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沂,董 宇,李尚滨
(1.湖北理工学院 体育部,湖北 黄石 435003;2.哈尔滨工程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物收藏以其内在的不可再生性、独特的文化艺术性以及凸显的价值增值潜力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文物收藏是诸多文物收藏种类中影响面较小但发展潜力巨大的一类品种。对体育文物收藏概念的深入把握应突出发展性和针对性两个基本特征。
体育文物收藏概念的发展性特征主要是指概念外延的扩大化趋势。体育文物收藏不应简单局限于“古董”或“古玩”的范畴,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对文物概念的最新界定,文物收藏的概念应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历代和当今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的一切物品。包括占有三维空间的物、史的声音(有声磁带)、珍贵的镜头(照片)等等。
体育文物收藏的针对性主要是指概念内涵的精确化把握,即体育文物收藏不完全等同于体育题材文物收藏,必须明晰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育文物收藏,应着重从“内容”和“实物”上去理解和把握。“内容”特指体育文物,而“实物”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体育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因此,体育文物收藏应为从事历史上与体育本身相关的有价值器物的收藏及其相关活动。由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体育元素往往贯穿于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大批历史文物虽不是体育文物,但却成为表现体育内容、彰显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相比较而言,体育题材文物的范畴较之于体育文物而言更加宽泛,涵盖了古代历史文物的几乎所有门类,因此,对体育题材文物收藏的理解应突出在“表现”和“载体”上来把握。此外,无论是体育文物收藏还是体育题材文物收藏在“时间维度”上都是一致的,收藏的对象均为历史文物。
体育收藏是一项比较新的收藏门类,也是一个大题材,和体育相关的物品都可以列入到体育收藏的范畴[2]。因此,要把体育文物收藏事业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有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类为前提。结合目前我国体育文物收藏的状况及体育收藏实践,认为体育文物收藏基本可以分为4大类:体育历史遗存、体育纪念品、体育文献资料和体育题材藏品(见表1)。在这4大体育文物收藏门类中,体育历史遗存、体育纪念品和体育文献资料是体育文物收藏的主要对象,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体育文化的发展特征,而体育题材藏品作为体育文物收藏的重要补充,其内容的涵盖面十分广阔,为我国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充分的可供挖掘的素材和空间。
表1 体育文物收藏的主要门类及内容
总的来说,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文物收藏事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我国的体育文物收藏事业在国家文物、体育、文化等部门的关心扶持下,延续了我国“藏宝于国,施惠与民”、“藏宝于民,奉献国家”的公、私收藏传统,开始步入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取得较大成就。第二阶段是文革时期,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体育文物收藏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场浩劫,刚刚起步的体育文博事业陷入停顿,大量珍贵体育文物、收藏品遭到破坏、丢失。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至今,这一阶段包括中国国家体育馆在内的国家各级专业收藏机构开始重新致力于体育文物收藏事业。与此同时,我国民间组织收藏与社会大众收藏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在体育藏品的规模、种类,还是在体育收藏市场的形成、体育收藏研究的深入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体育文物收藏事业的繁荣发展。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做好体育文物收藏工作的重要保证。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文物收藏事业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体育文物收藏工作的良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各级文物、文化及体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法规扶持。早在1952年原国家体委成立之际,就组织了以唐豪先生为主的班子专门收集、发掘体育文物资料。随后,1958年原国家体委发出《关于收集体育史料的通知》,以此为指导,发掘、整理了《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共9辑,成为研究中国体育历史的必读材料,也为文物收藏提供了大量线索。在收集资料的同时文物收藏工作也有初步的进展[3]。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关于清理建国以来我国运动员参加国际体育比赛所获奖杯等物品的通知》(1982)、《体育文物管理办法》(1983)、《关于进一步清理国际体育奖品、礼品和纪念品的通知》(1985)、《近、现代体育文物征集管理办法》(1994)、《文物保护法》(2002)、《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及《博物馆管理办法》(2005)等一揽子行政法规的出台,文物收藏规章逐步完善,在制度层面极大地规范和保障了体育文物收藏工作的良性、有序发展,为新时期体育文物的征集、收藏和复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促进体育文物收藏工作的准则。
规范化的体育文物收藏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少数人热衷于体育文物收藏,致力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但基本上属于小范围的个人行为,没有发展成规模。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稳步提升以及社会体育生活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家部门、民间团体和社会大众均开始意识到体育文物收藏的多重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文化意义。目前,在组织管理层面,我国的体育文物收藏主要有以国家各级博物馆为主的国家机构收藏、民间自发的社会团体收藏以及私人收藏三类基本形式(见表2),以国家机构收藏为主体,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收藏态势正逐步成型。
表2 体育文物收藏的主要机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尤其是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国外发达国家规范化、多元化的文物交易方式以及国内拍卖行业的迅速复苏,使得我国收藏领域中文物的经济价值得以普遍认同,不同规模、不同档次、不同门类的收藏市场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过去在收藏界默默无闻的体育文物收藏开始步入市场化发展的快车道,商业化的市场交易方式正主导着整个体育收藏市场。目前,我国的体育文物收藏市场主要有现实交易市场和网络虚拟交易市场两种类型。现实交易市场以规范化的文物拍卖形式为主,辅以各种形式的民间交易行为。截止到目前,我国已成功举办过多次体育专题收藏品拍卖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9—2011年连续三年举办的中国体育珍藏品拍卖会。除拍卖会形式外,体育藏品的经销者越来越多,大多的体育收藏交易发生在综合性的大型文玩市场当中,如北京的潘家园古玩市场、报国寺古玩市场等,全国尚未建立起专门从事体育文物收藏的大众型市场交易机构。网络虚拟交易是体育文物收藏市场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开展体育文物收藏的网络交易平台有专业性和综合性两种类型。专业性的网络交易平台主要有《体育收藏在线》、《中国收藏家协会体育纪念品收藏委员会官方网站》及《中国体育收藏网》等;综合性的网络交易平台则主要集中在《华夏收藏网》、《中华古玩网》以及《中国收藏热线》上。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众余暇休闲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体育文物收藏已经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文物收藏活动在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支持、倡导和精心组织下陆续得以稳步开展,体育收藏活动进社区、入高校的社会化进程日益加快。早在1994年,为了庆祝奥运百年,我国就出现了民间收藏组织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体育收藏博览会,迄今为止,这项活动己经举办了七届。高校开展系列体育文物收藏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在莘莘学子中传播体育文化、弘扬奥运精神、普及体育知识,激发学生对体育和奥运收藏的感知和兴趣,在体育收藏的交流互动中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高校开展的体育文物收藏活动一般由收藏知识讲座、体育收藏珍品展示和藏品竞拍等内容组成。2011年9月,由中国体育集邮与收藏协会和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体育收藏进高校暨国家体育总局第14期体育收藏交流展示活动”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同时,收藏活动进社区也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调查显示,上海南西社区、乌鲁木齐团结新村社区、扬州文昌花园社区、福州灵响社区等都曾组织开展过不同规模、不同门类的文物收藏系列活动,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社会反响良好。体育收藏进社区虽在我国开展的较少,但也并非没有先例,2007年,北京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开展的《体育收藏进社区》系列活动就是其中成功的范例。
对体育文物收藏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即内涵把握上的偏差以及价值导向的偏离。所谓内涵把握上的偏差,简要的说就是指体育文物收藏应“博古厚今”而不是“薄古厚今”。众所周知,体育文物收藏自成体系,其内容所指向的应是古代、近代及现代的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物。在收藏领域,我国历来就有“博古厚今”的传统,然而当前我国部分体育收藏机构以及绝大多数的体育收藏爱好者往往热衷于近现代体育文物的收藏,而忽视古代体育文物的收藏与研究。这一现象既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对体育文物收藏认识上存在偏差,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代体育文物的稀缺性,收藏难度较大。所谓价值导向上的偏离指的是收藏目的的“功利性”。绝大多数的体育收藏爱好者,其收藏行为往往以价值投资为导向,将收藏目的局限于物质上的满足与经济上的回报,而轻视和忽略体育文物收藏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愉悦以及文化层次上的提升。正确认识并理顺体育文物收藏的价值增值属性与社会文化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促进我国体育文物收藏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前提。
体育文物收藏市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制度管理、人才培养、交易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文物收藏是一项很好的经济投资和智力投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今天,文物商品属性的特质愈来愈充分地显示出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物市场也日益走向活跃。然而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专业化的体育文物收藏市场一直未正式形成,体育收藏市场的建设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以及市场交易平台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首先,体育文物收藏市场管理有待规范。体育收藏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部分从事文物经营的人员缺乏必要的文物政策观念、文物历史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急需政府有关部门在市场引导、市场运行及市场监管上采取有力措施,为体育文物收藏市场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其次,体育收藏交易平台建设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的体育收藏交易渠道数量较少,从成交量上看,无论是市场现实成交还是网络虚拟成交,基本上都集中于综合性的文玩交易(网络)市场,专业性的体育网络收藏平台成交量小,而现实生活中的体育收藏市场则尚未建立。因此,加大体育文物收藏交易平台的建设对于体育收藏市场的有序发展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最后,文物收藏、市场营销、保险经纪等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影响和制约体育文物收藏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文物收藏社会教育体系的建立,可有效促进体育文物收藏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国内关于体育文物收藏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在仅有的研究成果中,也都是在宏观层面上以描述性的新闻报道、收藏感悟以及事实描述为主,而站在微观层面深入开展有创见的、启发性的、前瞻性的解释性系列研究非常匮乏。只关注物质层面的显在价值,却很少关注精神层面的潜在意义,已成为当前我国文物收藏界存在的普遍问题。文物收藏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重视物质层面的价值,更要关注精神层面的意义,需要二者的协调互动。提高对体育文物收藏的全面性认识,丰富体育文物收藏领域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为体育文物收藏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系统整理、发掘和创新有着十分显著的价值意义。
首先要建立有利于体育文物收藏的制度环境。一方面,应积极落实现有的、国家各级政府部门颁发的、有关体育文物收藏的法规文件,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文件实施的细则办法,加强制度的监督约束机制建设。另一方面,还应明确职责,理顺指导体育文物收藏事业发展的国家各类行政部门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要在国家体育总局、文化部和文物局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完善体育文物收藏管理的组织责任体系,适时更新出台系列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政策法规,以有效保障体育文物收藏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是要努力优化体育文物的社会收藏环境。在组织管理上应打破国有收藏、社团收藏与私人收藏的界限,加强三者之间的互动关联,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体育文物收藏事业中的作用,并以此为桥梁,积极引导和帮扶各类社会收藏组织及个人开展体育文物收藏,逐步加强体育文物收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社会体育文物收藏的深入开展。最后是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鼓励收藏活动,培养收藏队伍。收藏主流媒体应以尊重客观事实、倡导理性分析、体现社会责任为宗旨,在注重文物收藏多元化价值体系的发掘与转换过程中,用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和规范社会收藏行为,培养和壮大体育收藏队伍。
一方面,要积极建设专业化的体育文物收藏市场。文物收藏的魅力在于展示和交流,只有展示和交流才能发展和提高。现有的文物收藏市场之间应建立必要的业务联系,实行必要的体育文物收藏档案、目录交换制度,定期举办文物博览会和交易会,全方位地为体育文物收藏者服务。除此之外,还应努力实现我国专业性大型体育收藏市场零的突破,加强规范性建设,积极创建体育专属收藏品交易市场。另一方面,应继续加大网络文物收藏市场的开发建设力度。Internet上的网络市场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应重视体育文物收藏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在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巨大商机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网络交易平台,进一步开发和拓展网络资源,使其成为体育文物流通的最大市场。
加强体育文物收藏研究,是发展体育文物收藏事业、弘扬体育收藏文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学术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研究工作。除广泛吸纳体育学术团体、高等学校开展研究外,还应特别注意史志办、文史委、文联、社科、档案、文化局等专业机构研究力量的介入。另一方面,应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出版文物收藏刊物,开展信息与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在体育收藏学术研究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处在初始阶段,主要是因为缺乏共同开展研讨、进行交流的园地。如能创办体育收藏小报或专刊,对于收藏指导、理论研究、专题探讨、经济交流、信息传递、藏品交换、实物鉴赏、价格定位等收藏文化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集中展示和广泛宣传相关研究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发挥体育文物收藏的社会教育功能,从而进一步促进体育文物的收藏与研究,实现体育文物收藏事业的良性发展。
[1]王军.我国社会体育文物收藏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1(2):22-24.
[2]王军.新中国体育文物工作的回溯与前瞻[J].中国博物馆,1998(3):3-5.
[3]李彦松,郭光明.我国体育收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