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周宇燕
IPv6(因特网协议版本6)地址可以提供足够的地址空间,其所拥有的地址容量是IPv4的约8×1028倍[1],并能提供更多的地址层次,还将层次化要求设计到了全局可路由地址的格式中。在目前IPv4网络技术如此成熟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分步实施的方法来逐步过渡到IPV6网络。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IPv6网络将和IPv4网络共存。如何以合理的代价逐步过渡到IPv6,解决好IPv4与IPv6共存,将是我们需要迫切考虑的。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IPv6主流过渡技术的探讨,并以南京某大学校园网为例,综合各种技术,讨论增加IPV6网络的可能性,并设计IPv6网络的架构方案。
目前的IPv6与IPv4共存与整合策略主要依靠过渡技术实现,过渡技术重点解决如何在IPv4网络环境里实现与IPv6网络的互操作及平滑过渡问题。
双协议栈(dualstack)是指在单个节点同时支持IPv4和IPv6两种协议栈。由于IPv6和IPv4是功能相近的网络层协议,两者都基于相同的物理平台,而且加载于其上的传输层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也没有区别,所以可以在一台主机上同时支持IPv4和IPv6。双协议栈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一台主机同时支持IPv6和IPv4两种协议,该主机既能与支持IPv4协议的主机通信,又能与支持IPv6的主机通信。双协议栈是其他IPv4/IPv6互通技术的基础,它有3种工作模式[2]:只运行IPv6,此时表现为IPv6节点;只运行IPv4,此时表现为IPv4节点;同时打开IPv6和IPv4。
图1为双栈协议结构。
隧道机制就是用IPv4封装IPv6数据包并且把这些封装了的数据包通过IPv4网络送往一个IPv4目的节点,目的节点拆封数据包并剥离出IPv6数据包。
1.2.1 ISATAP隧道
ISATAP(站点间自动隧道寻址协议)由RFC 4212定义[3],它是一种地址分配技术,是一种主机到主机、主机到路由器以及路由器到路由器的自动隧道技术,它可以在IPv4网络上创建一个虚拟IPv6网络。IPv6数据包在IPv4中的隧道封装在ISATAP主机之间或者ISATAP主机和ISATAP路由器之间执行。隧道封装是自动的,意味着当启用了ISATAP时没必要在主机上应用手动配置。对于ISATAP主机到ISATAP路由器的隧道,ISATAP主机必须首先从可用的路由器列表中找出一个ISATAP路由器的IPv4地址。分配给ISATAP主机和路由器的地址由专用的可聚合全球单播IPv6地址和特殊格式的接口标识组合而成。一个ISATAP主机上启用的ISATAP地址使用本地链路前缀(FE80::/10)。必须给站点内的ISATAP操作分配一个可聚合或者本地站点的/64前缀。ISATAP主机通过在IPv4上建立起来的ISATA隧道从ISATAP路由器发送的广播消息中接收/64前缀。ISATAP在ISATAP?IPv6地址中嵌入IPv4地址[2]。接口标识在IANA(因特网号码分配部门)保留给ISATAP的高阶32位0000:5EFE后追加32位IPv4地址IPv4兼容隧道。
1.2.2 6to4(IPv6 to IPv4)隧道
在两个IPv6域间建立、操作、管理和支持配置隧道至少需要两个实体的同步,对于某些组织来说有些麻烦。IETF(因特网工程任务组)定义了另一种称为6to4的机制来简化通过隧道在IPv4网络上配置IPv6。这种机制在由IPv6节点组成的站点之间采用动态隧道方法,不需要手动地事先调整隧道的源和目的IPv4地址。IP数据包的隧道封装是根据6to4站点上产生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自动完成的。这种机制在站点边缘的边界路由器上启用,6to4路由器必须通过IPv4路由器基础设施到达其他的6to4站点和6to4路由器。6to4前缀都基于IANA分配的2002::/16地址空间[4]。每个6to4站点至少使用一个分配给6to4路由器的全球单播IPv4地址,IPv4的32位地址被转换为16进制格式后附加在2002::/16前缀后面。最终表现形式是2002:IPv4-address::/48。6to4前缀基于全球唯一的IPv4地址,所以没必要在6to4站点之间传播/48前缀的IPv6路由。
校园园区的网络结构可以分成三层: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
1)接入层:提供网络的第一级接入功能,完成简单的二、三层交换。安全、QoS(服务质量)和POE(以太网供电)功能都位于这一层。
2)汇聚层:汇聚来自配线间的流量和执行策略,当路由协议应用于这一层时,具有负载均衡、快速收敛和易于扩展等特点,这一层还可作为接入设备的第一跳网关。
3)核心层:网络的骨干,必须能够提供高速数据交换和路由快速收敛,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易扩展性等。
组建IPv4/IPv6校园网其实是在学校已经比较成熟的IPv4网络基础之上组建新的IPv6网络,根据不同时期的应用需求逐步对IPv6网络进行针对性改造,让其适应日益增长的IPv6应用要求。目前,从IPv6在校园网内的发展规律来看,IPv6数据量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现在的网络设备大部分都是基于IPv4的,不可能将它在短时间内都过渡到基于IPv6的设备。因此校园网中应用IPv6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IPv4/IPv6将长期共存[5]。
2006年CERNET 2(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开通,CERNET2是中国教育科研网专门针对IPv6技术的发展建设的实验型网络,现在已经在全国许多高校开通。南京林业大学如要进行IPv6的过渡,则也应该连接到CERNET 2[6]。
部署IPv6之前要考虑的方针策略:
1)网络中部署IPv6业务的模式。
在校园网中部署IPv6可以有全双栈模式和隧道模式。全双栈模式组网是最理想的方案,不必为不同类型的用户单独部署网络配置,开销小,管理简单,IPv4和IPv6的逻辑界面清晰。隧道模式属于过渡技术,不是最终的理想方案;隧道两端点设备需要花费额外的系统开销。
2)针对不同的网络环境进行建设[7]。
可以考虑直接扩容为全双栈模式,适当兼顾只支持IPv4栈的终端;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先建设部分双栈网络,其他部分采用隧道模式允许用户访问CERNET 2,逐步将不支持IPv6的设备进行换代升级。
综上所述,本次部署IPv6网络的时候,建议有条件的网络中采用全双栈部署,完成本次驻地网的大部分建设;其次根据现有校园网内的实际情况,采用部分过渡技术,在不影响现有IPv4校园网主体拓扑结构的条件下,使得校园网中需要部署IPv6网络的地方能够通过隧道技术,接入CERNET 2。从技术角度,这是最理想的方案,不必为不同类型的用户单独部署网络配置,开销小,管理简单,IPv4和IPv6的逻辑界面清晰。
在校园网内部架设IPv6网络,既能从实际上解决学校IP地址短缺的问题,又能为使用IPv6技术积累经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南京某大学校园网设备对IPv6支持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除接入层交换机外,其他都可以直接支持IPv6。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校园网网络拓扑,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实现IPv4和IPv6的共存,并实现层次化的IPv6网络。
?
经研究,对校园网改造可采取如下方案:
1)将试验楼改造为IPv6网络;
2)为连接实验楼的核心交换机增加一个NP模块,设置为双栈交换机;
3)将实验楼的汇聚交换机设置位双栈交换机;
4)将路由器设备为双栈路由器,并连接到CERNET 2。
校园网其他设备不做改动。
改造后的校园网拓扑见图2。
改造后的校园网通信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校园网内部IPv4主机之间通信。
对于校园网内部IPv4主机之间通信,通过IPv4协议栈,与改造前无任何区别。
2)校园网内部IPv6主机之间通信。
对于校园网内部IPv6主机之间通信,通过IPv6协议栈,只需要在汇聚层和核心层交换机上开启双栈。
3)校园网内部IPv4与IPv6主机之间通信。
对于校园网内部IPv4与IPv6主机之间通信,可在汇聚层交换机上运用NAT-PT(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技术实现双向转化。
4)校园网内部IPv6主机与外部IPv6之间通信。
对于直接相连的IPv6网络直接通过IPv6协议栈通信,非直接相连的IPv6孤岛,可在边界路由器上开启隧道,通过隧道进行通信。
5)校园网内部IPv6主机与外部IPv4之间通信。
对于校园网内部IPv6主机与外部IPv4之间通信,可在边界路由器上运行NAT-PT进行转换,实现与外界IPv4网络通信。
通过以上一系列工作,可基本实现将新增IPv6网络平滑地融入到IPv4网络中。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IPv6技术的成熟,IPv6应用增多,可逐步将IPv4节点升级到IPv6节点,加大IPv6节点的覆盖面。最后,将校园网全面过渡到纯IPv6网络。
本文基于IPv6技术组网设计,在网络地址的短缺条件下,对IPv6技术进行理论探讨,并根据在校园网内增加IPv6网络的具体情况,得出结论:利用现有的设备,采用合适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是可以实现在一个普通的校园网内增设IPv6网络的。通过双协议栈、隧道技术,可以在校园网内实现IPv4和IPv6网络的互联互通,从而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现从IPv4向IPv6的平滑过渡。
因为IPv6是新的协议,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新的安全问题。与IPv4相比,IPv6在网络保密性、完整性方面有了更好的改进,在可控性和抗否认性方面有了新的保证,但IPv6不仅不可能彻底解决所有安全问题,同时还会伴随其产生新的安全问题。目前多数网络攻击和威胁来自应用层而非IP层,因此,保护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只靠一两项技术并不能实现,还需配合多种手段,构建一个整体的防御体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网络应用更加安全。
[1]GONCALRVESMarcrus.IPv6网络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48-54.
[2]波波维亚.部署IPv6网络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18-225.
[3]姚羽.IPv6技术项目实验指导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11-156.
[4]VOLZB.Dynamic host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DHCPv6)relay agent subscriber–ID option[BE/OL].[2014-03-05].http://datatracker.ietf.org/doc/rfc4580/.
[5]POPOVICIUCprian.部署IPv6网络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6]李云琪,杨家海.一个面向IPv6的网络拓扑管理系统的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29):73-75.
[7]张金祥,杨家海.3TNet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J].中国教育网络,2007(2):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