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娜 彭绍辉 李炜煜 孙飞扬 魏文杰
摘 要:食品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食品安全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根据几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本文分析了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及危害,并提出一系列防范措施。
关键词:食品安全;危害;措施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几来年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 如“三聚氰胺事件”、“ 瘦肉精事件”、“ 染色馒头事件”等,让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安全。
一、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
1.自然环境。食品的生产原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大气。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或由其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使大气中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动植物,由于体内和体外污染物增多,可能造成其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发病或死亡,人类食物来自动植物,因此也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性。
(2) 水。水污染主要源于工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水污染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1956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最终确认是由含汞废水所致。由于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3) 土壤。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农用化学品的不当应用(如化肥、农药等)、重金属及残留农膜。土壤污染对植物造成危害,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2.食品包装材料。近年来,包装材料污染食品事件不断发生。例如:在餐饮业广泛使用的聚氯乙烯塑料, 这种塑料残存的氯乙烯单体会引起被称为“肢端骨溶解症”的怪病。美国早在1975年就禁止使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装食品和饮料。2007年12月31日,我国政府颁布“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在保定的大型超市,如大润发、惠友超市等,“限塑令”执行的很好,但集贸市场及小型商店根本不理会国家政策。
3. 运输。在食品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工具不洁、运输人员操作不当及食品混运等均会引起食品污染。2007年9月24日,四平车站的一个集装箱发霉,现场发现,集装箱内挂面有60%水湿、80%外包装出现霉斑。追查原因是由于该批挂面在始发站没有及时运出,逾期到达。
4.人为添加物。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受到上述非主观意愿因素外,很多情况下是不法商贩在利益的驱使下干的。他们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图暴利。
二、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再度发生的措施
1. 减少污染。为了有效地减少和消除因化学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人类正在努力开发和推广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利用一系列的原理和方法来降低或除去化学产品设计、制造与应用中有害物质的使用与生产,使所设计的化学品或过程更加环境友好。
2.政府部门。(1) 健全法制。在日本,每种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根据“身份证”号可以查找产品的相关信息(产地、使用农药品种及次数、收获时间、生产者的信息等),这对生产者进行了严格约束。我们国家也可借鉴这种追溯体系。作为人口大国,国家每制定一个法规,都应从人民利益出发,逐步健全法制。
(2) 严格执法。要切/实保护好食品安全, 不仅要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执法必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对不法商贩要严惩不贷。另外,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增强处理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以保证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3.商家。商家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同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严格守法。第二,努力提升社会道德良心水准,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不为自身获利而害人。第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严格把关,努力生产出适应大众需求的合格产品。
4.消费者。消费者是直接受害者,首先,增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对食品质量的眼力,积极用正当的手段和法律来保护自身利益。第二,消费者不要盲目追求产品的外观、新奇,实用性才是商品最重要的价值。另外,当消费者拿到一件商品时,在现有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如果觉得有问题,应该到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检验,学会维权。
三、结语
当今食品安全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只有各国各界力量均参与其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减少污染,维护食品安全,促进人民健康。
参考文献:
[1]佚名.水俣病事件[J].世界环境,2009(3).
[2]杨金田,谢德明.生活的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李亚军,刘锐,霍洪丽.三起铁路食品运输污染案件的调查处理[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 (4).
[4] 赵鹏飞.日本如何监管食品安全[J].食品安全导刊,20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