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维祥 冯必扬
摘 要:激发高校学生社团活力的路径主要包括:加强宣传推介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社团“家”文化并增加社团的社会资本;加强高校学生社团能力建设;实现社团真正自治,激发社团活力;发展信息平台,实现即时影响。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激发活力;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3-0017-02
一、加强宣传推介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特别是新生做好社团宣传和指导,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社团的充分信息并指导学生正确认知和加入学生社团。这样才会调动学生参加学生社团、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并确保社团相同血型的血液输入,从而也减少学生盲目加入社团带来的心理反差,解决社团的参与性不足和成员高流失性等问题,提高社团的凝聚力。
就学生社团而言,要利用好现有的宣传机制,以及参加校园活动如社团巡礼、特色活动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用自己的优势将志同道合的人吸引到社团中来。
就学校而言,要在与社团的合作中拓展社团的宣传渠道,支持对学生社团的推介。加强与社团的合作,为社团提供展示的平台,购买社团服务;建立社团的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学生社团在宣传性文件、网络平台、校园生活信息中的推介,如将学生社团信息加入学生指导手册、支持学生社团刊物发行、支持学生社团网页等等。
二、培养社团“家”文化并增加社团的社会资本
“组织,无论人们如何定义,从来不会仅仅是一种表达理性的工具,从来不会仅仅是指对于工具的驾驭。即使是一种先在的制约力量,权威的实施以及权力,可能占据一种重要的地位,然而,个人的忠诚、感情的纽带,而且事实上,献身的精神,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并始终对组织正常功能的发挥具有积极作用。”[1]这种价值理性因素对于以志趣为基础的学生社团来说无疑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社团实现良性运行的最重要的动力源。高春芽认为,集体行动机制实现从个人理性到社会资本的转变,可以避免集体行动可能出现的由于志愿不足即搭便车等引起的动力问题。当外部制约条件难以确保学生社团“内爆裂变”(implosion)[2]事实上,既然每个参与者同他人进行协商的能力与不确定相联系,他在与人协商时,不得不对此不确定性加以控制——其协商能力最终与他自身行为的潜在不可预知性相联系,那么他自然有兴趣维护其自由余地,事实上他有兴趣拓展自己的自由余地,抑或用另一种方法,就是减少自己受缚于他人的相互依赖性的威胁时,“家”文化及其社会资本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营造“家”的温馨,增加社团的社会资本。“家”代表着心灵的归属和感情纽带的连接,要使社团成员可以从学生社团获得归属感,培养社团内部的信任、理解和共同为志趣理想奋斗的热情。毕竟学生社团在学生眼中是一个适应大学生活、获得归属感、结交同志的好去处,这也是学生社团存在的一大价值所在。这样,就增强了成员对社团的感情和责任,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培养、锻炼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升华对“家”的温暖,从而提高社团的凝聚力。这一“家”文化的传承和社会资本的构建也可以为以后(毕业生)社会资源的获得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三、加强高校学生社团能力建设
社团能力建设是影响社团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直接决定着学生社团的质量的长久发展。由于学生社团的学生性和成员的周转快速性,社团的质量的稳定性更是一个需要长期重视的方面。
社团的能力和良性运行很大一部分依赖于社团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领导者的人力资源。而优秀高校的社团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设立了专门的渠道。而这个方面在我国高校社团中则是比较缺乏的一个方面,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社团的人力资源培训基本为空白,经验的传授完全是靠“传帮带”。只有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培训,对社团的良性运行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才会发挥有效的作用,才能实现社团与社团成员的共同成长。优秀高校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学生社团的培训中学校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资金支持和制度安排上将学生社团特别是社团领导层的培训纳入社团的管理机制之中。学生社团自身也要提高学习能力和主动性,努力向学习型社团迈进。
由于学生社团成员构成上的局限性,使指导教师的存在成为一种必要的质量保证条件。指导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各种帮助,以促进社团健康成长和功能发挥,帮助防止和预防不良情况的发生。所以必须建立适合各个高校自身环境特征的指导教师使用机制,将指导教师作为学生社团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纳入到社团管理中来。学生社团自身要积极发掘指导教师资源,在校园中找到与本社团宗旨志趣相同的教师并加强与其的联系与合作,接受专业技能等反面的指导。作为确保社团活动能力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优秀的高校中也给予了明确的定位,并在指导教师配置、成为指导教师资格标准、权利和义务、指导方式等等方面予以明文规定。明确的指导教师使用机制在学生社团的产生、日常运作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规定中目前尚缺乏这种明确、细致和完善的指导教师使用机制,致使学生社团的活动效果差强人意。
四、实现社团真正自治,激发社团活力
社团有活力才会有吸引力,才会吸引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从而发挥其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影响力。但是,激发社团活力还面临着一个基本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目前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的高校学生社团来说,那就是社团实现真正的自治,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志愿性趣缘朋辈群体。
真正实现社团的自治是解决权力与义务统一的有效方式。社团自治化是实现社团与政府真正合作的基础。同样,学生社团的自治化才是实现学校社团与学校、社会合作交流的基础。学生社团的自治才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自治能力、领导能力等,为现代化的社会建设增砖添瓦;还会给其带来充分的活力和动力乃至良性运行的想象力。充满活力的社团才可能有积极的影响力。建立在自治基础上的学生社团才能更好地维护学生社团自身和成员的利益,减少对学校的依赖性,才会以平等的方式与学校、社会开展合作交流。由于学校环境对学生社团的根本性影响,学校社团获得自治还需要校方的支持。这需要校方不断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才行。endprint
世界范围内的社团组织发展的历史和制度演进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由自愿到自由的路线。同样,学生社团的发展也是呈现出这一路线。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获得了国家法律的保护,给予其自由建立的权力。学校应该保护学生的这一法定权利,使自由建立的社团可以自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社团都具有成立的自由,因为根据其目标和内在决策程序的不同,团体和机构提升公德的倾向也随之不同[3]。因此,必须严格限制消极性质社团(歧视性等)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允许非注册学生社团的存在,保证其法定的一系列权力,鼓励同类学生社团之间的竞争,增强社团活力,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和保证社团的总体数量和规模。
五、发展信息平台,实现即时影响
良好的信息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灵活运作组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随着时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信息的及时有效获取成为使组织和个人充满活力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迅速及时地沟通信息也为朋辈群体形成稳定有活力关系的重要条件。由于对于只存在松散型偶联的高校学生社团成员而言,实现社团信息的快速更新和永续使用,讯息的及时通达使成员产生局内人的感觉和归属感。随着每年都会发生的领导层的交接过渡,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实现清晰的交接,这有利于社团文化的传承。这些都是激发社团活力,提高高校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的有效元素[4]。
以拥有先进高校社团建设管理经验的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和台湾大学为例,他们都为社团统一建构了网络信息平台,方便社团的日常管理和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在哈佛大学,每个学生社团可以充分利用以下资源:学生社团的门户网站,这个数据库是学院和学生社团之间的联系渠道。该门户网站也自动存档数据,使得它成为组织的信息库,包括人员、成员名单和预算;哈佛计算机协会可以提供每个学生社团一个电子邮件地址、网页空间和组列表。这样的信息平台是记录的方便和有效传递的关键。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高校学生社团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广泛地渗入到学生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现在大多数属于“技术控”、“网络控”和“手机控” 的高校学生而言,这些举措使这一条件的满足成为可能,它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社团的活力,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社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英]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M].敬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7
[2][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张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5
[3][美]丹尼尔·贝尔.市民社会与公德[M].翟小波,刘桂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02
[4]冯必扬.社会和谐与第三部门的发展[J].江海学刊,200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