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滨
(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颅脑创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分析
沈 滨
(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支持对颅脑创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对颅脑创伤手术后患者实施经鼻胃管4 h均匀、持续泵注肠内营养制剂(全营养素),以低剂量适应,逐渐增加至足量,共治疗25~58 d(平均36 d)。定期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并对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安全性进行观察。结果在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程度上,肠内营养组患者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均未发生相应的消化道并发症,其肝肾功能及糖脂代谢等,均无明显异常。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同胃肠外营养相比较,辅助治疗效果较好,较少发生并发症,可有效提高颅脑创伤手术后患者的恢复能力。
脑损伤;神经外科手术;肠内营养;胃肠外营养
由于颅脑创伤术后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正常进食受到影响。对于创伤后急性期的患者来说,其机体处在一种高分解代谢状态,机体的营养平衡无法维持,可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1]。因此,对于合理、正确的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肠内营养日益受到重视,肠内营养剂的不断问世,为临床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选取我院神经外科颅脑创伤手术后患者数十名,对其施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1.1 对象
选取我院脑外科颅脑创伤手术后患者共50例,其创伤后GCS评分均≤8分,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要脏器并发症未见发生。手术类型包括颅内血肿清除、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和单纯去骨瓣减压。
1.2 营养支持方法
①消化道无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应激性出血的患者:若符合肠内营养支持的指征,则在术后48~72 h内对鼻胃管进行放置,编入肠内营养组。患者手术后有消化道应激性出血症状或对肠内营养制剂不适应者,则编入静脉营养组。肠内营养支持组:通过鼻胃管予肠内营养制剂全营养素。首日应用低剂量,若无明显腹胀、腹泻及反流等消化道不良反应,则逐渐增至足量。静脉营养主要来自5%或10%葡萄糖液、20%脂肪乳剂、氨基酸溶液和维生素制剂。肠内营养的输注方式分为3种[2]:a.在24 h内进行均匀、持续的滴注。b.在24 h内进行均匀、持续的泵注。c.注射输注,根据患者情况,每间隔3~4 h可给予缓慢输注1次,每次输注时可由50 mL逐渐增加至150~200 mL。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使用注射输注供给方法。②观察指标:包括术前、营养支持后第20天的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同时,应定期检测患者肝肾功能、离子、糖脂代谢等的相应变化。
1.3 统计学分析
2.1 在体质量方面,肠内营养支持组和静脉营养组治疗前后都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肠内营养支持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营养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5)。肠内营养支持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程度明显小于静脉营养组(P<0.05)。具体见表2、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的比较[(),kg]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的比较[(),kg]
组别例数入院时治疗后肠内营养组2559.64±13.6162.13±14.03肠外营养组2560.36±15.2258.12±14.51 t值2.7652.251 P值0.7420.068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的比较[(),kg]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的比较[(),kg]
组别例数入院时治疗后肠内营养组2540.58±5.2638.02±5.12肠外营养组2540.35±5.2135.14±5.20 t值2.2042.501 P值0.8970.041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的比较[(),kg]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的比较[(),kg]
组别例数入院时治疗后肠内营养组25137.40±13.02135.29±12.35肠外营养组25136.89±12.94131.27±12.16 t值2.6992.235 P值0.8510.035
2.2 并发症
①肠内营养组患者较少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未发生与肠内营养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在初始治疗时,2例患者出现轻度腹胀、腹泻,输注速度减慢或营养制剂的用量减少后,相应症状得到缓解,以后再增量无不良反应。②静脉营养组有5例发生消化道症状,如胃液反流、腹泻、便秘等;3例患者有应激性溃疡出现,排柏油样便,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
颅脑创伤术后,尤其是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其早期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与正常人相比,其基础代谢率上升至120%~200%以上,同时合并有中枢性高热,人体能量代谢的负平衡进一步加重[3]。在应激状态下,患者机体处于绝对负平衡,短时间内内脏蛋白质迅速下降,引起全身各系统功能的下降。一方面,患者体内的电解质、体液平衡等处于失调状态。另一方面,长时间卧床及侵入性诊疗方法的使用,导致各系统的感染经常发生,营养状况更加趋于恶化,导致机体的免疫力进一步下降,感染治疗变得更加困难。许多患者最终死于氮衰竭,可能与此有关。因此,合理的营养支持是保证颅脑创伤手术后患者恢复的基础[4]。
颅脑创伤术后,可观察到患者胃黏膜的血流量逐渐减少,胃酸的分泌不断亢进,机体相应发生应激性溃疡,严重者甚至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5]。若在术后早期即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可促使消化道功能尽快恢复、减少内脏蛋白质过量消耗,缓解脑水肿。与此同时,患者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概率及病死率也相应降低,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肠内营养的优点有[6]:营养物质可直接经由门静脉系统吸收,进一步输送至肝组织内,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要求,可有效促进肝脏内蛋白质的合成及相应代谢调节。对肠内营养进行应用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为“循序渐进”,尤其在肠内营养的初始阶段,应先从短肽型的肠内营养开始,逐步过渡为整蛋白型,对其浓度、速度、量、渗透压等应加以控制,逐渐增加,患者肠道能够逐渐适应、缓慢恢复,逐渐建立对肠内营养制剂的耐受性,随后可逐渐增加肠内营养剂量。因肠道对温度及渗透压较敏感,整个过程要注意保温。使用肠内营养时要注意影响因素,选择恰当的时机和给予途径。肠内营养各制剂的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在临床上进行使用时,极为便利,可满足人体的各项生理需求,疗效满意。相反,若长期使用肠外营养,不但费用较高,还可能导致胆汁淤积、肝功能损害、医源性肠饥饿综合征和肠道细菌移位诱发的全身性严重感染。本次调查中也发现静脉营养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较肠内营养支持组高,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颅脑创伤手术患者的恢复更有利。
[1] 杨慕龙,周良辅.颅脑外伤后的代谢变化和营养支持[J].中华创伤杂志,1994,10(2):97-98.
[2] 赵旦,刘惠祥,宋小平,等.早期肠内营养对预防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3(1):33-34.
[3] 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3):67.
[4] 马福贵,刘泽飞,保红平.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手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7(6):536-539.
[5] Doig GS,Heighes PT,Simpson F,et al.Early enteral nutrition reduces mortality in trauma patients requiring intensive car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Injury,2011, 42(1):50-56.
[6] Pinto TF,Rocha R,Paula CA,et al.Tolerance to 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J].Brain Injury,2012,26(9):1113-1117.
R651.1
B
1671-8194(2014)21-02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