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向贫困宣战

2014-05-15 03:38刘永富
中国扶贫 2014年6期
关键词:热点话题高频词扶贫

刘永富

消除贫困,共同富裕,是人类共同的追求。阳春三月的全国“两会”上,“贫困”是关键词、高频词,“扶贫”是重点、热点话题。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说:“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国家加大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作的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继续向贫困宣战”,短短一句话,三个关键词,体现了政治责任、历史担当、为民情怀,是一份厚重的宣言!

(一)贫困,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消除贫困而孜孜以求。

近代中华民族究竟经历过怎样一种耻辱、贫困的历史?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曾就旧中国的社会状况进行过一段令人痛心的描述:“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以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多年前旅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穷国家的贫困程度。”

据1918年国际救灾委员会估计,在我国东部大约有50%、西部大约有80%的人生活在远低于最低生存水平的贫困之中。由于旧中国土地私有制造成土地兼并和两极分化,加上战乱频繁发生,使得农村的亿万农民饱尝贫困之苦。

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代中国人力图探究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被公认的勤劳民族却长时间处于同样被公认的无尊严的困苦状态?中华民族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将消除贫困的理念与举措融入当时的社会语境,体现出反贫困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色。

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新中国,力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解决贫困问题,进行了划时代的伟大探索。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我国启动了向贫困的全面宣战,从1978年到1985年,按照当时的标准,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1987年和1992年,小平同志又先后提出“三步走”战略和“两个大局”思想。

从20世纪到21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措施。199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有明确时间、目标、方针、途径、政策的国家减贫战略。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从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写入党章。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宣布,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二)“继续”,既是一种成果的积累,也是一次攻坚的号令,核心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战略和全局出发,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

2012年11月29日,正是在国家博物馆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文庙宗祠”,习近平同志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3月17日,国家领导人换届完成,习近平同志再次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继续向贫困宣战”,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表明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彻底改变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大幅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在十八大召开后的一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11次离京调研考察,足迹遍布广东、河北(2次)、甘肃、海南、天津、四川、湖北、辽宁、湖南、山东10省市。

考察的第一站是广东,时间是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同时,提出了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思想,即“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改革思想——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考察的第二站是河北。深冬时节,总书记踏雪走进贫困村,走访贫困户,引导全国人民对扶贫开发进行一次重新审视和深度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些重要讲话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主要有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思想,两个“重中之重”思想,扶贫改革创新思想,科学扶贫思想,精准扶贫思想,内源扶贫思想等。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我们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为扶贫开发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总体要求。

李克强总理一年时间足迹留在江西、湖北、四川、内蒙古、江苏、上海、河北、广西、甘肃、辽宁、黑龙江11省市,深入了其中许多贫困地区。

张德江委员长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情况的报告。

俞正声主席多次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民族地区调研。

党和国家其他领导同志都很关心扶贫开发工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位中央领导对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中央领导同志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考察、研究、指导扶贫开发工作,是非同寻常的,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责任、历史担当和坚强决心。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立足创新机制,解决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三)“宣战”,为何战?改革“深水区”、贫困“硬骨头”、扶贫攻坚期。

改革进入深水区,30多年的扶贫开发,剩下的多半是“硬骨头”。

我们知道这样一些事实——

到2013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仍有8249万,其中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有西藏、甘肃、贵州、新疆、云南和青海6个少数民族比例较高的省(区)。重点县4602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重点县农民医疗支出仅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六成,不少农民有病不能及时就医。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仍有8.3%的农户居住在竹草土坯房。全国还有3917个村不通电,影响近380万人。连片特困地区还有3862万农村居民和601万学校师生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全国仍有近10万个行政村不通水泥沥青路。在有的边远山区,孩子每天上学要走2-3个小时,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我们看到这样一种趋势——

现存贫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艰苦、脱贫难度很大。而且,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状,挑战着贫困识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传统扶贫开发方式,发展中的新贫困问题凸显。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确实发自内心地牵挂他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是的,我们党当年率领农民闹革命,承诺要为穷人打天下,也依靠穷人坐了天下,如果坐了天下忘记了穷人,这不只是一个信用问题,而是关系着我们党和社会制度的性质问题。

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从几次实际行动上的向贫困宣战到今年“两会”发出“继续向贫困宣战”的强音——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预示着向贫困宣战正走向“决战”态势。

(四)“宣战”,如何战?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创新扶贫。

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7年。

“七年之战”怎么打?

总的来讲,就是坚定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培育三个品牌、把握四个关系、做好五项工作。

一个目标是我国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其中,“两不愁、三保障”主要是针对贫困群众,“高于、接近、扭转”主要是针对贫困地区。

两个重点是扶贫到村到户和促进区域发展。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方略,既要突出重点,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做到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又要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区域上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战术上坚持扶贫到户到村,做到“两个轮子”一起转。

三个品牌是“雨露计划”、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种,实施“雨露计划”,拔穷根。对贫困地区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发放贴息贷款或生活补助,通过2—3年职业教育使他们掌握一门技能,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既帮助其脱贫致富,又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一举多得,两全其美。第二种,发放小额贴息贷款,换穷业。对没有外出就业的贫困户给予额度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走内源扶贫的路子。第三种,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对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的地方,结合新型城镇化中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结合生态建设,结合避险避灾,实施易地搬迁脱贫致富。

四个关系。一是攻坚战与持久战的关系。2020年以前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攻坚,但这一目标实现后并不意味着没有扶贫开发任务了,要有2020年以后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二是解决突出问题与创新工作机制的关系。既要组织实施村级道路、饮水安全、农村电力、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这些重点工作,又要创新贫困县考核、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帮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社会参与工作机制。三是中央和地方扶贫事权的关系。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国家加大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作的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地方优化整合扶贫资源,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四是“输血”和“造血”的关系。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各项扶贫政策以及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形成有利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加快发展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同时,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也要挖掘内部发展潜力,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在“输血”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造血”能力。

五项工作。一是尽快开展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为精准扶贫摸清底数打好基础。二是健全完善驻村帮扶工作,为精准扶贫提供“滴灌”管道。三是努力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投入,为精准扶贫整合更多资金。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为精准扶贫注入新的力量。五是组织实施片区规划,为精准扶贫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五)“宣战”,立下军令状:今年再减贫1000万人以上,首战必胜!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4年再减贫1000万人,这个目标已得到“两会”代表通过。这就意味着已立下军令状。

今年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第一年,是明确提出年度减贫人数的第一年,是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扶贫开发新政策新部署的第一年

乘势而上,首战必胜!

细心留意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贫困地区考察的讲话,不难发现有两个词频频出现,一个是“改革”,一个就是“创新”。 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中,我们要致力于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格局、工作机制和扶贫产品,这既是实现扶贫开发总目标的根本方略,也是完成今年减贫目标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改革创新,引领着中国的未来。离目标越近,阻力就越大。“继续向贫困宣战”的号令已经发出,在通往2020年的征程中,要让梦想成真,更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攻坚克难。

猜你喜欢
热点话题高频词扶贫
30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28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2017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预测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
基于SVM的热点话题跟踪实现过程研究
热点话题排行榜
基于熵值的网络论坛热点话题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