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教师的特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014-05-19 21:32徐光宇张玉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育制度

徐光宇 张玉生

摘 要:现行学校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制约教师积极性的因素和弊端,影响教师积极性的主要根源是教育体制及其科层制度。鉴于此,详细分析了影响教师积极性的主要问题所在,提出着眼于教师职业专业化,增加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观点,把人文关怀与教师自我价值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学校文化,最终解决教师积极性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制度;专业自主权;教师工作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3-0029-02

一、教师流动引发的思考

2002年,学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教师流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为了孩子今后上学及出路;其二,户口变了,地位身份变了;其三,教育环境所迫。

深思教师流动的原因,让我们看到利益之外的诸多不合理现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追求升学率,教师每天在超工作量地工作。教师在量化考核的各项指标控制下,接受管理者、学生、家长的监督、考评,心理压力非常大。教师为了教学工作,无暇顾及学习深造,毫无精力去搞教学科研。面对新课程改革,心急如火,却无从下手;面对教育创新,与时俱进一片茫然。许多教师都感觉到自己的工作一直是被检查着、驱赶着、规范着,教育信息匮乏,政策朝令夕改,无所适从,影响教师的认可度,教师在长时间的磨炼中早已习惯于此,于是显得固守,缺乏创新,很少有人来反思我为何要这样?

二、影响教师积极性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职业倦怠

表面看,似乎是价值观认知偏差。这样的教师价值观直接定位在学生成绩一点上,积极性则来源于较低的需求,满足于现状。他们这样忙忙碌碌的工作,其积极性来自于高考尖子生、状元及高升学率,以得到领导的认可、社会的赞赏,然后是高额的奖金报酬。学生用的资料、试卷随便就能买到,又省心又省力,更何谈课题,何谈教师专业发展。

何以至此?究其原因,是学校领导者长期以来追求一个个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全盘的战略规划及措施,教育思想空虚,不求实际,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没能跟上,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减弱,短期行为造成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首先,在旧的教育模式里,教师始终处在底层的不被实际尊重的地位,听任着教育管理者的指令。教师从事的不是教育的创造,而是知识模块的复制和迁移,这种简单的重复操作把教师逐渐逼成了一个机械的脑力操作者。教育一旦失去了思考与创造的本质特性,教师的职业智能就只有萎缩而不会成长,长期如此的结果便是教师对职业的厌倦和下意识的拒绝。

其次,学校存在保守现象,缺乏创新活力。在计划经济体制单一化条件下,全国教育一个样,招生、升学指标一个样,教师地位、工资一个样,住房、医疗、福利一个样。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诸多方面都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人们的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从计划经济的单一化到市场经济的多样化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却依然保持单一面孔,管得过死、存在教条,几十年来渐趋形成并“完善”的一整套教育体制和考评价体系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又一重大原因。有人说,教师周身裹着一张网,连转身的机会都没有。教师长期以一种相同的、没有活力、缺乏激情的状态紧张工作,怎能不产生职业厌倦感?

归纳起来,是评价机制过死和人文精神的缺乏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教师专业自主权缺乏

赫次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创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和条件,可以消除职工的不满意情绪和态度,对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有积极的作用。其次,有效的管理应在保健因素的基础上,多采用“工作丰富化”的激励因素,多安排具有挑战意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工作,增强成就需要。让工作本身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激励因素。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往往教师自主权被教师限制,而《教育法》、《教师法》中明确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选择,课程的内容缺乏自主权,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教书,严格按照规定的教材、指定的参考资料、编制的考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教师的主体意识在严格的管制中,不自觉地放弃了,成为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机械的执行者,简单照搬者。对于教师本来有限的专业自主权在高考大统一的制度中被忽视了。教师资格由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而不是由教师行业组织认定,因此,无论是个人或团体都无法像医生、律师那样拥有自主权。有研究者指出,教师专业自主性在一定范围内仍有发展的空间,主要来自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其专业化程度密切相关。

(三)领导行为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前文中提到的许多现象都与学校的管理者或行政部门的首长意志有关。主要行为表现和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因素是言行不一,缺少人文关怀,评价失真。

本文主要谈谈评价失真问题。在现实中,评价一个教师的好坏,往往依据考试成绩和工作态度,工作态度又被简单化为教学中的几方面,而学生成绩则是硬指标。分配荣誉时领导一句话;有了奖励时,把竞争矛盾往下分解,让下属为难。花拳绣腿的吃香,埋头苦干的受累;有失公正,何以如此?原因是没有一套比较规范客观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这就避免不了主观臆断。而对多年工作得不到认可,得不到公正评价,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尊重,致使教师积极性受到最极大的伤害。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要确定评价的重点,看工作实效,既要全面反映工作实绩,又要客观公正,既要看一时还要看一世,确保评价的准确、公正。

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来自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纷繁复杂。但影响教师积极性的深层次问题则是来自教育体制和制度控制。

三、提高教师积极性的基本策略

(一)增加专业自主权

教师职业具有专业化特点,教育是具有丰富人性化的工作。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发展,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构思与灵活的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应该具有广泛的教育自主权,自主权的增加,相对就减少了各种制度的控制和约束。作为教师,他们更愿意认同本专业的同行、专家的意见。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教育机会,提供宽松的专业环境,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创新、解决问题,这样教师的积极性问题就会逐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endprint

(二)不间断地培训

教师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既有知识结构的缺乏,又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的缺失;既有教育教学环境的深刻变化关联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缺乏,又有面对国际化教育趋势扑面而来所急需的终身教育培训。而积极解决这些缺乏的问题,正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目前,面对新课程标准,许多教师表现得乏力,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得不佳,课件制作跟不上,教师的知识面尚不如学生的知识面宽等现象,这提醒我们要重点强化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师培训工作从表面上看,不一定能直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它的作用是间接的,但从其效能上看,因其为教师职业发展清除障碍和教学实践的阻力,结果和目的是一致的。

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教师培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培养教师的自学习惯

大多数教师自学能力素养都是很深厚的。但在工作中,往往被琐事冲淡,逐渐放弃了自学的能动性,形成吃老本的习惯。学校应该从建设学校文化的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校本培训,构筑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使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2开展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教师科研能力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里提出几点意见,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采取相应的管理激励机制,创造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引导教师从事科研实践活动,比如实行科研课题导师制,给予课题研究经费支持,为其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另外,如果做到在有些课题评审、验收等环节,把课题对教师的培养情况作为一个考核指标,会使教师参与导师课题有了更的机会保障。加强校本课题研究论文管理,着眼于本校的、身边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开展研究,是养成创新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管理措施必须贯穿课题管理的过程,坚持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通过规范开题报告的内容和操作规范,并形成认真的研究的态度和作风。坚持中期检查。课题的中期检查有助于教师改进论文撰写中的不足,拓宽思路,明确方向,树立科研的精神。坚持答辩制度。

(三)共享的价值观

松散的、无序的管理,很难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在对影响教师积极性问题的分析中,学校文化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学校文化,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会提高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文化,首先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包含着对教育意义和功能的理解,对人才、质量的标准的看法,对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观念。其次,建立学校文化,要把办学思想和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共同追求。给教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用工作本身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正是难得的机遇。第三,推出相应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这就要求在制定措施、实施管理的同时,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制度
现代化管理——做个有责任感的园长
深化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中美高校美术教学的比较研究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