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纳磊 张海粟 李英春 陈洪雨 陈 贺 安志国
(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222)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对电网的安全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电网公司为了提高整体供电质量,改变了以往的重输电轻配电的观念,加大了对配电网领域的投入力度,使整个配电行业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提高供电质量,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在局部故障的情况下,快速切除故障区,恢复非故障段供电。我们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馈线终端KE-7112,该终端能够快速识别、隔离故障,恢复非故障段可靠供电的要求。以下对该终端模式的介绍。
近年随着光纤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及配电网领域对通信实时性要求的提高,配电网正在逐步实现光纤通信模式,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光纤通信的组网方式灵活,可以构架成星型、链型、树状、网状、单纤网、双纤网、环上多分支、多环相交、多环相切等各种拓扑结构的网络。基于光纤通信的EPON 设备有如下特点:①成本低、带宽高;②无源设备,可靠性高;③抗干扰性强、易于扩展;④组网灵活、方便管理。
变电站的OLT 的一个PON 接口引出一根光纤通过分光器到达ONU,每台ONU 通过双PON 接口分别连接来自两个不同变电站OLT 的光纤实现以“手拉手”方式保护的拓扑结构。
图1 光纤EPON 组网
图2 手拉手结构
结合以上组网方式,各个FTU 对本段信息进行故障判别,并将结果上送给周围设备,同时接收周 围设备的故障信息,通过多端纵联保护算法实现故障段判断,去切除故障。多端纵联保护算法,是我们充分利用矩阵原理,实现对多节点多信息的横纵连接的一种快速识别及处理新型算法。试验表明,该算法不受周围设备的数量限制,能够很好的实现辐射型网络及多电源点网络的故障识别,无孤岛效应。
同时多端纵联保护算法有很强的自愈功能。配电网线路的多变性及组网方式的灵活性,对二次设备保护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节点发生变化时,例如增加及减少,电源节点发生变化等情况发生时,该算法能够适应外界情况的发生,而不需要对设备的程序进行升级。
由于多端纵联保护算法是基于矩阵形成的一种算法,我们在实践中首先解决了矩阵各节点的数字化问题,以及各节点与周围节点关系的抽象处理。其次将整体矩阵进行数字化处理,让各节点找到在矩阵中的相应位置,从而为节点功能进行相应定义。在实践中只有矩阵阵列本身发生变化,而各节点功能随着在矩阵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增加了算法的灵活性及适应性。终端设备的数字化为进一步搭建测试平台提供了支撑。
为了验证在光纤EPON 模式下,应用新算法的可靠性,我们搭建了一个由20 台新型馈线终端、20台模拟断路器及相应数量的ONU 和OLT 组建的测试平台,该测试平台能够模拟单电源点及多电源点的复杂网架结构,同时利用ONLY 标准源进行故障情况模拟及故障断开时间的测试。同时我们利用公司开发的系统软件KE-7000 进行实时网络监控。在试验中,我们不断完善多端纵联保护算法,解决了馈线终端在网架中不同位置的处理方式不同的问题,及如何缩短故障处理时间的问题。
我们以一个城区网架为基础,进行主站模拟网架,进行设备实时监控。同时,我们将网架中的复杂网络抽象成为不同的节点图,以此来进行事件分析处理。
图3 主站模拟网架
1)单电源故障点拓扑
图4
如图4所示,故障发生在分段1 和分段2 之间,分段1 感受到故障电流,发出故障信息,同时收到相邻分段5 和分段2 发出的未故障信息,经过自身综合判断后,分段1 开关动作。分段2 和分段5 综合判断后得出故障发生在前级,所以动作跳闸,隔离故障段。
单电源辐射型供电方式,网架简单,新型馈线设备通过信息交互可以快速隔离故障。由于没有联络点,所以不存在非故障段的恢复问题。
2)双电源故障点拓扑
如图5所示,故障发生在分段7 和分段9 之间,分段7 和分段8 感受到故障电流,发出故障信息,分段7 收到相邻分段9 和联络开关发出的未故障信息,所以动作。分段8 发出故障信息,同时收到相邻分段7 的故障信息,所以不动作。联络开关未感受到故障电流,所以发出未故障信息,同时收到相邻分段7 的故障信息和分段9 的未故障信息,由于联络本就处于分位状态,所以只产生闭锁信号,不动作;分段9 未感受到故障电流,发出未故障信息,同时收到相邻分段7 的故障信息和联络开关的未故障信息,所以动作。
图5
双电源互为备用,如果一端故障跳闸,另一个电源点本应该进行联络投入,进行电力转供,但是由于故障发生在联络开关所处区域,故而联络开关已产生闭锁信号,不再进行电力转供。
依托光纤通信,利用多端纵联保护算法可以实现故障段的快速定位、隔离,实现非故障段的可靠供电。通过多组试验结果表明,从故障发生,到故障切除,所需时间在55~65ms 之间。新型馈线终端KE-7112 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故障段的切除时间,有效地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1] 黄汉棠,郑建平,方丽华,等.地区配电自动化最佳实践模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 余兆荣.配电自动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3] 苏永智,潘贞存,丁磊.一种复杂配电网快速故障定位算法[J].电网技术,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