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晨宇
教师群体常态性的阅读教学何以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何当我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之后,大部分时间终究要硬性地把学生的想法拉回到“参考答案”,而不能让学生自觉地形成我们所希望的通过教学归结到的答案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忽视了阅读习惯。而尊重学习的客观规律、趋近自然的阅读教学才是变革的可行之道。
阅读教学须以“真正的阅读”为先
我们想从了解并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人手,来调整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也就是“怎么读就怎么教”。这就要考虑一个问题:个人阅读的着眼点是什么?于是我们曾在校内分别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73个受访学生中有82.19%的人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者,每年阅读课外书低于12本的有58.90%,普遍阅读时间少,阅读范围窄;36.99%不预习或基本不预习,预习的学生中能够动笔的数据低得令人尴尬。阅读的质与量都远远达不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比例,这样缺乏文学积累的课内语文阅读很难产生有价值的思考,阅读教学本该有的作用被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虚化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这一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式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阅读教学的现状中主要有三个不合理的方面。第一,“怎么教就怎么读”的思想指导下对于阅读初感不尊重。如果没有预读而在课堂上讨论感受或不顾学生的预读感受而直接灌输老师的理解,讨论就是伪的,阅读教学就是架空的。第二,在应试环境下对于教材功能的认识偏误。教材在教学者手中没有合理地起到指导培养的工具作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考试制度的影响。第三,在应试环境下对于学习背景的忽略。在应试体制下,学校教学课程以外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被“有效”地遏制了。
抛开“真正的阅读”,忽视阅读习惯,而去直接“品味”“体悟”文章,对学生的阅读不仅毫无益处,还会因为阅读教学形式大于内容而使学生对本该是出自人的内在需求的阅读产生厌恶之情,从而破坏人在阅读方面的饥饿感。当下课内阅读的文章在考试中的体现形式为基础知识的识记、文中语句的解析、文章的宏旨、文章语言表达技巧的迁移等。毕竟阅读的内容重点还是在课内的教材上,而且并没有说明教材的哪一篇课文考哪一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得面面俱到。学生不堪重负,教师尽管也觉得不堪,但是考试要求使老师难以从这种“面面俱到”中放开,看似不断地研讨、变革,却实在是在原处停滞。
策略调整须从“怎么读”入手
阅读教学要尊重规律,引导学生充分预读。教学的规定动作与规定内容在长期的应试教学中积累得越来越“厚重”,学生还是按着标准化的阅读“指导”,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一次又一次身不由己的阅读活动。这当然跟应试教学有主要关系,同时也跟我们忽略了人的认知规律有重要的关系——做个普通匠人当然比做导师容易多了。顺其自然,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抓手,也应该是教育的根本。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教育类似农业而绝非工业,也与此观点一致。
课堂讨论前充分投入的预读能为师生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注入充足的活水。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诫我们:“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然不会把“自然”作为放任的借口,而是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与构建起来的。而这种阅读并不是可以强制进行的,首先要做的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兴趣来自了解事物本质的强烈愿望,刺激学生认识自我的内在动力,燃烧阅读的热情,是实现真正阅读的必由之路。
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阅读者。阅读的饥饿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达到扑到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的境界,一定是经历了大量的、种类丰富的阅读,并且从中获得了生活的感悟。一位教师,千遍言传不如一遍身教。一位语文老师,与其无数次地要求学生阅读,不如告诉学生我读过什么、我正在读什么。现身说法也许是最有效的引导教育。
须培养独立阅读与“细心咬嚼”的品质
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并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在此基础上的提问、讨论等引导手段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引导。放松的、投入的阅读,能使学生在精神上产生极大的愉悦,并能使他们对阅读的内容形成极其深刻的记忆。在此过程中的独立阅读不仅是指学生独自阅读,还有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独立人格的体现,也是阅读最富有价值的部分。教师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前提下,所应做的就是尊重与保护。在教学手段的变革实践方面,我们要把重心向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移动。
一堂课上不可能处处“细心咬嚼”,如何协调时间呢?有些内容在上课时是根本不用讲的,对讲授或讨论的内容必须作合理的筛选。课本中有一篇曾卓对鲁藜创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赏析——《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在教学的开始,我这样对同学们说:“我们怎么来学习这样的课文?如果看一部电影,比如《哈7》,我们会形成自己的评价,也许是好看,也许仅是觉得音响不错;比如《盗梦空间》,我们也许会对某些情节产生疑问。这时候我们就产生了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我们可能到网上去查看别人的影评。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阅读这一课。”于是,课堂阅读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了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成效,在短期内尤其是在局部用劲是很难有显著的体现的。经过一个学期,学生的阅读速度确实有所提升了,理解力也似乎因为更多的课外阅读而有所增强,然而并没有确切的数据可以证明,考试的结果依然“正常”。我们选择了6名考试成绩不等的学生进行采访,询问阅读教学方式变化后的感受。他们共同的感受是:一旦美好的文学作品成为考试的工具,就会失去自己的阅读感受。唯有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保持甚至增强阅读的饥饿感,才能使学生养成稳定持久的“细心咬嚼”的品质。
顺其自然,重视阅读习惯的作用,围绕充分细致的阅读展开有价值的讨论,是我所认为的阅读教学的正道。我期待能够通过整个社会的深入改革,让学生和老师拥有一个真正人本的阅读教学环境。这个问题也就是我基于阅读习惯进行阅读教学研究取得收获的同时所遇到的瓶颈。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