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海+邢立双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分别于2014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首度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近年来,无论是各类“宝宝”,还是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益蓬勃,给金融市场注入了巨大的新鲜力量。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分析,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是监管套利造成的。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公司没有资本的要求,也不需要接受央行的监管,这是本质原因;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虽然具有自身优势,但是要考虑合规和风险管理的问题。
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正式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态度是“疏”而非“堵”。3月4日,央行行长以及两位副行长共同表态支持,表示不会取缔余额宝,给互联网金融吃了一颗定心丸,并将其定位在金融创新,提出鼓励、支持、包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理念。
互联网金融必须纳入监管范畴
2011年之后,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与创新步伐的加快,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于2013年发酵成为一场由投资者、类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媒体以及公众共同营造而成的互联网金融“狂欢”。 目前,互联网金融尚无明确的法律监管依据和技术性监管细则,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业对外开放等诸多深化改革的政策因素与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相互叠加,有可能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下一个潜在风险爆发点。
互联网金融在业务模式标准和进入门槛方面尚没有明确的规定,行业发展整体上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由于进入门槛低,导致互联网金融领域从业者心态浮躁,市场主体鱼龙混杂。一批互联网企业成为事实上的金融机构,而这些“披着互联网外衣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对金融风险和管控认识不足及能力不够的问题。另外,互联网金融普遍存在跨业经营问题,一旦出现系统性信用风险,将会导致大规模的雪崩效应,对整个行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市场准入,尽快制订行业自律标准, 一是要进一步严格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建立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二是要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行业失范企业的惩罚机制,用市场的手段让那些损害投资者权益、导致行业恶性竞争的市场主体受到应有的行业惩罚,进而净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行业环境;三是要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协会、互联网行业协会的作用,倡议互联网金融行业维护行业竞争秩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自觉防范管控风险和维护公共利益,共同维护行业利益。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种类繁多,不同业务类型企业的风险重点各不相同。另外,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着银行主导、通信运营商主导、通信运营商与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联合主导等不同的行业发展模式,致使互联网金融行业事实上存在监管主体不明、监管措施不清的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灵活的、富有针对性与弹性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法律及制度对于互联网金融还有空白地带。互联网金融由最初单一的支付平台,到投融资业务的出现,再到多元化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形成,其发展之迅猛让各界始料不及,其蕴含的风险也未得到有效缓释,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复杂性、隐蔽性正给消费者权益带来更多的隐患。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农商行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建忠指出,一方面,要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其对金融创新、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有效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如果任由其无序发展,一旦某个点出现问题,将很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造成较大冲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互联网金融时代更加有必要关注和重视消费者金融权益的保护。
王战表示,构建分类宏观监管体系可以分三步走:一是要尽快明确现有金融监管机构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中的监管职责,做到既要包容创新,又要确保监管到位;二是互联网金融监管要与时俱进,实现从传统金融业务的机构监管转向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功能监管;三是为避免大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亏损或倒闭带来的市场信心损害,监管机构要为重要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重组或破产处置程序,明确该企业机构一旦出现破产倒闭,应如何合法处理企业债权债务关系和企业解体后的资产处置程序。
目前,我国金融法律体系对互联网金融这种新的金融业态普遍关注不够,尚不存在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法律。但是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已远超预期,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滋生了不少风险隐患,如果不加快对其进行立法规范,就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风险。
刘建忠的建议一是加强立法,健全消费者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缺少上位法,更没有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相关法律内容。因此,应适时出台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界定互联网金融的相关问题,规范市场主体的各项行为。同时,应明确相应的互联网金融管理部门,细化管理职责,出台行业规范,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强化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互联网金融行业由于缺乏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和硬性要求,经营者对信息的披露缺乏积极性,特别是对销售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收益率、期限、风险等,缺乏信息披露的动力,因此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参照目前《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以及实际要求,规定互联网金融经营者应对产品、服务及运营等情况进行详尽的信息披露,确保信息对称,帮助消费者作出理性选择,降低消费者的风险,取得合理预期的利益。endprint
三是畅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渠道。针对互联网金融应设立专门的维权机构,健全投诉处理工作机制,使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能够投诉有门,主管部门也要结合投诉开展相应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做好争议处理,具体可借鉴英国、澳大利亚金融申诉专员服务公司的做法,建立独立于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第三方机构,作为替代性的争议解决方式。
大数据业务应上升到国家战略
数据这个词在拉丁文里是“已知”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事实”。2012年《纽约时报》专栏中就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大数据代表着对某件事物的描述,对这些数据可以记录、分析重组,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如今,庞大的数据资源开启了各个领域的量化进程,无论学界、商界还是政界,今年的大数据进程驶入了“两会”。从“两会”的提案、议案看,大数据业务应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两会”报道看,大数据刷新着媒体的报道格局。大数据与“两会”联姻,无论是对“两会”还是对大数据,都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之,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今年的“两会”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首次“两会”,新一届中央政府交出的首份“答卷”牵动着百姓的目光,大数据在今年“两会”中的新应用也注定了今年“两会”的与众不同。
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在议案或者提案中提到大数据业务。李彦宏在政协记者会上表示,政府应该把更多和人民生活有关的数据资料,公开地放到网络上;雷军则直接建议将大数据纳入国家战略,推动大数据切实地被用起来;科大讯飞刘庆峰建议国家建设声纹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反恐。张近东、马化腾、杨元庆的提案也与数据应用有着紧密联系。更为可贵的是: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论述中,大数据首次出现,与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一起,成为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而随着各种基于数据的软件开发和应用,大数据还将更多地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在大数据之前,对数据的利用都是抽样调查,而大数据则采用全样本进行调查。在大数据中,人们可以非常精确地看出哪一种事实最有代表性,从而使新闻报道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从“两会”对大数据的重视可以看出,当前大数据的重要性正在从科研理论群体转向政府决策部门,政府应该成为大数据产业的规划指导者以及实践者。大数据对于公共部门的适用性同对商业实体是一样的:大部分的数据价值都是潜在的,需要通过创新性的分析来释放,必须从数据本身挖掘其价值所在。为此,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做更多的事:一方面,政府管理国家的过程中不断收集到海量数据并存档在案;而另一方面,政府又需要不断去统计、分析、预测这个国家的一些宏观情况,辅助决策。公安、媒体、金融、卫生、教育、贸易等行业都在不断积累数据,政府因为监管的需要又会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局、测绘局、气象局等部门则是直接在做数据的收集、分析或者利用。政府掌握的海量数据如果能进行适度的开放,加上互联网便捷的查询能力和挖掘能力,将会释放出巨大的价值。一些原本未曾主动收集的数据,政府如果推动其收集,也将爆发巨大能量。总之,政府拥有的大数据规模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要掌握大量的数据而且要有能力轻松地获得更多的数据。所以,随着拥有数据越来越多,大数据对政府的决策将非常有利:第一是通过对数据管理,提高决策能力;第二是基于大数据应用,逐步开放公共数据,打造透明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三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监控重大社会事件,构建科学预警监控体系,更好地服务民生。
大数据为代表履职提供新方法和新思维
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调研方法也正在发生变化。全国人大代表耿福能认为“采集什么数据,如何采集,采集的频度、精度、标准是什么,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都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凭个人的喜好主观地选择数据”。可以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代表履职提供了新的机遇。汇集社情民意是“两会”代表、委员们履职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深入群众式的调研正是为了了解最真实的情况,获取海量的信息。如今有了大数据的支持,调研将更加精准、便捷,大数据是一种非常好的调查手段。大数据这种思维方式的优势还在于它分析的是全面的数据而非随机抽样性的。在大数据之前,对数据的利用都是抽样调查,而大数据则采用全样本进行调查。
面对复杂的数据,大数据思维还要更多地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深入挖掘其潜在的价值,通过分析挖掘其潜在的价值,然后变现为用户价值、社会价值,为我所用。苹果公司进军移动手机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iPhone推出之前,移动运营商从用户手中收集了大量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数据,但是没能深入挖掘其价值。相反,苹果公司在与运营商签订的合约中规定运营商要提供大部分有用的数据。通过来自多个运营商提供的大量数据,苹果公司所得到的关于用户体验的数据比任何一个运营商都要多。大数据分析的核心目的就是预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依靠相关技术和数学建模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现代的信息系统让大数据成为了可能,但是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人类的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大数据在实用层面的影响很广泛,解决了大量的日常问题。大数据更是利害攸关的,它将重塑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大数据需要人们重新讨论决策、命运和正义的性质,我们的世界观正受到相关性优势的挑战,拥有知识曾意味着掌握过去,现在则更意味着能够预测未来。
大数据新闻成为“两会”媒体报道的新方式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数据本身是可以理解为事实的,是世界的真实映射。基于大数据,即多个事实基础的新闻会更加全面、客观和直观,其真正的优势是:它的数据收集、统计是自动化的,分析是智能化的挖掘。大数据的分析报告新闻具有实时性、海量事实样本、数据挖掘、真实表达等优势。因此大数据成为媒体报道热衷的新手段,因为它具备了快、准、新、真。有“互联网之父”之称的蒂姆·伯纳斯·李干脆宣称:数据新闻就是未来。数据即讯息成为时代共识。数据新闻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还有思维方式的颠覆,这种整合的思维方式是对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碎片化、极端化的一种修正。早在今年年初,央视新闻与百度大数据的合作,使国内观众第一次从电视上接触可视化大数据,而且结合了春运这一社会现象,为大数据的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央视《晚间新闻》“据说春运”特别节目首次播出后,观众们对这种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来播新闻的新颖方式非常感兴趣。互联网行业更是一片叫好之声,认为“据说春运”既体现了央视的“转作风、接地气”,同时也是向公众普及大数据概念的有益尝试。endprint
今年的“两会”,央视的多档新闻栏目跟百度、亿赞普等公司一起解读“两会”热点,再次展示大数据的魅力。央视通过分析百度用户的搜索行为数据,来洞察用户对“两会”相关热点的关注度以及人群属性等特征。央视分析称,从百度指数可以看出,网民对“两会”的关注度逐年升高,今年百姓对雾霾、二胎、互联网金融等民生话题关注最多。在3月3日开播的央视国际频道《“两会”直播报道》和新闻频道《“两会”解码》两档栏目中,百度指数数据被频频引用。“两会”前手机百度用户关注度集中在民生相关话题,涉及环保、二胎政策、反腐等多个方面。
“两会”期间,央视还加大了大数据分析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力度,在每天最重要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中专门安排四分钟的专题栏目《“两会”解码——“两会”大数据》,由主持人欧阳夏丹向观众详细解读当天大数据分析的最热话题。亿赞普公司作为央视此次“两会”报道中最大的大数据提供商,利用其拥有的国内唯一在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大数据平台网络,每天为《新闻联播》的《“两会”解码——“两会”大数据》栏目,提供全球范围的实时数据挖掘、多维度的数据对比、深度的大众思想分析以及极富创新性、直观易懂的可视化呈现服务。在11天的《“两会”解码——“两会”大数据》播报中,主持人欧阳夏丹在演播室中使用全新的立体成像技术和人机互动技术,生动、直观、易懂地向观众播报大数据对“两会”热点的分析,内容涉及收入分配、医患关系、交通拥堵、百姓心愿、单独两孩、大学生就业、中国“两会”全球热搜、政府新政等方面。央视是国内最早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新闻报道的媒体,深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分析所具有的实时、全面、真实的特点与新闻报道的高度契合性。今年再次在“两会”报道中利用大数据分析,除了在以上方面加大了力度,更加注意到数据采集范围对分析结果的重要影响。此外,很多网络媒体也通过数据方式来报道新闻,如《数读时代·据说两会》 就是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联合百度知道共同推出的系列大数据解析性新闻报道,把网友们最想知道的,最受网友关注的“两会”话题提取出来,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读出中国民众对改革的期待。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内涵已不仅仅是消息等新闻,而是各种各样的数据。这就要求媒体必须适应新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以多元化媒介来承担信息传播的职能。生产、分析、解读数据,探索一条为受众和用户提供分众化服务和体验的新途径。大数据时代大部分数据都是在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比如网络言论、图片和视频等网民自发上传的内容,以及来自于传感器的数据等,新闻报道是这些数据的重要应用者。与原有的新闻报道相比,数据新闻反映现实更为全面,更易被理解。更为可贵的是,由于大数据是“实时的”、“鲜活的”,其与新闻报道相结合,使媒体不仅能实时掌握数据,还能实时感知新闻传播效果,判定受众预期心理。大数据时代,媒体的转型发展,既是技术问题,也是战略问题,将对未来的媒体形态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有人将2013年称为“大数据元年”。目前,几乎所有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都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大数据产业;无论社交平台逐鹿、电商价格大战还是门户网站竞争,都有它的影子;去年美国政府投资两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更将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无论是企业、媒体还是政府,大数据正由技术热词变成一股社会浪潮,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两会”,从议案提案、调研方式到新闻报道,大数据只是开启了冰山的一角,注定今后大数据还将在政府决策领域、新闻报道领域发挥其重要作用。
链接
进入2012年,大数据(big data)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
大数据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其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乃至可视化地呈现,都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却因为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关注。大数据作为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