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锋
摘 要:通过对小规模肉牛养殖场进行调查,以现代畜牧业的理念分析了农户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小规模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小规模肉牛养殖业;现代畜牧业;现状;问题;对策
肉牛养殖业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河南省也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发展肉牛养殖潜力大。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牛肉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市场前景看好,大力发展肉牛等草食节粮型畜牧业,既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同时还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河南省适合发展肉牛产业
(一)地理及自然环境适宜。饲草饲料资源充足有利于肉牛业发展。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境内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均有分布。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600—1200mm,平均气温12℃一15℃,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全年无霜期为180—230天。河南省天然草场总面积约6000万亩,草场主要类型有:平原草丛草场,低湿地草丛草场,山地丘陵灌木草丛草场等。人工草地面积约300万亩,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区、豫北山区、黄河故道及黄河滩区。河南还是个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农作物秸秆数量多,分布广,开发利用潜力也大,据粗略估算,全省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约4200万吨。
(二)肉牛品种资源丰富利于肉牛业发展。肉牛是河南农民饲养的主要畜种之一,地方优良品种有南阳牛、郏县红牛等。近些年先后引进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如夏洛莱、西门塔尔、利木赞、皮尔蒙特、德国黄牛、红安格斯等。2007年历时二十余年培育的肉牛新品种一夏南牛在河南泌阳通过审定。这些优良品种为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肉牛业是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约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牛肉尤其是高档次牛肉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国内牛肉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的不断健全,牛肉出口的潜力较大。河南省是全国肉牛生产大省,全省肉牛存栏、出栏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也是全国肉牛及其产品调出大省,肉牛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发展肉牛业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牛系草食动物,可充分利用牧草、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较高,若利用青贮秸秆4200万吨,可节约饲料约700万吨,相当于增种700万亩粮田,增收近百亿元。目前在饲料价格猛涨的条件下,养牛成本相对较低,牛肉价格稳中有升,养肉牛效益看好,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秸秆养羊,过腹还田,为农作物秸秆找到了出路,解决了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二、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养牛处于家庭生产结构中的副业地位,农户较少重视养牛科学性,市场竞争力较差。
(二)小规模肉牛养殖效益不高。如农户养育肥牛,1年饲养出栏10头育肥牛需要投资10万元左右,净收益在l万元左右,而农民目前外出务工,无需投资1年也可以收入2万元左右;而且肉牛养殖高成本投入,扩大饲养规模明显增加了劳动强度及风险程度(市场价格风险和疾病风险等),对农民家庭来说难以接受。
(三)肉牛养殖新技术扩散难,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不高,影响农民增收。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肉牛养殖的技术来源进行了归纳,大部分农户是自学养牛技术(占调查的81%),根据父辈传授下来的经验养牛,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肉牛养殖防疫抗风险性差,饲养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四)小规模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与规模养殖场(主要是育肥场)之间缺乏利益的有机联合。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千家万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粗放、效益较实力弱小,没有代言人,市场应对能力弱,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
(五)加工业滞后制约品牌建设进程。我国有着丰富的牛业品种资源,但牛肉精深加工发展方面动作缓慢,很多仍停留在品种资源的优势品牌上,缺乏进一步的开发挖掘。
三、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理念,促进小规模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为了促进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对牛产业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包括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纳入镇财政全额事业性编制、村级防疫员纳入正常补贴、零费用防疫、冻精补贴、零费用配种、秸秆青贮与氨化补贴、牛圈舍修改建设补贴、小区(合作社)养殖补贴、专业户(规模)养殖补贴等;同时信用合作社也加大了对专业户、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支持,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
(二)采用适度规模养殖。发挥饲料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增加收入,保持小规模养殖户的适度存栏数量,加大养殖户基数的发展。适当增加户均母牛存栏数量,提高母牛的繁殖率。根据农户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和饲料资源确定合适养殖规模,养殖数量过少会造成资源浪费,养殖数量过大,自身不能够解决的饲料资源不足,外出采购则会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做好技术力量配置,强化疫病防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提高基础母牛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缩短母牛胎间距,降低幼牛的死亡率。
(三)加大杂交改良力度。推广科学饲养模式,提高肉牛生产效率,建立和增加家畜改良服务网点。加大改良面积和改良率,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效率,提高肉牛饲料利用率和屠宰率。遵循肉牛生长发育规律。推广母牛、犊牛补饲技术和幼年直线育肥技术,摒弃“架子牛育肥”方法,充分发挥肉牛前期生长速度快的优势,给予充足而合理的营养,缩短饲养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加工处理技术;推广示范养殖技术和饲草饲料加工配合技术,降低饲养成本;根据不同的饲料资源合理配合日粮,提高饲料报酬。
(四)引导千家万户走向专业户饲养。建立母牛一肉牛养殖小区,组建不同形式的养殖合作社,在养殖小区(合作社)建立母牛一犊牛一育肥牛的养殖经营模式,实行自繁自养自育,稳定育肥牛的牛源,在农户科学饲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场户结合、就地直线育肥的经营模式,扩大饲养规模,发挥育肥牛场在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广大农户肉牛养殖的发展。建立合作社后,做到统一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摸清楚市场行情,并由养牛合作社的代表与牛经纪人谈价格出售架子牛和育肥牛,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户养牛的利益空间。
(五)强化科技培训与科学技术入户。让养牛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创建能繁殖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养殖户(场)的示范场(基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户的培训,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过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技术培训和示范,切实帮助养殖户降低在疾病防治和防疫上的风险,提高养殖户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根据需要开展培训,邀请高校的养牛专家对养殖户实施“走村进社”的冬春养殖技术轮训,注重养牛实用技术推广,围绕提高养殖效益,新技术、新品种、新饲料的应用等开展技术讲座。在注重提高养殖户养牛科学饲养技术水平的同时,推广新技术如应用不同时期母牛的补饲技术,犊牛补饲技术和早期断奶技术,犊牛直线育肥技术等,提高母牛养殖综合效益。
(六)建立完善防疫体系。确保畜产品安全对村级防疫员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以保证村级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定期开展春防秋防,做好疾病的检疫和口蹄疫的预防;加强母牛繁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严格牛群防疫条件,建立消毒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卫生消毒,提高母牛繁殖率和牛群养殖经济效益。
(七)打造区域性肉牛品牌,提高小规模养殖户饲养品牌牛肉产品的意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出栏量的增加,品牌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屠宰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采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处理办法,开展深层次加工,增加牛肉制品品种,全力实施肉牛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挖掘牛肉制品品牌文化和品种样式,努力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文化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胡涛,肉牛、肉羊发展情况调查[J],畜牧兽医杂志,2012 ,(6) : 28 -29 ;
[2]王煜,浅谈我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的重点及关键[J],河南农业,2013,(3): 40-41 ;
[3]高琳.马荣月,关于化隆县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思考 [J],农家参考,2010,(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