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红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么样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首先,要创设适宜的环境,使学生敢问。小学生思维活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遇事都喜欢问问为什么,这是问题意识的种子。教学中,教师要呵护好这粒种子,不要人为地让其夭折。比如,尊重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即使个别问题幼稚可笑,教师也要适当地鼓励,以保护其提问的积极性。
其次,要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教学《徐悲鸿画马》时,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出示徐悲鸿的画像和《奔马图》,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介绍作者。接着问:“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并欣赏了他的画。读读课题,你脑海中会产生什么问题?”学生探究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徐悲鸿画马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徐悲鸿画马时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徐悲鸿为了画好马,付出过哪些努力?
最后,要传授思考方法,使学生会问。达尔文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了方法就是教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从敢问、想问到会问是质的飞跃,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技巧很有必要。
第一,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带头发问,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教师先提出了两个问题:南郭先生为什么去吹竽?南郭先生是怎样吹竽的?这两个问题都很简单,学生初读课文后即能解决,但这样做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随后的教学中,他们自由地提出问题,并探求答案,较准确地理解了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第二,探究路径,开拓学生的思维。受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的影响,小学生不易独立地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路径,使他们学会多角度提问。
抓住课题提问。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学《一次著名的冲刺》时,我引导学生提问:“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一次?这是怎样的一次冲刺?它为什么是“一次著名的冲刺”?通过对课题的提问,学生很快进入了文本,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提问。关键词句对理解文本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提问,能让学生体会文字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学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时,教师围绕“生命开花”这一关键词向学生提出问题:“生命开花”意味着什么?巴金爷爷的生命之花开了吗?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主动学习、积极探讨,逐步深入地领悟了作者平实的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
针对不同文体提问。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文体提问,能促使学生养成文体意识,增强提问能力。如说明文可以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提问;议论文可以从论点、论证方法、议论结构等方面提问;小说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主题、情节的设置中发现问题,或者从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上提出问题,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努力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