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珍 郑华平 严庆丰
[摘要] 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ITD联合静脉地塞米松及传统方法治疗后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我院治疗的67例(67耳)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Ⅰ(n=17)、观察组Ⅱ(n=16)、对照组Ⅰ(n=17)及对照组Ⅱ(n=17)。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Ⅰ加高氧液,对照组Ⅱ加高压氧;观察组ⅠITD加高氧液,观察组ⅡITD加高压氧。 结果 四组治疗后PTA均低于治疗前(P < 0.05)。观察组Ⅰ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Ⅰ,对照组Ⅰ、对照组Ⅱ、观察组Ⅱ治疗后0.25 kHz纯音听阈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Ⅱ治疗后8 kHz纯音听阈低于治疗前(P < 0.05);中重度、重度及全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中度(P < 0.05)。 结论 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鼓室联合静脉地塞米松及活血化瘀中药、维生素、高氧液或高压氧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鼓室;地塞米松
[中图分类号] R7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1-001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treated with ITD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dexamethasone and traditional methods. Methods The 67 cases (67 ears) in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were retrospective analyz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Ⅰ(n=17),observation group Ⅱ (n=16) and control group Ⅰ(n=17)and control group Ⅱ (n=17).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Ⅰ used high-pressure fluid, control group Ⅱ used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observation group Ⅰ used ITD and high pressure liquid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control group Ⅱ used ITD and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Results PTA of four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Ⅰ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Ⅰ; 0.25 kHz pure tone audiometry after treatment of control group Ⅰ, control group Ⅱ, observation group Ⅱ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8 kHz pure tone audiometry after treat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Ⅱ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moderate to severe, severe and deaf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oderate (P < 0.05).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dexamethasone and tympan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itamins, high-oxygen solution or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has a good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 Sudden deafness; Attic; Dexamethasone
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为突发性耳聋,也称为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SSNHL),突发性耳聋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在西方国家每年的发病率约为(5~20)/10万。单侧发病较多,而双侧发病较少,疾病发生时多为同时发生或依次发生,而眩晕、耳鸣等症状多为发生突发性耳聋时的伴随症状[1,2]。本研究收集来我院治疗的33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在传统方法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鼓室联合静脉地塞米松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67例(67耳)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其他的方法治疗后没有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或者是初次就诊的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67例患者中男29例,女38例,年龄27~68岁,平均(42.1±7.5)岁,病程2~25 d,平均(10.3±1.4)d。将所有患者根据WHO 1980年的耳聋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其中中度耳聋9例、中重度耳聋13例、重度耳聋29例、全聋1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3)及对照组(n=34),两组患者再次重新分为两个亚组,分为观察组Ⅰ(n=17)、观察组Ⅱ(n=16),对照组Ⅰ(n=17)及对照组Ⅱ(n=17)。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四组患者均采用静脉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Vit B1、Vit B12及活血化瘀类中药等措施进行治疗,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对照组Ⅰ采用高氧液治疗,对照组Ⅱ采用高压氧治疗;观察组Ⅰ采用鼓膜穿刺鼓室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及高氧液治疗,观察组Ⅱ采用鼓膜穿刺鼓室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及高压氧治疗。穿刺灌注的具体方法为:采用蘸取有75%乙醇的消毒耳签以自内向外的方式对外耳道消毒3次,向耳道内点入1%专用丁卡因2~3滴,患者保持头向健侧偏45°的姿势静止10~15 min,药液在耳内用药前要采取措施使其与体温相接近[3]。在穿刺前指导患者禁止吞咽及说话等动作,进针在耳内窥镜或额镜下沿外耳道进行,感觉到落空时停止穿刺,以免使外耳道受伤,鼓膜的后下或前下象限为穿刺的位置,推药的速度要缓慢,保证流入鼓室时药液的速度不能过快。穿刺耳道保持清洁、干燥。
1.3 疗效评定标准[4]
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受损频率听阈明显改善,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或者达到治疗前的水平为痊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程度超过30 dB HL为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程度介于15~30 dB HL为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程度在15 dB HL以下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治疗前后PTA水平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听力损失临床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导平均听阈(PTA)水平的比较
四组患者的治疗后PTA均低于治疗前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4 四种程度听力损失临床效果比较
中重度、重度及全聋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人体耳蜗位于鼓岬后下方小凹内,面积约为2 mm2,被蜗窗膜封闭[5]。外上皮层、纤维层和内上皮层三层结构构成蜗窗膜,微吞小泡在三层结构中均有分布。外上皮层中微绒毛及线粒体均非常丰富,可以对物质进行吸收及代谢;内上皮层的基底膜区域具有不连续的特点,为电解质等物质进入内耳提供了通路[6]。物质到达内耳也可通过扩散、上皮间转运和上皮内转运达到目的,也可以以被动的方式进入内耳,临床上以此解剖及生理基础为根据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鼓室局部治疗[7-9]。
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Ⅰ、对照组Ⅱ、观察组Ⅰ、观察组Ⅱ患者治疗后PTA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Ⅰ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提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显著,IMP中激素到达内耳需要通过圆窗膜、卵圆窗环状韧带、血液和内淋巴,使药物能直接接触到蜗神经的最核心部位,与采用全身激素治疗效果比较,内耳药物浓度更容易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使修复内耳功能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10-12]。
本次研究中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对0.25 kHz低频听力及8 kHz的高频听力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低频听力与高频听力比较改善效果更显著。观察组Ⅰ与对照组Ⅰ、观察组Ⅱ与对照组Ⅱ对0.25 kHz频率效果较为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治疗中是否采用鼓室地塞米松灌注在改善低频听力方面没有较大的差别,由于前两组及后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分别使用高氧液及高压氧,提示治疗中采用高氧液及高压氧均能使患者的血液氧含量得到有效提高[13,14]。对患者耳聋分级后中重度、重度及全聋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度,其治疗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重度、重度、全聋、中度。该结果与相关报道的结果不一致,推测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中的样本量较小导致[15]。
研究中发现,灌入药液时如果患者咽鼓管通畅则会流向咽喉部,虽然医务人员指导过患者避免进行吞咽动作,但是由于较难控制,因此,很难避免部分药液损失漏掉[16]。如果能够完全有效地利用0.5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则可能治疗效果会更为显著,所以,咽鼓管会有液体漏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鼓室联合静脉地塞米松及活血化瘀中药、维生素、高氧液或高压氧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可以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亮.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及预后因素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2013,24(13):1967-1969.
[2] 王爱初,王煜婷,郭桂明. 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及治疗[J]. 医学信息,2013,26(8):513.
[3] 刘冬梅,徐开伦,罗晓,等. 鼓室联合静脉地塞米松+传统方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近期疗效[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3,27(1):26-30.
[4] 刘鹤,孙中武. 鼓室内注射激素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26(5):33-35.
[5] 胡仕勇,赵丽红,慎明哲. 突发性耳聋68例治疗体会[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680-1681.
[6] 吴武.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对比研究[J]. 四川医学,2013,34(6):873-875.
[7] 李茜,王风君,吴学文,等. 影响突发性耳聋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3):334-335,337.
[8] 杨东. 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体会[J]. 中医临床研究,2013,5(5):88,90.
[9] 张春生. 经鼓室给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评估[J].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4):445-447.
[10] 梁冬泳,陈爽,陆夏凯,等. 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两种给药途径的疗效比较[J]. 右江医学,2012,40(4):513-514.
[11] 薛远琼. 突发性耳聋不同疗法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 吉林医学,2013,34(24):4900.
[12] 诸琦.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3):147-148.
[13] 栗娜,史莉华. 高压氧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J]. 广西医学,2013,35(5):658-659.
[14] 王玉峰,王静萍,王金玲. 高压氧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86例疗效观察[J]. 长治医学院学报,2013,27(4):288-290.
[15] 周丹阳,孙艳菊. 突发性耳聋不同分型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乡村医药,2013,20(10):39-42.
[16] 王萍. 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52例临床疗效观察[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9(1):73.
(收稿日期:2013-10-10)
1.2 研究方法
四组患者均采用静脉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Vit B1、Vit B12及活血化瘀类中药等措施进行治疗,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对照组Ⅰ采用高氧液治疗,对照组Ⅱ采用高压氧治疗;观察组Ⅰ采用鼓膜穿刺鼓室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及高氧液治疗,观察组Ⅱ采用鼓膜穿刺鼓室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及高压氧治疗。穿刺灌注的具体方法为:采用蘸取有75%乙醇的消毒耳签以自内向外的方式对外耳道消毒3次,向耳道内点入1%专用丁卡因2~3滴,患者保持头向健侧偏45°的姿势静止10~15 min,药液在耳内用药前要采取措施使其与体温相接近[3]。在穿刺前指导患者禁止吞咽及说话等动作,进针在耳内窥镜或额镜下沿外耳道进行,感觉到落空时停止穿刺,以免使外耳道受伤,鼓膜的后下或前下象限为穿刺的位置,推药的速度要缓慢,保证流入鼓室时药液的速度不能过快。穿刺耳道保持清洁、干燥。
1.3 疗效评定标准[4]
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受损频率听阈明显改善,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或者达到治疗前的水平为痊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程度超过30 dB HL为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程度介于15~30 dB HL为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程度在15 dB HL以下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治疗前后PTA水平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听力损失临床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导平均听阈(PTA)水平的比较
四组患者的治疗后PTA均低于治疗前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4 四种程度听力损失临床效果比较
中重度、重度及全聋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人体耳蜗位于鼓岬后下方小凹内,面积约为2 mm2,被蜗窗膜封闭[5]。外上皮层、纤维层和内上皮层三层结构构成蜗窗膜,微吞小泡在三层结构中均有分布。外上皮层中微绒毛及线粒体均非常丰富,可以对物质进行吸收及代谢;内上皮层的基底膜区域具有不连续的特点,为电解质等物质进入内耳提供了通路[6]。物质到达内耳也可通过扩散、上皮间转运和上皮内转运达到目的,也可以以被动的方式进入内耳,临床上以此解剖及生理基础为根据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鼓室局部治疗[7-9]。
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Ⅰ、对照组Ⅱ、观察组Ⅰ、观察组Ⅱ患者治疗后PTA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Ⅰ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提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显著,IMP中激素到达内耳需要通过圆窗膜、卵圆窗环状韧带、血液和内淋巴,使药物能直接接触到蜗神经的最核心部位,与采用全身激素治疗效果比较,内耳药物浓度更容易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使修复内耳功能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10-12]。
本次研究中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对0.25 kHz低频听力及8 kHz的高频听力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低频听力与高频听力比较改善效果更显著。观察组Ⅰ与对照组Ⅰ、观察组Ⅱ与对照组Ⅱ对0.25 kHz频率效果较为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治疗中是否采用鼓室地塞米松灌注在改善低频听力方面没有较大的差别,由于前两组及后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分别使用高氧液及高压氧,提示治疗中采用高氧液及高压氧均能使患者的血液氧含量得到有效提高[13,14]。对患者耳聋分级后中重度、重度及全聋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度,其治疗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重度、重度、全聋、中度。该结果与相关报道的结果不一致,推测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中的样本量较小导致[15]。
研究中发现,灌入药液时如果患者咽鼓管通畅则会流向咽喉部,虽然医务人员指导过患者避免进行吞咽动作,但是由于较难控制,因此,很难避免部分药液损失漏掉[16]。如果能够完全有效地利用0.5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则可能治疗效果会更为显著,所以,咽鼓管会有液体漏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鼓室联合静脉地塞米松及活血化瘀中药、维生素、高氧液或高压氧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可以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亮.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及预后因素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2013,24(13):1967-1969.
[2] 王爱初,王煜婷,郭桂明. 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及治疗[J]. 医学信息,2013,26(8):513.
[3] 刘冬梅,徐开伦,罗晓,等. 鼓室联合静脉地塞米松+传统方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近期疗效[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3,27(1):26-30.
[4] 刘鹤,孙中武. 鼓室内注射激素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26(5):33-35.
[5] 胡仕勇,赵丽红,慎明哲. 突发性耳聋68例治疗体会[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680-1681.
[6] 吴武.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对比研究[J]. 四川医学,2013,34(6):873-875.
[7] 李茜,王风君,吴学文,等. 影响突发性耳聋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3):334-335,337.
[8] 杨东. 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体会[J]. 中医临床研究,2013,5(5):88,90.
[9] 张春生. 经鼓室给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评估[J].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4):445-447.
[10] 梁冬泳,陈爽,陆夏凯,等. 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两种给药途径的疗效比较[J]. 右江医学,2012,40(4):513-514.
[11] 薛远琼. 突发性耳聋不同疗法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 吉林医学,2013,34(24):4900.
[12] 诸琦.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3):147-148.
[13] 栗娜,史莉华. 高压氧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J]. 广西医学,2013,35(5):658-659.
[14] 王玉峰,王静萍,王金玲. 高压氧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86例疗效观察[J]. 长治医学院学报,2013,27(4):288-290.
[15] 周丹阳,孙艳菊. 突发性耳聋不同分型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乡村医药,2013,20(10):39-42.
[16] 王萍. 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52例临床疗效观察[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9(1):73.
(收稿日期:2013-10-10)
1.2 研究方法
四组患者均采用静脉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Vit B1、Vit B12及活血化瘀类中药等措施进行治疗,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对照组Ⅰ采用高氧液治疗,对照组Ⅱ采用高压氧治疗;观察组Ⅰ采用鼓膜穿刺鼓室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及高氧液治疗,观察组Ⅱ采用鼓膜穿刺鼓室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及高压氧治疗。穿刺灌注的具体方法为:采用蘸取有75%乙醇的消毒耳签以自内向外的方式对外耳道消毒3次,向耳道内点入1%专用丁卡因2~3滴,患者保持头向健侧偏45°的姿势静止10~15 min,药液在耳内用药前要采取措施使其与体温相接近[3]。在穿刺前指导患者禁止吞咽及说话等动作,进针在耳内窥镜或额镜下沿外耳道进行,感觉到落空时停止穿刺,以免使外耳道受伤,鼓膜的后下或前下象限为穿刺的位置,推药的速度要缓慢,保证流入鼓室时药液的速度不能过快。穿刺耳道保持清洁、干燥。
1.3 疗效评定标准[4]
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受损频率听阈明显改善,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或者达到治疗前的水平为痊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程度超过30 dB HL为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程度介于15~30 dB HL为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程度在15 dB HL以下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治疗前后PTA水平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听力损失临床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导平均听阈(PTA)水平的比较
四组患者的治疗后PTA均低于治疗前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4 四种程度听力损失临床效果比较
中重度、重度及全聋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人体耳蜗位于鼓岬后下方小凹内,面积约为2 mm2,被蜗窗膜封闭[5]。外上皮层、纤维层和内上皮层三层结构构成蜗窗膜,微吞小泡在三层结构中均有分布。外上皮层中微绒毛及线粒体均非常丰富,可以对物质进行吸收及代谢;内上皮层的基底膜区域具有不连续的特点,为电解质等物质进入内耳提供了通路[6]。物质到达内耳也可通过扩散、上皮间转运和上皮内转运达到目的,也可以以被动的方式进入内耳,临床上以此解剖及生理基础为根据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鼓室局部治疗[7-9]。
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Ⅰ、对照组Ⅱ、观察组Ⅰ、观察组Ⅱ患者治疗后PTA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Ⅰ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提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显著,IMP中激素到达内耳需要通过圆窗膜、卵圆窗环状韧带、血液和内淋巴,使药物能直接接触到蜗神经的最核心部位,与采用全身激素治疗效果比较,内耳药物浓度更容易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使修复内耳功能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10-12]。
本次研究中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对0.25 kHz低频听力及8 kHz的高频听力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低频听力与高频听力比较改善效果更显著。观察组Ⅰ与对照组Ⅰ、观察组Ⅱ与对照组Ⅱ对0.25 kHz频率效果较为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治疗中是否采用鼓室地塞米松灌注在改善低频听力方面没有较大的差别,由于前两组及后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分别使用高氧液及高压氧,提示治疗中采用高氧液及高压氧均能使患者的血液氧含量得到有效提高[13,14]。对患者耳聋分级后中重度、重度及全聋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度,其治疗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重度、重度、全聋、中度。该结果与相关报道的结果不一致,推测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中的样本量较小导致[15]。
研究中发现,灌入药液时如果患者咽鼓管通畅则会流向咽喉部,虽然医务人员指导过患者避免进行吞咽动作,但是由于较难控制,因此,很难避免部分药液损失漏掉[16]。如果能够完全有效地利用0.5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则可能治疗效果会更为显著,所以,咽鼓管会有液体漏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鼓室联合静脉地塞米松及活血化瘀中药、维生素、高氧液或高压氧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可以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亮.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及预后因素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2013,24(13):1967-1969.
[2] 王爱初,王煜婷,郭桂明. 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及治疗[J]. 医学信息,2013,26(8):513.
[3] 刘冬梅,徐开伦,罗晓,等. 鼓室联合静脉地塞米松+传统方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近期疗效[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3,27(1):26-30.
[4] 刘鹤,孙中武. 鼓室内注射激素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26(5):33-35.
[5] 胡仕勇,赵丽红,慎明哲. 突发性耳聋68例治疗体会[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680-1681.
[6] 吴武.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对比研究[J]. 四川医学,2013,34(6):873-875.
[7] 李茜,王风君,吴学文,等. 影响突发性耳聋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3):334-335,337.
[8] 杨东. 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体会[J]. 中医临床研究,2013,5(5):88,90.
[9] 张春生. 经鼓室给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评估[J].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4):445-447.
[10] 梁冬泳,陈爽,陆夏凯,等. 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两种给药途径的疗效比较[J]. 右江医学,2012,40(4):513-514.
[11] 薛远琼. 突发性耳聋不同疗法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 吉林医学,2013,34(24):4900.
[12] 诸琦.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3):147-148.
[13] 栗娜,史莉华. 高压氧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J]. 广西医学,2013,35(5):658-659.
[14] 王玉峰,王静萍,王金玲. 高压氧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86例疗效观察[J]. 长治医学院学报,2013,27(4):288-290.
[15] 周丹阳,孙艳菊. 突发性耳聋不同分型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乡村医药,2013,20(10):39-42.
[16] 王萍. 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52例临床疗效观察[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9(1):73.
(收稿日期:20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