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乌东德乡村小学

2014-05-18 08:59柳向阳摄影
中国三峡 2014年1期
关键词:东德新村校长

文/柳向阳 摄影/黎 明

乌东德镇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最北端,辖8个村委会80个自然村,原名大松树乡,2008年改名乌东德乡,2009年撤乡建镇。图为乌东德镇新村小学远眺。

在去往新村小学的山路边,到处是水窖。

新村小学就在乌东德水电站营地旁边,但山路蜿蜒,一路尘土飞扬,让人感到路途漫长。记者在新村村民委员会网页上看到,“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人畜饮水困难。”

上:杨校长在填校务日志。

下:杨校长集合队伍准备放学。

知足的杨校长

去往新村小学的山路边,到处是水窖。

新村小学就在乌东德水电站营地旁边,但山路蜿蜒,一路尘土飞扬,让人感到路途漫长。记者在新村村民委员会网页上看到,“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人畜饮水困难。”

学校在山上,更加缺水。校门前路边的一个水窖上有个标牌,上面写着:“五小水窖 29147”。

进入学校,正面一座两层楼房,这是教学楼。左侧一座两层楼房,略小一些,一楼是学生宿舍,上面是教师宿舍。右侧是旧教室,被认定为旧房危房,堆了杂物。

校长叫杨忠学,1979年生,昆明师专毕业,2006年考上教师,开始在这里工作。

杨校长是本地人,从小在学校下面的村子里长大,40多分钟的山路,如今家还在村子里。

这里也是他小时候上学的学校。

“那时候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杨校长一再说,流露出他对现在的满意。他当年的一位老师,张学福老师,如今又成了他的同事,也是新村小学如今最年长的,四十多岁,今天帮学校拉粮油去了。

谈起当初在新村小学的时光,杨校长仍颇为怀念。这不难理解。他后来在镇上念初中,每到周六下午走4个小时的路才到家。高中更远,在另一个镇上。高中毕业考上昆明师专,2004年毕业。2006年开始工作。杨老师对收入很满意,他告诉我们:“福利还可以!”

杨校长的爱人是云南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现在乌东德水电站营地上班。“平时回家就在一起了!”杨校长一脸的幸福。

新村小学的孩子在教室里学习。

另两位老师是刘建武和他的爱人李芳老师。

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体育、美术老师,四位老师兼任。另外请了一位阿姨,帮着做饭。学校每天两顿,上午十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多少年来,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一直是每天两餐。

全校69名学生,分三个班级: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其中寄宿生40多名。平时连续上学10天,放假4天。每天一位老师值班,包括卫生、晚上看护住宿的学生。今天正好是杨校长值班,所以晚上要守在学校里。

杨校长出奇地坦诚、知足。说起当初选择师范学校的原因,他说主要是考虑到师范学费低,就业容易。那些年,村里也只有他和姐姐考上了大学。他马上补充说:“村里娃儿能读到高中的,本来也少得很。”

“现在条件好了!”杨校长的知足不时流露出来,“现在失学问题基本不存在了。”

还有水电开发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地方经济发展了,物价也有上涨,所以他们选择在附近村里买菜,价格会比集市上便宜一些。当然,跟物价上涨比起来,受益显然更多。比如水,近几年都是乌东德水电站的业主单位三峡集团所属的水电公司为他们送的,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资助。

当然不是每个村子都缺水,比如,杨校长住的那个村子里就有水,是山泉水,用水管引下来当自来水。但那个村子位置太偏,显然不适合建学校。新村小学当初选择这个位置,是因为离周围几个村庄都比较近。

杨校长带我们看孩子们的床铺。铁制的高低床,棉被是军用的那种,“都是捐赠的”。棉褥也不错。叠得整整齐齐。一般下层两个孩子,上层一个孩子或是空着。“孩子太小的,不能住上面。”也有一家两个孩子一起住的,大的帮小的。

记者问他,觉得苦吗?他说,没觉得,“打工还不是一样?都是要吃饭的。不管做什么,都是要好好工作的,不好好工作说不过去嘛。”

全镇8个村委会,除镇上的中心校(希望小学)之外,像这样的村小学还有6所。一般是隔年招生,因为学生太少了。听说附近还有一所村小学,汤德小学,记者便匆忙赶了过去。我们希望四点前回来,好赶上孩子们的吃饭时间。

由于缺水,同学们都养成了节水的好习惯。

上:孩子们的宿舍。

下:学生放学回家。

新村小学孩子的笑脸。

四位老师,是二对夫妻

汤德小学距离新村小学半小时的车程。

汤德小学比新村小学略小一些,有47名学生,和新村小学一样,三个班: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其中寄宿生(贫困生)20余人。

李学海老师迎接我们。李老师三十出头,彝族人,云南民族学院毕业,2009年考取教师,去年转到汤德小学。

简陋的办公室里,贴着“教师情况一览”,我们看到了汤德小学全部五位老师的介绍。一位年纪大些,快到退休年龄的李付明老师,“家在旁边的村子里”。另外四位,都是八零后,是两对小夫妻,刘杰和尹娅琳,李学海和段丽仙。李老师和段老师都教语文、数学。刘杰老师是校长,教语文、体育,他今天出门办事,不在学校。尹娅琳老师教数学和美术、音乐。李付明老师则是美术、音乐、体育。学校请了一位阿姨给孩子们做饭。

“刘杰他们是当初在学校时认识,相约考了教师资格的。”李学海告诉我们,他和爱人则是在这里认识的。

我们在二楼见到了段丽仙老师。她扎着马尾辫,坐在教室门口,膝上放了语文书,一个孩子从座位上走过来,站在旁边背书。大概是我们从小熟悉的检查背诵吧。李老师走过来,随行的摄影师拍下了他们二人在教室里和孩子们的合影。

李学海和段丽仙老师与他们的学生在教室里合影。

教室里的小孩。

微博菜谱

孩子们的寝室是简陋的。也是铁制的高低床。被子都是折叠过的。日常的整齐,没有刻意。床下逼仄的空间里,放着鞋子、纸箱、行李袋,都很整齐。印象最深的是床下的一只旧木箱,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农村生活。

我们参观了他们的食堂。门口挂着“免费午餐学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学校”两个铜牌。三点刚过,我们没见到做饭的阿姨,可能是还不到做饭时间吧。一个大灶台,三口锅,三个灶,灶口有剩余的几根柴禾。

2011年6月底,汤德小学获得社会资助,开始了“免费午餐”:“蒜苗炒肉、素炒土豆、白菜煮红豆汤……就这样一顿两菜一汤的午餐让68个孩子告别了自己做午餐的历史。”这是记者在网上读到的报道。

如今,“云南禄劝汤德小学”实名认证微博每日公布当日用餐人数、供应菜品、食材消耗等情况。记者查阅了“昆明市禄劝县乌东德镇汤德小学出库公示”:2014年5月21日,用餐人数54人,其中学生47人,教师6人,厨师1人,菜品:米饭,洋芋炒鸡肉,炒茄子,酸菜红豆汤,消耗大米7公斤,鸡肉5公斤,洋芋5公斤,茄子6公斤,酸菜1公斤,红豆1公斤,菜油2升。

汤德小学的用水也是取自旁边的水窖。他们的用水近来也得到了水电公司的支持。

孩子们的免费餐

下午四点钟,我们赶回了新村小学。

孩子们正在校园里排着队,听杨校长讲用餐纪律。

他上身一件砖红色T恤,下面一条过了膝盖的高腿裤,脚上是一双凉鞋,背着手站在两队孩子们面前。杨校长两手背在后面,拿着一叠纸,应该是用餐纪律吧。

杨校长给我们介绍,学校执行每天两顿,每餐4元的标准,一天8元,上午十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每个学生接受“营养餐计划”补贴3元,寄宿生(困难生)另有5元补贴,所以不需要另外花钱。

但如果不是寄宿生(困难生),在学校吃晚餐是否要交5元?杨校长告诉我们:如今69个孩子都在学校吃两餐,没有拿到寄宿生(困难生)5元补贴的20多个孩子,得到三峡集团所属水电公司、实业公司的资助,补齐了缺口,一样不需要另外花钱。

孩子们排着队进厨房打饭。先在靠门口的地方,自己打米饭,再到里面灶台边让阿姨打菜。一荤两素:一个土芹菜烧肉片,一个短豆芽汤,是绿豆生的豆芽,芽尖短短的,有些汤水,另一个是白菜。我们的摄影师喜欢上了短豆芽,说在家里才吃得到这样的短豆芽。

面对厨房的教学楼侧墙下,孩子们蹲成了一排。也有站着吃的。也有走得远些的。他们吃过后自己洗碗,准确说,大多是不锈钢饭盒;记者看到一个孩子端着旧搪瓷缸。

吃饭过程中,有个小男孩忽然哭了起来。他的姐姐过来用手抚他的脸,轻轻说着什么安慰他,但他仍然抽抽咽咽的。我们的女同事过来想抱他,旁边孩子们一起叫了起来:“羞!羞!”童声稚气,听似天音,小男孩哭得更厉害了。

孩子们的免费餐。

“艺术家”老师

新村小学的采访临结束时,我们意外获得了精彩的一笔。

有了在汤德小学的经验,我们希望见一见这对夫妻老师。

走上教师宿舍二楼,一个大男孩正在弹吉他。他是刘建武老师。他站起来跟我们打招呼时,挥起右手,像极了时尚的港台歌星。浅蓝色夹克敞开,里面是白色的翻领T恤,衬着夹克的深蓝内里。下面是深色的牛仔裤。没看清他穿的是什么鞋子,但鞋底一圈亮白,让人想起小时候洗干净再擦上鞋粉的白球鞋。

片刻的客气之后,刘老师配合我们的摄影师,坐下来继续弹吉他了。

在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吉他声中,我观察了这位艺术家的蜗居。一个单间,中间靠左侧拉起一条白底飘嫩叶黄花的布帘,分隔成了里外两部分。外间左侧靠墙的地面上放着暖水瓶、大瓶纯净水、两只水壶,还有一只水桶,一张可折叠的简易餐桌。右侧则摆着一些花草什么的。

刘老师坐在布帘前一只矮凳上。布帘中间挂着一幅和布帘等高的画,“金蟾献宝”,正是他的手笔。真正是艺术家啊!我们的女同事一直问他是学艺术专业的吗。后来才知道,其实他是学初等教育的。

刘老师带我们在教室里找到了他的爱人,李芳老师,但她显然不大习惯拍照。最后,他们两人总算在教学楼前和一群孩子拍了合影。他们的宝宝暑假就要出生了。

临走时,我请刘老师给我写下了他的名字和电话,我留了一张名片给他,一边说我们是《中国三峡》杂志的。“杂志?”刘老师重复了一下,突然问:“那发表诗歌吗?”原来他还是一位诗人!

左:李芳老师在辅导孩子的作业。

上:刘建武老师在自己的宿舍里弹吉他。

下:刘建武老师在课堂上。

刘建武老师和他的妻子李芳老师与学生一起合影。

另一位杨校长的怀念

在新村小学、汤德小学读完二年级,孩子们会转到乌东德希望小学。

这是一所完全小学,也是村小学的接力棒。孩子们在那里读完二年级,便集中到了这里。所以,希望小学很大,有800多名学生,20个班,其中600多名住校。作为“中心小学”,可谓实至名归。进校门一直往里走,下坡后是一片开阔地,正赶上课间操,孩子们正在做操,颇似在跳舞蹈。到处是学生,一下子让我想到“漫山遍野”这个词。

在乌东德希望小学,我们又见到了四个到宜昌参加中华鲟放流的孩子:

宋星,11岁,5年级,跟奶奶在一起生活。父母在昆明打工。“爸爸跟人家拉水泥,妈妈没做活,在那里煮饭给爸爸吃。”春节和暑假在家。有一个8岁的妹妹,上小学2年级,在一起生活,经常一起玩。

娄宗会,12岁,五年级。平常跟邻居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在新疆打工,两年回来一次,最近一次回来是2013年过年时,一个星期联系一次。两个哥哥也在新疆打工。

谢思兵,15岁,六年级。父亲在家,母亲在昆明打工,过年的时候回来。

张建,10岁,三年级。父母在楚雄打工。和大伯生活在一起。有一个妹妹,跟父母在一起。

四个孩子,三个是留守儿童。

学校也是大周制:上10天课,休息4天。每天两餐,上午十点四十、下午四点。我们赶上了上午餐。偌大的食堂,窗明而无几,没有桌椅,空空荡荡,孩子们排队、交票、打饭菜,然后在食堂外面吃。

我们很想问明白“希望小学”的不同之处,但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校长杨绍坤很感激三峡集团给学校捐助的电脑和500套桌椅,以及用电方面的帮助;还有长江水利委员会给学生的资助。

800多名学生,但音乐老师、美术

老师都只有一个,只好找非专业的老师来代替。杨校长很有些怀念以前与他们对口的中等师范学校,那时候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的搭配会比较合理。而近年来招考进来的老师专业总是不齐备。

乌东德希望小学孩子们的午餐。

乌东德希望小学,课间休息的小孩。

我们见到了带着学生到宜昌参加了中华鲟放流的李兆梅老师,她是彝族人。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杨校长的爱人,他们在这里工作已经二十年了。李老师很豪爽,盛情邀请我们去她家,给我们做她拿手的饭菜。我们很动心,也想挖一挖他们两人的故事,但想到下午的路程,还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乌东德希望小学。同学们正在做课间操。

猜你喜欢
东德新村校长
乌东德水电站2021年发电量突破389.1亿千瓦时
乌东德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500亿千瓦时
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基于FAHP模型的乌东德水电站地质灾害风险分析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评比的春雨,浇灌新人新村新貌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