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平
抗战八年,烽火连天,铁蹄肆虐,神州涂炭。房屋被烧,资源被抢,大半个中国的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尤其是战区的儿童,他们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幼小的生命不堪一击。危难时刻,宋庆龄、邓颖超等人以革命家的远见和母亲的情怀,不畏艰险,于烽烟中与日军抢夺“生源”,抢救保护儿童。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先辈们深知“少年强,则中国强”,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民族之振兴而殚精竭虑。《红岩春秋》本期的特别策划“烽火摇篮”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今昔对比,不胜唏嘘。
“五一”小长假,我带着妻子和女儿参加一个集体亲子活动,带着孩子捉鱼、摘菜、煮饭,喂养动物,看着孩子们尽情地嬉戏,家长们再累也开心。我们期望给予孩子更多,在这和平年代。我们都希望从物质上让孩子无忧无虑,从精神上让孩子忘乎所以。
我家就住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街道,屋门前的一条路就叫保育路。1938年10月武汉城破,战时儿童保育会的近千名儿童被安全撤退到了这里,歌乐山上留下了当年他们成长的欢声笑语。然而,您若要询问徜徉于这条混凝土浇筑道路上的年轻人,为何这里叫保育路?估计大部分年轻人都回答不上来。您不要惊讶于他们不了解保育会,也不要惊讶于他们甚至有些模糊的抗战记忆。真的不要责怪他们,因为我们在和平时期生活了几十年,有意无意地淡忘了那段历史。但就在我们阶段性陈述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时,日本的右翼势力却一直在教材上做文章,试图抹杀那段历史,为战争、为战犯翻案。
保育会作为战时的特殊产物在抗战胜利后即宣告结束,如今早已藏于历史的深处;至于那些在战乱年代为抢救我们民族的孩子而四处奔走的发起者、创办者和组织者,也大多作古;当年被保育会抚育成长的孩子,如今健在者也都白发苍苍了。按照自然的法则,时光悄然流动,人和事都将随风而去。然而,按照社会的法则,纵使时光荏苒,上下千年,有的人和事都必须被记载,被反思,被传承,这是文明得以战胜野蛮的力量之源,是正义能够战胜邪恶的力量之源。
让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