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张忠秋
2011年4月,中国青年男子篮球队队员集体“上书”,要求更换主帅,起因是主教练因队员执行技战术不准确而对其进行责骂;随后,5月又发生了北京首钢女篮罢训一事;前段时间,有关知名教练与优秀运动员的矛盾更是闹得沸沸扬扬,引发了不小的社会反响。可以看到,当下不断发生类似事件绝非偶然,只有科学分析和主动解决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症结,才能有效杜绝此类事件的重演。
运动员何以“上书”?何以与教练员矛盾频发?这值得业内人士深思。教练员随意辱骂和痛斥运动员是不适合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矛盾、冲突,不单纯是教练员执教方式粗暴或简单化的问题,而是新时期运动员接受文化和教育的思想与老一辈教练员教学思维相互撞击而产生的“爆炸”。而现实中,我们也曾看到知名教练在训练场地上骂人、动手。类似传统训练中骂人的教练还有不少。更有一些教练对运动员体罚责骂司空见惯,有的运动员甚至从小被骂大、打大。这种“家长式”的训练模式,是“棍棒出孝子”思想的延伸,然而新时期这种管理模式显现出巨大的弊端。
体育教练员既是运动训练的组织者、运动竞赛的指挥者,更是运动员的教育者、管理者。管理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富含教育心理的艺术。新时期下,教练员如何摆脱传统管理思维和模式的束缚,如何改变经验训练和命令式管理方式,分析、提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管理心理和艺术是其面临的重要课程。
人本教育即提倡以运动员为主体,在教学训练中围绕运动员的主体性、满足运动员的主体需要而进行的教育。当前,我国许多优秀运动员在文化学习方面往往有3个共性特征:其一,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专业队中的优秀运动员该特征更为明显;其二,投入学习时间少,且时间弹性大;其三,学习兴趣不浓,缺乏积极性。可见,对优秀运动员采用“模式化”教育显然无法兼顾其文化基础、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等个性特征,也使得相同的文化教育方式无法满足不同的主体需要。优秀运动员在文化教育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决定了采用个性化教育是理想的选择。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针对优秀运动员在完成训练、学习两大任务时,不仅要追求所学知识的数量,更要追求质量。即让运动员在完成艰巨繁重的训练任务时,能够真正掌握一些有利于训练、比赛,甚至退役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知识。
管理要从严,但不是为严而严。严必须以真诚为出发点,只有充分调动优秀运动员的积极性,才能让其主动把精力放在训练、学习上。在优秀运动员的个性化培养中,考虑到运动员的主体需要,训练前应允许运动员参与制订训练计划,训练中鼓励运动员提出意见、与教练员沟通,理解教练员的意图后积极投入训练。
优秀运动员管理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工程,单一的训练管理仅仅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除了要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外,教练员还应重视运动员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文化知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前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蔡振华曾指出:“要培育世界冠军,首先要培育他们的爱心,指导他们如何做人。”为此,中国乒乓球队带领年轻运动员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到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到贫困山区捐资送物等。中国男子花剑队主教练王海滨及其爱徒雷声都有过边训练边上学的经历,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适应、协调及科学安排,做到了文化学习和科学训练两不误。反观近年来出现的运动员赛风赛纪、打架斗殴、就业遇冷等问题,都暴露出单一、片面强调训练而缺失相应教育的严重后果。
因此,如何从现有管理弊端中吸取教训,增强教练员全面培养运动员的系统管理意识,努力使运动员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值得研究与思考。
在我国,新时期的优秀运动员基本都是“80、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在物质和精神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但他们的思想时常处在似是而非的阶段,不能完全对经历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此外,新时期的运动员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极强,加之网络媒体异常发达,他们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不断积累、更新知识和信息,对各种新生事物、社会热点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此外,该年龄段运动员正处于青春期,面对“各种社会现象相互交汇,东西方文化思想碰撞,进步的新思想和消极萎靡的残渣错综复杂的交错在一起”,崇尚平等自由,个性张扬,思想独立,有理想、有抱负,但心理上处于典型的叛逆期。
“80、90后”相对优越的条件和不同的思维,让他们产生了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感、抵制,他们的维权意识、文化素养、文明程度等逐渐提高;教练员要想驾驭他们,必须有更高的思想文化素养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正是一些运动员与教练员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形成了运动员选拔、培养的体系和机制。这种从小抓起的选材指导思想和衔接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暴露出专业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脱节、成才效率较低等弊端,影响到运动员的个性化发展。所谓“个性”是指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的影响在社会和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新时期的优秀运动员,有些在巅峰时期激流勇退,或做影视明星,或下海从商等;有些不以训练为重,反以名人自居,甚至违规违纪参与社会活动。但我们也看到,新时期的中国乒乓球队、跳水队等不但是永不言败的奥运冠军战斗集体,更是作风严明的文明之师。
中国运动员并不像国外运动员那样是“个体户”,国外运动员的成长基本是个人、家庭负责决策,如果运动员出现问题,个人原因占很大成分。中国运动员在“举国体制”的大树下成长,训练、生活都靠组织安排。但运动员是有个人需求的人,尤其在中国体育明星的社会影响力、商业收入与日剧增和国际视野日益开阔的今天,当优秀运动员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和较高的明星效应后,必然会在商业回报、社会交往、自我管理和竞技水平继续提高等方面有更多想法。尤其像奥运冠军这样的优秀运动员,需在社交经验、应对媒体和赞助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及时周到的心理呵护。因此,针对我国运动员进行分层管理和区别化对待,是新时期我国培养优秀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方式之一。
计划经济时代,运动员的选拔、训练、比赛,甚至衣、食、住、行等均由国家统一调配,退役时国家给予安置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运动员一心一意为国家训练,为国争光是主要目标和精神动力,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爱国奉献是运动员的基本道德追求。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我国运动健儿在世界竞技舞台上迅速创造了辉煌成绩。而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今天,价值冲突愈来愈广泛,尤其是利益结构不断变化,正在逐步实现社会化、产业化、职业化的竞技体育领域也受到不小冲击。当前,我国运动员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的经济价值正日益体现出来。据调查,96%的人认为,实现运动员的经济价值在新时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80、90后”运动员正处在人生竞技舞台的巅峰时期,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名誉,因此,他们更加刻苦训练,奋力拼搏,勇于攀登。前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蔡振华指出:“新时期的教练员需要懂得应用精神动力和物质奖励,只有两者适度结合,才能更好促进运动员竞技成绩的提高。”
与我国的“为国争光”不同,西方国家运动员将自我放在第1位。就如同寄信写地址时,中国人会先写“中国”,然后写“城市”,随后是什么路、收件人等。而在西方,则是先写收件人,然后是路,最后才是城市、国家。诚然,我国体育运动队在体制上隶属国家,运动员的成才、成功主要得益于国家的投入和培养,运动员有义务接受国家的调配,服从所在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安排。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勃兴,天分与实力俱佳的优秀运动员,自然会产生如何在市场上为自己开拓更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高身价的问题。在国家利益、国家荣誉和运动员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之间,运动员应该做出平衡,既不损害集体利益,又使自身得到更好发展。
新旧社会文化的冲突、体制的转轨、信息的泛滥、社会心理的失衡、参照模式的缺失、认知图式的模糊等,使新时期专业运动员的社会化背景更为复杂,从而使其“心理断乳期”过程更加艰难曲折、心理矛盾更加突出。相对于“60后”“70后”运动员的退役后分配工作,“80、90后”运动员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成就意识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社会造成了强烈冲击。据统计,1990年我国每培养一名金牌运动员需要约1 338名后备运动员为依托,2000年需要约2 996名,2010年约为4 356名。可见,每1枚金牌的背后都有数以千计双手在支撑。目前,我国每年有数千名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问题成了“老大难”。为此,在训练中培养运动员退役后的生存能力,做好终身职业规划,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积极的自我个性应是运动员培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国家已开始着手在体制方面进行改革。但同时,运动员也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摆正心态,把运动场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用在学习和未来职业的准备上,为退役后的转型“未雨绸缪”,实现运动事业和后运动员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有些运动员在结束运动生涯前,就已开始为退役后的发展做好准备,在他们充满运动天赋细胞的头脑中,也在不停地运转着商业的概念。中国男足风云人物郝海东,早在走南闯北打比赛时就已熟读生意经,还在国家队期间就以5 000万元人民币投资办实业和学校,“郝董”也渐渐成为这位球场干将的一个响亮别称。个子高、望得远的姚明,餐厅生意早已名扬海外。在他踏上NBA征途后的第4年,就成为休斯敦一家餐厅的老板。以姚明名字命名的“姚餐厅”总投资达100多万美元,“姚明、篮球和上海菜”是最大特色,不但火箭队的球迷常到这里聚会,就连NBA其他球队的队员和各界名人也常常光顾,成为休斯敦家喻户晓的“餐饮景点”。
正处于上升期的运动员可塑性非常大,因为他们年龄小、生理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需进行正确、及时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保证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若放松了这些科学教育工作,一些不良的诱因可能使其迈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员思想意识、训练态度和行为习惯,直接影响训练效果,进而影响个人和团队的运动成绩。运动员的心理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而形成的。因此,教练员的首要任务是积极转变思想教育管理的理念,采取积极的教育心理措施和科学管理手段,促进“80、90后”运动员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80、90后”运动员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行为方式多样,喜欢尝试新事物,不拘泥于单一的生活与教育模式。因此,教练员的重要任务是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和训练的兴趣。面对这样一个成长在特殊时代的特别群体,单一的管理者无法完成其教育目标,要注重发挥教练员、教师、家长和运动队的群体文化力量。教练员应在全面认识“80、90后”运动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和引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确选择教育内容和手段,充分调动运动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利用知识提高科学训练的意识和兴趣,真正促使运动员由“要我学”“要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
对运动员的教育要坚持以运动员为本,坚持教育运动员与服务运动员相结合,人文关怀、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对“80、90后”运动员“主张个性、要求独立”等特点,不应简单地将其判断为缺点,而应看作是“进步”的表现。因为“80、90后”运动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且其注重物质,好奇心理强,相对独断、偏激,依赖网络等,对其进行科学管理需要利用其对新鲜事物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点来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和训练的激情,帮助其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和周围事物,进而引导和激发其积极开发身心潜能,盘活其兴趣爱好与专项运动水平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教练员作为运动员思想品德和心理教育的主要管理者和影响者,应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80、90后”运动员,不能只看到其不足,而应针对性地指导其自主学习并积极规划未来。首先,主动开展抗挫折训练。“80、90后”运动员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但极易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失去学习和训练动力。因此,对“80、90后”运动员进行沟通教育时,除了注重人文关怀和疏导外,更应加强其抗挫折教育和心理训练,使其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其次,增加榜样教育。教练员和运动队管理者应从“80、90后”运动员的不足方面入手,有目的地利用身边的榜样进行教育。充分利用身边发生的实例对运动员进行教育,如优秀运动员如何主动挑战大负荷训练目标和压力?如何通过刻苦训练超越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极限,最终取得成功?再次,加强自律性引导。很多优秀运动员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运动成绩,学习并不重要,只要训练成绩好就可以了。因此,主管教练员和相关管理者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和价值观,要求其在成长过程中做到“训练佳、学习好、做人优”,以争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为目标。
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之一是不同时代的人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实践证明,“80、90后”运动员身上也深深地烙下了时代的印迹。随着“80、90后”运动员逐渐成长为竞技体育的主力军,不免会有许多与前辈“格格不入”的地方。此时,教练员应站在时代前沿和全面育人的高度,用辩证的观点认识、评价“80、90后”运动员的成长,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观念和手段引导和促进其全面、科学发展。
总之,传统的相对固定的“流水线”训练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水平运动员的个性化培养需要。在优秀运动员与教练员屡现心理冲突与矛盾的今天,不仅要认真思考新一代运动员个性化的心理特征,还需重新审视管理模式和培育机制的改善。“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句话套用在新时期“80、90后”运动员的培育上非常恰当。只有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个性需求采用针对性的管理方法,才能为优秀运动员的健康成长和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全面有力的保障。新时期教练员需及时主动更新观念,改善管理和培育模式,更加科学地教育和引导好“80、90后”运动员,为他们夺取优异成绩提供积极有效的科学训练支撑,更为其在人生赛场上取得佳绩,增强成就感和幸福感,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持和科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