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六个关键

2014-05-21 16:39郑琦
紫光阁 2014年5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党组织党员

郑琦

目前,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了扎实的成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肯定,第二批活动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与第一批活动相比,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涉及的单位和人员更贴近基层,更贴近群众,这一特点决定了第二批活动必然更直接地面对各类具体、复杂的群众诉求与社会问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突出服务群众这个着力点,在增强服务群众意识、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把改进作风的成效真正落实到“末梢神经”,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中受教育、转作风,以切实有效的服务和清正廉洁的作风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重塑党的形象、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从总体上看,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借鉴和应用第一批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需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关键环节。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维护群众利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虽然理想信念对于群众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感召力,但是如今的群众更关注在实际的政策运行过程中自己究竟可以得到什么好处。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正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而是现阶段解决党群矛盾、干群问题的根本落脚点。只有党员干部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上,敢于动真碰硬,不回避、不掩饰,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时候,能够更多地从群众的根本利益考虑;在利益面前,能够更多地让利于民而不是与民争利;在困难面前,能够更多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真正让群众获益,群众才有可能满意,才会衷心拥护党的领导。

二是以制度为保障,维护群众权益。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由于面向基层,涉及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也会更加具体、更加尖锐,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努力完善以下三种机制,依法保障和维护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是群众诉求反映机制,也即是让群众的利益、诉求可以准确、及时地通过体制内的渠道传递到党组织,党组织也可以直接、有效地了解群众的意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免“好心办坏事”;二是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在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的情况下,要满足所有群众的所有需求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在公平的规则之下,通过公开、透明、规范的程序,保证结果的客观与公正;三是群众问责机制,定期开展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等活动,将群众评议的结果作为绩效考核和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并逐步扩大其所占的比重,引导和激励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对群众负责、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三是以“四风”问题为重点,重塑党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努力,党的作风总体而言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一些领导干部中也确实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影响了整个党的形象与公信力。媒体的相关报道,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坚定决心,但另一方面也使群众的一些猜测想象由于不时得到“印证”,逐渐固化为了条件反射式的成见。要改变一些群众对党的不当认识,需要依靠基层的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以身作则,严格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珍惜自己的党员身份,踏踏实实地为群众谋福利,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周边的群众,重新塑造党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四是以服务为依托,转变领导方式。小平同志曾经提出“领导即服务”,要在服务的过程中,让群众认可党,拥护党,愿意跟党走。这一点在如今的基层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党已经从包揽一切、决定各方的领导转变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在这一转变中,最为关键的是党的领导方式要从注重权力控制与运行转向注重服务与凝聚群众。具体而言,面对其他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要从领导控制向协调引导转变。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找到符合双方利益、价值取向的“结合点”,从而实现合作;或者党组织通过项目外包、提供场地、授予荣誉等方式,间接表达、贯彻组织意图和目标,用资源引导社会组织的活动。此外,面对广大群众,党组织需要从命令要求转变为说服引导。善于利用风俗、习惯等社会规范,遵循群众日常生活的规律,以朋友、师长、同事等党员的社会身份予以说服、引导,使群众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自愿参与党组织的活动,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

五是以技术为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数字时代的来临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改变无法停止,也不可逆转。在数字时代,各种新兴媒体既可以成为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的有效平台,也可以成为群众联合起来攻击党和政府的利器,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善于运用网站、微博、短信等互动媒体,使其更好地为我所用,充分发挥数字化的正能量。国外很多领导人和议员都建有个人网页、博客,作为党群沟通的有效工具。国内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开展“智慧党建”,将已有的党建网、党员服务网、手机党建报、党员管理系统等党建信息化成果进行整合,并不断提高向群众的开放程度促进了党组织、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互联互通。

六是以党员为骨干,延伸服务范围。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缺乏行政资源依托的情况下,依靠委派党员进入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或发展其中的骨干成为党员,将党的基层组织扩散到了社会领域之中。如今,虽然单位制解体后,一个相对独立于公共权力之外的社会领域正在逐渐形成并发展,但是党员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他们分布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领域,有意识地鼓励党员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社会接触,深入社会,广泛地结交朋友,参与社会活动,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可以提升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和认同度,而且可以有效推进在非行政控制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的广度。

(作者为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