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阳 王凤娇
3084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李晓阳 王凤娇
目的 分析3084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方法 对2009年1月~2013年1月3084例新生儿(其中普通病房2036例, NICU病房1048例)运用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EOAE)+快速听性脑干反应(AABR)进行听力初筛, 对未通过者42 d利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快速听性脑干反应(AABR)进行复筛, 复筛仍未通过者, 3月龄时借用耳内镜+声导抗(1KHz)+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进行综合听力学检测, 并进行诊断。结果 ① 1048例NICU新生儿初筛未通过200例,未通过率19.08%(200/1048), 复筛未通过71例, 未通过率35.5%(71/200), 6月龄行听力学确诊听力异常者22例, 占2.09%(22/1048);② 2036例普通病房新生儿初筛未通过98例, 未通过率4.8%(98/2036), 复筛未通过12例, 未通过率12.2%(12/98),6月龄行听力学确诊听力异常者9例, 占0.44%(9/203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新生儿听功能异常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新生儿, 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列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点监控对象。
新生儿;听力筛查;高危因素;听力损失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内容之一, 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对减少听力言语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如不及时发现和干预, 将严重影响患儿的语言认知和情感的发育, 不但影响个人及家庭, 而且累及社会[1], 但如果能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及时发现, 可通过声放大技术等方式重建其语言刺激环境, 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2]。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住院的新生儿3084例进行听力筛查, 并进行了追踪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新生儿, A组:具有听损伤高危因素的新生儿1048例(NICU病房高危儿组)①母孕期有宫内感染史167例(风疹、疱疹、弓形虫、巨细胞等), ②出生体重<2500 g者101例, ③颅面部畸形(包括耳廓、外耳道畸形)19例, ④高胆红素血症308例, ⑤出生时Apgar评分异常者149例, ⑥早产儿304例。B组;无听损伤高危因素的新生儿2036例(普通病房组)。
1. 2 检测设备 初筛时采用德国MAICO MB11的快速听性脑干(AABR)筛查仪和美国GSI70耳声发射仪, 复筛时采用美国GSITYMP中耳分析仪、GSIAudera的耳声发射(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多频稳态(ASSR)。
1. 3 测试方法 测试前进行常规的外耳道检查, 必要时借助耳内镜清除外耳道的胎脂、羊水、耵聍, DPOAE、ABR、ASSR及AABR在婴儿喂奶或镇静后的睡眠状态下进行, 不配合的婴儿可给予10%水合氯醛0.5 ml/kg镇静, 所有受检儿在出生后3~5 d用TEOAE、AABR进行初筛, 对于未通过者于42 d用DPOAE、AABR进行复筛, 复筛仍未通过者, 3月龄时利用耳内镜+声导抗(1KHz)+ABR+DPOAE进行初步诊断, 对于ABR Ⅴ波反应阈大于35dBnHL者于6月龄时利用耳内镜+声导抗(1KHz)+ABR+ASSR+DPOAE+颞骨CT进行确诊。
2. 1 2036例普通病房新生儿初筛未通过98例, 未通过率4.8%(98/2036), 复筛未通过12例, 未通过率12.2% (12/98), 1048例NICU新生儿初筛未通过200例, 未通过率19.08%(200/1048), 复筛未通过71例, 未通过率35.5% (71/200),其中52例3月龄CT初步诊断时发现部分婴儿的听功能异常,是由于婴儿中耳炎性病变(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腔羊水吸收缓慢、喂养姿势不当等引起的中耳病变), 经对症处理后, 6月龄时经听力学诊断, 听功能无异常, 6月龄时确定听力损失31例, 其中普通病房新生儿听力异常9例, 占0.44%(9/2036);NICU病房新生儿听力异常22例, 占2.09%(22/1048)。听力损失检出率NICU病房高危儿组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6月龄影像学情况 在确定听力损失的31例患儿行颞骨CT检查发现:其中内耳畸形6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4例, Mondinii畸形1例, Michel畸形1例), 余25例未见异常。
2. 3 确诊听功能异常后的干预情况;确诊的31例听力损失患儿中, 其中单耳听力损失8例未进行干预, 14例双耳听力损失佩戴助听器并进行言语康复训练, 5例已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4例失访。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儿和高危儿的听功能异常率2.09%(22/1048)远高于普通病房新生儿0.44%(9/2036), 这是由于早产儿孕期多有妊娠并发症, 且早产低体重儿自身发育未成熟, 分娩时窒息发生率较高, 因此其听力损失的发病率高于正常新生儿, 其机制可能为早产内耳发育不成熟, 围产期缺氧缺血造成大脑深度静脉瘀滞, 导致缺氧性耳蜗底和脑干损伤[3]。高危儿可发生迟发性听力损伤, 如患有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无症状儿童, 发生听力损伤的危险性大约是没有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20倍[4], 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婴儿发生听力损伤的风险性明显高, 因此对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严重感染性疾病、核黄疸、早产儿低体重儿或有家族病史的小儿应加强监测, 对听力筛查通过的高危儿也应进行定期监测, 尽量使迟发性听力损伤儿童得到早发现及早干预, 现有些医院只用OAE进行筛查, 是远远不够的, 因OAE测试反映的是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 无法检测蜗后听觉神经通路的功能, 容易遗漏病变, 也就是说OAE筛查通过也不能完全排除听力异常, 对高危儿即使初筛通过, 也应该每3-6月进行AABR监测至3周岁[5], 由于高危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 并有发生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危险,因此必须重视对高危新生儿的家长进行宣教, 向他们解释复查随访的必要性, 促使其定期复查。
国内外研究表明, 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生率为1%~3‰, 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发生率为1‰[6], 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目的就是要早期对聋儿进行干预,为其佩戴助听器或行电子耳蜗植入术以使患儿获得正常的语言发展机会,从而使聋儿获得最佳的言语与听力发育[7]。言语训练也应该及早进行, 没有学习语言机会的婴幼儿将可能发展为聋哑或在语言认知方面的缺陷, 这些婴幼儿30%~40%是可以找到致病原因的[8], 应告诉家长密切观察婴儿对声音的反应是否敏感, 如有异常随时进行听力学检查, 尽可能早的发现听力方面的障碍,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1] 柯肖枚,顾之平,吴蓉,等.婴儿听力筛选方法与评价.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996(3):330.
[2] 韩德民.新生儿及婴儿听力筛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1-92.
[3] 韩德民.新生儿听力筛查-聋儿的福音.中国医学文摘 耳鼻咽喉科学, 2007(22):1.
[4] Engman M L, Malm G,Engstrom L, et al .Congenital CMV infection :Prevalence in newborns and the impact on bearing deficit.Scand J Infect Dis, 2008,40(11):935-942.
[5] 黄治物.婴幼儿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及评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21):209.
[6] 吴剑斐,邓月红,刘莉,等. 272例早产儿耳声发射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4(12):94.
[7] 倪立群,蒋友荣. 8051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0(18):183.
[8] 黄丽辉,郭莹,郑妍,等.听力障碍婴幼儿的早期干预.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09(24):13-15.
474500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听力筛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