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展会志愿服务工作研究——基于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的实证分析

2014-05-18 09:32王传辉廖仲明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科博会科普志愿

王传辉,廖仲明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中国进行科普展会是为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体制,落实中国科协提出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促进科普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科普展会期间的志愿服务不仅是影响展会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实施大众科技教育、基层科学传播的有效手段,更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科技普及程度、社会科学风尚和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

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科博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在我国科普产业的形成、推广、应用和壮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选取180名曾参加过科博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8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为95.56%。此外,笔者通过偶遇抽样对12名科博会组织者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文献查阅得出相关结论。

1 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状况

科博会自2004年始连续举办五届,已吸引数千名青年志愿者和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初步形成固有工作原则、程序和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案例、经验和措施。

1.1 组织单位

首届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由共青团芜湖市市委(以下简称团市委)独立承办,第二届由市科协和团市委共同组织实施,现已发展到省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在芜高校、共青团系统和组委会(市科协)等五部门共同策划实施。这种多管齐下的管理格局,有利于充分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吸收、利用多方资源,为各项工作提供便利;但同时,也存在管理重叠、权力交叉、责任冲突等现象,容易形成“组织真空”,如在资金支持、志愿者后期跟踪培养上组织权责略显不清。

1.2 队伍构成

除首届科博会300余名志愿者由中职中专学生组成外,其余各届科博会志愿者全部由在芜高校青年大学生担当(低年级共青团员占主体),第四届已发展到500人规模。志愿者队伍中,文科生居多,约占总数的六成。调查结果显示,志愿者参与科博会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动机是自我价值取向,如丰富阅历、锻炼能力、实现价值、认识朋友、获取内向满足感等,而社会取向(如回应社会责任,为科普事业做贡献等)和从众取向相对较低。此外,在招募志愿者团队时,志愿者“直接报名参加”的比例不太高(占38.37%)。

志愿服务组织管理队伍主要由团市委和市科协工作人员组成,他们中、青年结合,管理经验较丰富。

1.3 服务内容

志愿者在科博会服务期间,主要承担来宾接待、展区讲解、人员引导、会场安保、物资管理、场馆清理等工作,重点工作是来宾接待和展区讲解。由此看出,科博会服务对志愿者的礼仪素养、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1.4 工作效果

社会各级对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基本持肯定态度。观众表示,有了志愿者,能够更方便了解展品、展具知识,对博览会期间的服务“比较满意”。主要组织管理者芜湖市科协原党组书记、常务组主席秦木根认为,“整个科博会因志愿者的加入而更加秩序井然”。媒体则宣称青年志愿者“成为了科博会现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科博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视野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对生活的热情,有成就感”和“丰富了个人阅历,增加了简历内容”的占83.72%;有67.44%的志愿者对所参加的科普展会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安排工作“满意”或“比较满意”;近九成志愿者表示在工作中能够寻找到快乐。

2 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设成效

近年来,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设成效比较突出,某些组织措施值得借鉴与推广。

2.1 服务层次逐渐提高

图1 志愿者对“后勤保障”工作满意度

主要体现在管理级别更高、服务规模更大、服务形式更多、服务反响更好、志愿者素质更高等方面。以志愿者为例,志愿者来源逐渐由中职中专的普通学生转向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的青年大学生骨干。据了解,首届科博会志愿者全部来自芜湖市主管的4所中高职院校,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芜湖教育学院、安徽商贸职业学院等。2006年,在安徽省政府直接协调下,志愿者改由省属高校学生组成,如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安徽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2010年,第四届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由在芜唯一省属重点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的团委学生骨干和优秀学生社团“新雷锋志愿者协会”主要承担。实践证明,优秀大学生在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时知识面、可塑性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更显突出。

2.2 工作分工逐步精细

笔者访谈中了解到,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分工逐渐细化,任务更加明晰。例如,从首届一名志愿者应对多名服务对象的“一对多”服务模式发展到第三届出现的重要来宾接待“一对一”服务模式;从一名志愿者承担多种服务岗位发展到“一人一岗”;从团市委“单渠道组织”到共青团系统和科协“多渠道”组建不同类别志愿者队伍,做到优势互补。

2.3 后勤保障趋于完善

科博会组委会为志愿者提供的购买保险、统一服装、提供饮食、发放礼品、评比表彰等各种政策保障与后勤服务越来越丰富和人性化,激励了志愿者更好地投入工作。调查中,志愿者认为组织单位为他们提供的后勤保障工作“非常好,很人性化”或“还可以,比较不错”的占66.28%,认为“一般般,可以接受”的比例为22.67%。当然,也有志愿者认为“很多基本保障都没有”或者“说不清楚”,说明科博会对志愿者个人和志愿者队伍的关心与支持还有提升空间(图1)。

2.4 育人效果初步显现

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对于落实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勇于实践和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增强“80、90后”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提高他们科学素养和科技知识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育人效果。在招募志愿者时,开始是组委会“向高校要人”,后来发展到 “高校主动自荐”;安徽师范大学某学院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后,自发成立了“大学生科普服务队”,利用暑期开展科普惠民活动,科普志愿服务从“任务”变为“兴趣”。

3 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成功经验

科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科普志愿者,科普志愿服务有效组织建设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及时总结、固化科博会志愿服务的实践成果,可促进后续科普展会质量的提高,对我国其他科普展会相关工作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3.1 政府支持

实践证明:科普事业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1],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科协实施、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体系。科博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芜湖市人民政府承办,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协办。其志愿服务工作从总体策划、队员招募到组织实施,始终得到安徽省教育厅、芜湖市科协、团市委和相关高校的重视和关心。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教育厅直接领导、协调高校与地方沟通合作;芜湖市科协、科博会组委会安排主要领导分管相关工作;团市委安排专人具体组织相关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相互协助、相互帮助、相互理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目标一致性。

3.2 高校重视

在芜高校团委重视和支持科博会志愿者的招募工作。特别是高校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积极动员、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参与到科博会志愿服务之中。部分高校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看作是青年大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学习走向实践、从书本走向生活,锻炼交际能力、培养礼仪素养、增强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许多理工科院系师生对组织、参与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充满期待。

3.3 环境培育

安徽省芜湖市是一座创新之城、文化之城,以科博会为首,科普农业植物园、科普产业园、高科技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等我国众多科普第一和好的做法在此诞生,直接培育和发展了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此外,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在芜高校特有的志愿者文化精神和传统,也推动了科博会志愿服务效果的提高。

3.4 培训到位

从首届科博会开始,芜湖市科协就组织了成规模的志愿者岗前培训,邀请专家培训公众演讲技巧、社交礼仪、岗位道德、基本科学素养、展品展具知识、紧急医疗知识等,为期一周左右的岗前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质量。从调查结果看,多数志愿者和全部组织者认为开展岗前培训 “十分重要”(图2)。

图2 志愿者对“岗前培训”的态度

4 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缺陷

总体来说,我国举办大型科普展会尚处于探索期与成长期,科博会本身和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发展道路中必经的困难与缺陷,亟待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解决。

4.1 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定位不准确

调查发现,虽然许多从事科博会志愿服务的职能部门和组织管理人员虽然很重视相关工作,但他们往往强调志愿者的付出与奉献,认为志愿者为展会节约了不少劳动力成本,而忽视志愿者自身的教育与成长;而绝大多数志愿者也难以体会到“科博会志愿者”与“其他类型志愿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科普志愿服务本身就是“科普活动”的一项有效载体,志愿者在从事相关工作时,利用科普场馆的教育资源在自身或他人之间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于潜移默化中涵育和提高科学素养。

4.2 高水平活动策划与组织者匮乏

从队伍组成上看,科博会志愿服务的活动策划与组织者主要从市科协和团市委抽调,他们虽然管理经验较丰富、年龄结构较合理,但多数是“半途出家”,没有科普展览设计开发、科普场馆运营管理和科普教育组织策划等方面的专业背景或知识储备,其自身科学素养也需提高。例如,在询问12名组织者“日本地震核泄漏危机时,抢购食盐了吗”,其中有2人肯定地表示购买了;同样,在询问“假如‘求签、面相、星座预测、碟仙、笔仙、周公解梦’中有一种预测方法预测最近有大灾难”时,有7人心里“有一丝不安”。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科博会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人员迫在眉睫。

4.3 志愿者的基本能力欠缺

较之其他类型的志愿者,科普志愿者的服务内容更加专业化、知识化,对志愿者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2]。前文所述,科博会对志愿者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然而,有61.05%的志愿者认为“在参加科普展会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自己对某些知识弄不清楚”,有16.28%的人表示存在“语言上的沟通障碍”(图3)。

值得注意的是,志愿者自身科学素养也亟待培养与提高。在“迷信”和“科学常识”调查上,虽然是高校大学生,但多数人表现出“非科学”倾向;较之男生,女生则显得更加“迷信”(表1、图4、图5)。

图3 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问题

表1 您相信求签、面相、星座预测、碟仙、笔仙、周公解梦吗?

图4 志愿者对于“迷信”的态度

图5 志愿者对于“科学常识”认知态度

4.4 科普志愿者队伍不稳定

科博会志愿者全部由高校青年学生组成,成员来源结构单一、流动性过快。调查中,绝大多数志愿者表示仅仅参与过一届科博会志愿者服务工作,累计工作时间不到一周。虽然有79.65%的志愿者“愿意再次成为一名科普志愿者”,但是真正从事过3次以上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仅有3人(占1.74%)。

4.5 展会之外的价值没有充分利用

科博会每两年举办一届,每届为期几天,走出科博会展期和展馆,志愿者是深入到群众之中最直接、最普遍、最有效的科学传播者和展会代言人。然而,科博会目前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操作模式上,展会之外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利用。调查中,在询问志愿者是否“与亲朋好友分享在科普志愿服务中的故事和经历”时,只有不到三成(29.90%)的志愿者“经常说到”,说明要有意识地对志愿者进行再联系、再教育和再培养,要凝练和塑造科普志愿者乃至科博会志愿者的志愿者精神,充分利用其品牌价值推动科普工作和推广科博会。

5 对科普展会志愿服务工作的一些建议

5.1 提升理念,实现对社会的志愿服务与个人的价值实现相结合

美国的科普志愿服务善于根据志愿者个人的心理特点、知识背景和个人需求等要素去组织不同形式的服务项目,把对社会的志愿服务与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使志愿者在无偿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同时完成自我个人价值的提升。以位于美国高新技术发展的心脏“硅谷”的圣何塞创新技术博物馆为例,那些暂时没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在博物馆内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观众进行义务讲解和演示[3],这种组织形式,既充分利用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使其可以回馈社会,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压力,为其提供进入社会工作前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平台。

科博会要弘扬志愿者精神,树立“服务展会、奉献社会、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的理念,把提高科普展会质量、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实现志愿者个人价值相结合,创造青年志愿者提高科学素质、锻炼交往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的舞台。

5.2 扩大宣传,营造开展科普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舆论和氛围

科协组织和有关单位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学校校报、社区海报、小区广播等特定区域媒介的作用,普及科普理念、弘扬志愿精神、树立志愿者形象,提高科博会志愿服务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信任度;要创建基于科普特质和科普志愿服务特点的,类似北京奥运会之于志愿者“微笑”、世博会之于“小白菜”、广亚会之于“绿羊羊”的科普志愿者品牌与标志(科普“蒲公英”没有获得广泛认可与应用,与其脱离科普本质、特色不突出是有联系的);要不断发现和培养科博会志愿服务活动中产生的先进典型,为科普事业树立典范,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各界关心科普志愿者、关注科博会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5.3 整合资源,建成成员结构合理完善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科博会志愿者成员组成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我国科普志愿者队伍发展的普遍现状是一致的:队伍组成单一[4],以大学生为主,其他社会阶层的志愿者较少;队伍形式集中,以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为主,面向社区、农村、山乡等基层的科普志愿者短缺;队伍素质不强,尤其表现在志愿者自身的基本科学素质和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亟待加强;队伍不稳定[5],志愿者新老更替过快,流失率高。

在组建科博会志愿者队伍上,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企业等资源,加强组委会与工会、居委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组织的沟通协作[6],采取组织动员与自愿参与相结合[7]、定向招募与临时召集相结合、固定队伍与流动队伍相结合等方式,吸引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知识层面、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逐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综合型志愿者网络,扩大科普的深度、广度和跨度。例如,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实施“讲解员计划”,从1969年至今坚持招收14~19岁的中学生承担回答观众询问和公共演示操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芝加哥科学和技术博物馆则聘请现役或退休的机师在波音727飞机机舱内担任义务讲解员,实现了博物馆和企业的双赢。

5.4 完善机制,增强科博会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推行科普志愿者的注册制度。调查中,只有15.70%的志愿者已经注册了志愿者身份卡,而66.86%的志愿者则表示“没有,想注册”(图6)。

图6 志愿者是否愿意注册志愿者身份卡

有关单位要利用科博会举办契机,全面推行科普志愿者注册制度,通过简化注册手续、提供政策奖励等措施,吸引更多的科普志愿者注册。此外,科协应依托有关高校或部门建立志愿者资料库,成立科普志愿服务队、科普志愿者社团等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常性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志愿者的“重复利用率”,真正使科博会志愿者“吸收得来、扎根得牢、发展得好”,让他们“低门槛进、高门槛出”。

二是建立全面、完善的培训体系。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培训手段[8],明确不同工作任务的培训内容和时间要求,依托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和创建高校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设选修课、成立社团、举办活动,对志愿者实施礼仪文化、职业道德、交往能力等内容的基本培训,使培训日常化、课程化、标准化;而展品展具知识、重要嘉宾信息、展会概况咨询等岗位类型的培训应由科协牵头,通过志愿者岗前专题讲座或交流完成,使之专业化、规范化。

三是形成合理的评价激励体制[9]。根据科普项目的特点去评判服务质量和建立奖励激励体制,使科普志愿者在有序、无偿服务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持续保持志愿行为的内在动力。志愿者干得好不好,服务效果怎么样?不仅要看观众满不满意,还要看观众明不明白;不仅要看志愿者态度好不好,还要看志愿者自身科学素质有没有提高。通过统计、认证,量化科普志愿服务的时间;通过比较、考核,细化科普志愿者的等级;通过表彰、奖励,强化科普志愿服务的评优评先工作。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博物馆的志愿者岗位主要分为展览服务和研究服务两类,两类岗位分别有最低的工作时限要求,且从事研究服务工作的志愿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当志愿者在展览服务岗位上工作到达时限要求而且表现良好时,经过进一步的培训就可以转换到研究服务岗位上去[10]。这种阶梯式考评机制起到了良好的激励效应。

四是提供基本的后勤保障条件。科博会组委会要根据志愿者的需求提供制发身份注册卡、发放工作制服装备、提供工作期间的餐饮和免费公共交通服务、赠送纪念品、颁发志愿服务证书和证章、评选优秀个人等基本物质和精神保障,把人们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促进科普志愿服务充满活力、健康发展。此外,科协、团委等组织要广泛争取政府拨款和社会资助,保障科普志愿活动的长期开展,不断尝试推进科普志愿服务的社会化。

五是拓展志愿者的服务价值。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志愿者在科博会举办期间产生的社会价值“有限”,如何扩大科普志愿服务的领域,拓展其维度和广度,是现阶段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的发展问题。要有效组织管理志愿者,通过组建大学生“科普宣讲团”、设立“科学商店”[11]、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实现志愿者的“短期服务”与“长期奉献”相结合;要加强对志愿服务骨干的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科普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并把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培养成为为专职科普工作者或科普研究人才[12]。

[1]李金花.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队伍在全民科普工作中的骨干作用[J].学会,2008(11):51-52

[2]肖东.科技馆展教活动中科普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J].海峡科学,2010(7):21-22

[3]梁皑莹.美国科普场馆志愿者服务对我国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之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257-258,198

[4]王霞.科技馆教育中的社会力量:志愿者[J].科技馆,2008(1):16-19

[5]吕华元.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几点作法[J].科协论坛,2004,19(1):30-31

[6]黄志民.浅议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J].丽江学院学报,2005,27(4):73-75

[7]余逸群.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和保障机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4(3):17-20

[9]蔡立彬.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机制、成效及发展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61-63

[11]谢晶,夏雅敏.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上海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J].科普研究,2007(4):78-80

[12]郑念,张义忠,孟凡刚.实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理论思考[J].科普研究,2011,6(3):20-26

猜你喜欢
科博会科普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科普达人养成记
大数据时代,谁领风骚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第十九届中国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