政民生支出指标框架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11(10).

[11] 陈德球,李思飞,王丛.政府质量,终极产权与公司现金持有[J].管理世界,2011(11).

[12] 孙鸿凌.我国民生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D]. Doctoral dissertation,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2010.

[13] 陈共.关于“公共财政”的商榷[J].财贸研究,1999(3).

[14] 华萍.不同教育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省份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5(4).

[15] 侯紫燕.我国城市人均医生数的统计建模与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9(2).

[16] Rao, C. R. The Theory of Least Squares when the Parameters are Stochastic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Growth Curves[J]. Biometrika, 1965,52(3/4):447-458.

[17]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Vishny, R.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99,15(1):222-279.

[18] Fan,J. P.,Wei, K. C.,Xu, X. Corporate Finance and Governance in Emerging Markets: A Selective Review and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1,17(2):207-214.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生政府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最新引用指标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