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开展对日“地方外交”

2014-05-20 02:45刘迪
新民周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特使中日关系安倍

刘迪

对中国来说,如何妥善处理全球外交战略框架下的中日关系,仍是重要课题。今年秋天,APEC峰会将在中国举行,日本首相也将出席。作为东道主,中日领导人面对面可能性很大。但是,我们并不幻想中日关系将出现奇迹。原因很简单,当今中日对立的根源是深刻的。这种对立,源于中日两国近代国民国家构建过程,很难期望短期消融。那么是否可以玩一些文字游戏,做些铺垫,以便两国领导人见面?这也很难。因为在通讯手段如此发达时代,不论中日哪一方,谁也不敢低估网络智商的检验。

今年4月,日方有识者访华呈现活跃趋势,如前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前首相福田康夫、东京知事舛添要一等,引人瞩目。5月4日,“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高村正彦、5月7日, “自民党亚洲非洲问题研究会”会长野田毅相继率团访华。

这种活跃的民间外交能带来什么呢?在现代外交学上,议员等非政府人士的外交活动,被视为制造友好外交氛围的活动,但却不属正式外交程序。当然,也不排除某些个人,可能承担特使的任务。如人们注意到,高村正彦在4月28日,曾到首相官邸拜访安倍晋三首相,告知其将访华。据说安倍曾嘱高村道:“中日关系非常重要,望访问成功。”那么,高村是否肩负特使任务呢,迄今尚不得而知。不过,尽管此前中日也有互派密使、特使传闻,但中日双方关系并没有得到任何形式或实质性的改善。

4月奥巴马访日时,曾对安倍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国与中国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日中也应确定采取某种相互合作的方式。”这说明奥巴马对安倍对华强硬政策感到焦虑。必须说,美国对日本社会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安倍十分强势。因此,我们不要高估美国压力的效果,更不要认为安倍会简单响应奥巴马的建议。

目前,日本众多民粹倾向强烈的媒体,仍然连篇累牍渲染中国负面问题。但有些媒体开始调整。5月4日《日本经济新闻》刊登署名文章,题目是《防止日中韩“政经皆冷”》。该文批评了日本国内流行的“中国经济崩溃论”。一日本经济学家对笔者说,他读《日本经济新闻》非常仔细,因为这份报纸反映了财界意志。上述经济学家说,该报近期中国报道内容有所转变。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该报对中国报道的调整,反映出日本财界对日中、日韩经贸关系萎缩、中韩经贸关系迅速扩大感到焦虑。

4月份,东亚有一牵涉文化的动向值得注意。4月14日上午,中、日、韩三国500余寺院钟声齐鸣,共祈世界和平。这一活动始于2008年的“圆仁祭”, 该节是为纪念僧人圆仁(794-864)而设。六年前,中日韩僧人齐聚山形县宝珠山立石寺共同商定举办鸣钟仪式。这次,是东亚500余寺院第7次共同敲响钟声。

不过,日本各大媒体都“默杀”了上述消息,只有共同社,转发一条来自《山形新闻》的有关报道。这个事实说明日本全国性媒体,存在一种“政治正确”的观点,在当前中日关系紧张前提下,尽量不去报道这类消息。但是,地方媒体却可以无视“政治正确”的报道观。这条报道,也反映出日本地方十分重视中日关系。同时,在日本地方,反倒可以感到东亚文化共性的共鸣,彼此交流更融洽。同时,在日本地方,感觉不到东京弥漫的中日紧张氛围。我想,个中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应是日本实行地方高度自治,中央干涉地方余地较小。这种政治设计框架,让日本出现中央政府、全国性媒体影响力无法覆盖的空间。

尽管黄金周前后,日本民间出现一个访华小高潮,但两国高层接触仍未解冻,民间氛围仍无缓和迹象。迄今为止,中国对日外交,主要精力放在日本的中央政府。但是假如中日政府关系仍得不到改善,那么避开日本中央,有选择地开展中日地方交流,中方与日方某些县、市或企业开展更高层次对话、合作,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使中日关系安倍
跳脱对安倍的悼颂与赞美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中国特使 外交风采
总书记特使和主席特使有何不同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印度8公里“路演”示好安倍
韩特使在华大谈“互信”“诚意”
明仁天皇“暗战”安倍
中日専門家が見た「習——安倍会談」
台媒猜测APEC代表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