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华
编号:G40(2014)6-01-01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片广阔天地,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尤其是语文课中的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所散发出的语文气息,更令我神往与痴迷。我在课堂教学中,以综合性学习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兴趣,从中获益匪浅。
一、目标明确,环节设计科学合理
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首先我明确了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风流”,树立正确的偶像观,英雄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唯物史观。
2.知识能力方面:通过讲述和评价风流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3.语文能力方面:通过“风流人物诗歌朗诵”不断提高朗诵水平;通过讲述、评价风流人物及其业绩,练习口语表达能力;练习写作。
其次,活动设计步骤要科学合理。这个活动提前2~3个星期布置下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从多方面搜集资料(包括上网,查阅图书和相关书籍等),做好活动准备。
然后是活动预备与热身,分以下几个环节:
1.让学生查阅课本上关于这次活动的说明,让他们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2.研讨“风流”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风流”一词有四个义项:⑴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如风流人物;⑵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如风流才子;⑶男女之间情爱有关的,如风流韵事;⑷轻浮放荡,如风流女人。经过同学们共同讨论,明确了本次活动中共同采用的义项⑴。
3.在风流人物的筛选、讲述中,注意提醒学生:⑴人物的涵盖要广,不光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更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如科学家、使臣;不仅有伟人大家,也可以包括现实生活中在某方面堪称“风流”的平凡人物。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坚持唯物史观,做到理解与批判的辩证统一。
4.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作品,激起学生对于“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兴趣和热情。
二、活动开展要全员性,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更不能让差生坐冷板凳
1.这次活动的原则是“人人参与,培养自信”。所以事先让每个学生从下边三项活动中选择一项;风流人物谁与争锋;丰功伟绩到处传扬;豪情满怀吟诵华章。选择的必须是你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有把握的,要精心准备,时间长短不限。如在准备过程中有不解的地方可同学间讨论,也可问老师。
2.上台评价时必须是脱稿。“无稿不上台,上台应无稿”。可以拿稿上台,但不能念。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里和朋友预演,以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3.提醒每个同学要注意:举止大方,神态自然,语言流畅,表达清楚完整,内容健康向上。
4.为了锻炼学生们的勇气和敢于挑战自我的能力,出场顺序事先不固定。自己主动走上讲台,说你心中的风流人物,展示出个人的风采。
三、综合性活动课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语文氛围,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现个人魅力的舞台
为了把这个活动做到有“人情味”,我做了以下布置:
1.事先请板报组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大字,并做适当的美术装饰,营造氛围。
2.对于每一位上台的学生给予热情的鼓励,并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3.请上台的学生把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4.各小组要评出最佳选手,班内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们避免了拘谨,真正放得开。
四、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肯定同学的优点,又要机智地化解课堂中的尴尬
在活动进行到最后,有七、八个平时不爱说话、腼腆的学生,不敢登台,尽管同学们一再鼓励,还是不敢迈出第一步。于是我灵机一动,就说:“后面几个同学,我为你们提供一个优惠条件,那就是请你以最快的速度把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因为我们这个大集体中不能没有你。”那七八个同学听完之后健步走上讲台,飞快地写下了人物的名字,转身就要走下讲台,见状我赶紧说:“各位同学请留步,因为黑板上人名太多,我分不清哪些是你们心目中的风流人物,请你给我介绍一下好吗?可以简短一些。”这些同学很乐意帮“我的忙”。于是他们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这项活动。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中,他们带着笑容走下讲台。同学们笑了,我也笑了。
活动结束后,我做了两点总结。⑴“同学们,我为你们今天的精彩表现而骄傲,为你们开阔的视野而欣慰,为你们有如此巨大的潜能而震撼。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也会成为时代的风流人物,为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发展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请你们记住我们今天的约定好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一定的。”⑵“今天我的准备工作不太充足,应该带一架摄像机,把每一位同学的精彩都记录下来,并且把黑板上的印有你们的手迹的风流人物都记录下来,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有些遗憾,不过我相信同学们会在心中记住每个同学的笑脸。我也希望每个同学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地结束了这次活动。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留给学生,把体验生活的舞台还给学生,把探究知识的权利赋予学生,把做好引导与服务留给教师自己。让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绚丽的人生。
(作者单位: 四川省内江二中6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