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上,有一个叫做永胜村的美丽村庄,直到2004年,这里还是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重点贫困村。但现在,该村村民户均收入已达3万元,村庄环境优美,社会福利齐全。村庄巨变,与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的道路密不可分。
永胜村位于赤峰市,原本有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天然景致。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牧民们追求经济效益的过度放牧让这里不堪重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001年,为恢复植被,克旗政府下令“封育禁牧”,砍掉绒山羊。此时,伴着城镇化的浪潮,一时找不到致富门路的年轻人便离乡打工,永胜村陷入发展困境。
打破这一困境的,是合作社的成立。在封育禁牧之后,永胜村村民曹国利改良品种,采用圈养方式,办起了肉羊繁育协会。2011年5月,由他任理事长的赤峰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永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实行“六统一”,为入社养殖户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进行品种改良、统一免疫程序、统一供应羔羊饲料、统一协调资金贷款、统一肉羊回收销售,解决了养殖户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
尝到集体化甜头的永胜村民,2012年再度携手。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在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下,合作社将3个村民组113户的耕地、牲畜和草牧场(荒山)流转过来统一使用,实行集约化经营,合同期限为14年(到二轮土地承包期末)。当时,3个村民组常住人口只有93人,不足户籍人口的1/3,在家务农的村民平均年龄为53.4岁,无力耕作,土地摞荒。
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改变了传统种养结构,永胜村走上了高效发展之路。生态是发展之本,这里位于海拔1100米的内蒙古高原的旱沙地,年降水量只有300-400㎜,没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农牧业生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着这样的理念,合作社把原来耕地中的95%用作种植紫花苜蓿(牧草)、中草药材,面积达到12000亩,长势良好。在种植业中,只在360亩水浇地上作文章,粮食作物只占整个耕地面积的0.5%。同时利用国家各项政策性补贴,投资30多万元对20000万亩荒山、荒坡进行生态综合治理,挖渠筑坝,涵养水源,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种草养畜,增加收入,使传统产业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同时,合作社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改良,建设育肥场2个,建设标准化改良站4个。牛羊全部下山,实现牛羊从出生到出栏的全过程舍饲圈养,通过短期育肥的方式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牲畜头数压缩50%,经济效益提高100%。此外,还施用牛羊粪肥代替化肥,改善土壤地力,生产有机蔬菜和其它有机农作物,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环境与牧业发展的矛盾。
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农民收入倍增。合作社通过订单、反季节销售,破解了一家一户小生产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难题。2012年户均现金收入达到3万元,比集约前增加2倍,比非流转户增加1倍。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综合算账,户均收入达到6万元,是非流转户的4倍。社员的收入来源主要有:
地租收入。当地气候干旱,农户自己经营时“十年九不收”,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经营后就有了保底收入,合作社为流转户采取上交租(2011—2025年)方式,每年年初,便将当年的租金按合同约定数额一次性足额支付给流转户。这样,就把无收或减收的风险留给了合作社,所有的流转户都成了旱涝保收的“地主”。2012年,户均“地租”纯收入达到6000元。
二次分红。合作社把盈利纯收入的60%用于分红,2012年在基础建设投入较大、牧草地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户均分红仍达到3000元。
合作社内打工收入。50岁以上的老龄农民基本上属于农村的留守人员,而合作社采用机械化作业后,让这些老龄农民也力所能及地有了工作。每户两个人在合作社内的打工收入可达24000元左右,打工时间仅7个月左右,每天可挣到80元,超过了外出打工壮劳力的收入。
社员不仅有了钱,还即将搬进楼房,实现就地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化。牛羊下山、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经营后,农民没有了营生,迫切希望离开山沟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过上一种高质量的全新生活。也只有把农民迁出原住地,才能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现代农牧业,进行封育禁牧、种树种草、恢复生态。顺应这种形势和需求,合作社积极开展新村建设工程。目前在建的Ⅰ期大产权楼房面积为10000㎡,可为125户社员提供户均80㎡的住房,今年即可入住。由于争取到政府投资750万元,农民只需花1500元/㎡便可购置新居 ,比距离15公里的旗政府所在地的商品楼少投入2500—2800元/㎡ ,也就是说,合作社农民只需投入当地商品楼1/3的价格,就能住上同样宽敞舒适的楼房。
就地实现城镇化,不仅避免了农民搬迁到城镇“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且当地气候、水质、噪音等环境综合条件远远优于县城,相当于实现了高水平的城镇化。由旗政府开往永胜新村的公交车,路程只有15分钟,永胜村,正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社员富了,合作社这个大集体也更加强壮了。目前合作社拥有净资产300万元(498万元资产中含有178万元尾欠工程款),户均资产3万元,其中包括:分别投资80万、110万元的肉牛、肉羊养殖场各一处,投资165万元的标准化蔬菜冷棚100处,投资123万元的大小农机具11台套。为附近村庄开展农机具的有偿服务,也给合作社增添了不少收入。为了提高对社员的保障,合作社还开展了内部资金互助,并为全体社员购买了农业保险。
2013年秋,当曹国利站在北京农合之家举办的论坛上,介绍这一发生在草原深处的喜人变化时,与会的三农专家纷纷报以热烈掌声。永胜村的“集约经”,昭示了土地流转的一种方向:流转到合作社,要比流转给逐利的企业资本更能为社员谋福利。
见到集约经营的丰硕成果,永胜村全体村民都迫切要求把耕地、牲畜和草牧场(荒山)流转给合作社统一经营。好事要慢慢来,考虑到合作社的稳步发展,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不急着把规模铺大,做扎实更重要。他们要根据政府财力支持和项目建设情况,本着顺应民愿、积极稳妥、诚信负责的原则,逐步将全村19个村民组统一纳入集约化经营,从而让全体村民共同富裕。今年首先要对沿国道303线的7个村民组的1万亩耕地(水浇地3000亩、旱地7000亩)、7万亩荒山、荒坡实行集约经营,开展山水林田路的整体建设和有机蔬菜、肉牛羊、人工牧草、中草药产业的集群开发。
“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管理科学的现代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区,返朴归真的近郊休闲餐饮观光区”——这,就是永胜村的愿景。土地合,成规模;人心齐,泰山移。永胜村的牧民,发挥集体的力量创造着幸福的生活,他们相信,沿着集约经营这条路走下去,美好的愿景必能实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