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肖斌
知识的冷和热本来就是相对的。雾霾现在人人关注,连其颗粒形状都有了放大1000倍的图片,但几年前谁知道呢?其实《十万个为什么》里的“气象”分册,就讲到过雾霾。还有,马航事件后,大家开始关心海洋学中的洋流,因为从洋流流向可以回推坠机地点。
有些事司空见惯,但很少有人探究原因。比如,A4纸为什么是最广泛使用的打印纸?为什么主流屏幕的尺寸从“4∶3”慢慢变成了“16∶9”?古代皇帝的诏书真的就像电视剧里演的,开头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有些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结论,却有人认真论证。比如,蔬菜水果便宜的时候,人们买得多;不要和狮子住在一起,否则有很大可能会被吃掉;救护车在路上越久,重症病人越可能死掉。
还有些问题没人注意也没人研究,却突然冒了出来。比如,某位生物学博士在参观日本的水族馆时,生平第一次见到一条活的带鱼,于是对“带鱼在水中为什么要立着”这个问题,作了颇为严谨的分析。
诸如以上知识,并不能解决吃穿用的实际问题,也非一时新闻热点,近来却有一群年轻人坚持提问,不懈求解。他们活跃在“果壳”、“知乎”等科普、问答网站上,发现冷知识、传播冷知识,让生活有了更热闹的过法。
从“菜市场博物学”走来的鱼类学家
李昂是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鱼类系统发育和进化的博士,也正是他,替人类操心起了“带鱼在水中为什么要立着”的问题——“通常观察到带鱼‘立着的状态,是它们静栖的时候。带鱼身体修长,目标相对较大。有猜测认为,它们在水中经常保持竖立的状态是在隐藏自己,不过这个说法并没有太多研究的支持。也许带鱼竖立仅仅是为了节省体能消耗,毕竟始终保持长长的身体处于水平状态,相比竖直状态需要更多的能量。”
对一个并不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来说,“85后”的李昂能对带鱼抱有如此大的兴趣,实属不易,归根结底,源于“爱吃”。“我对海洋生物的认识,是从餐桌上常见的东西入手的,俗称‘菜市场博物学。”
他恨不能在所有吃过的鱼上都贴一张学名标签,比如鲅鱼水饺中的鲅鱼,学名蓝点马鲛;“国民海鱼”中的大黄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北方饭桌上的沙丁鱼,往往不是真正的沙丁鱼,而是科鱼类……李昂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去一个新的地方,总要去逛逛当地的水产市场,就相当于逛海洋馆。发现没见过的鱼类,我就回去翻书查阅对比,时间长了,会积累很多分类学的经验。”
以《十万个为什么》为启蒙读物的李慕乔,从小就知道“人的肠道长度是身高的3倍”之类的冷知识。现在已是外科医生的他,喜欢在与朋友吃饭时解释:“为什么人刚刚开始吃东西就会觉得热呢?这不是消化食物产生的热量,也不是食物的热量传到了人身上,而是吃东西的行为本身会让肝脏产生热量,称为食物的特殊热动力效应。”朋友们听完这番理论,一般会有两种反应,一是“哇,你懂得真多”,二是作木然状。
李慕乔有一个师兄,网名“帕格尼尼的左手”(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左手技法出神入化),从名字就不难看出他是一个艺术爱好者。本职工作也是外科大夫的他,在医学与艺术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看名画猜病症。他在微博上发起讨论:“卡拉瓦乔的《圣安德烈的殉难》,左下人物显然有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为此,他专门做了一份长达184页的英文演示文稿,来分析一系列名画中的人物都有病。
李慕乔说:“每天学一点知识,不管冷的热的,总比听出轨、离婚的明星八卦有营养得多吧!”
《来自星星的你》火了“虫洞”,冷知识也有变热时
前不久热播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让一个科学名词“虫洞”大热。都教授利用虫洞和女友频频相会,观众们再也不用担心他们的“异星恋”,却为一个新问题困扰——什么是虫洞?教科书上说:“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但执着的观众们显然并不满足,打破砂锅问到底,“虫洞里能持续停留吗”、“虫洞有多厚”、“虫洞能制造吗”等问题源源不断出现,虫洞一时间似乎成为显学。
李慕乔说:“知识的冷和热本来就是相对的。雾霾现在人人关注,连其颗粒形状都有了放大1000倍的图片,但几年前谁知道呢?其实《十万个为什么》里的‘气象分册,就讲到过雾霾。还有,马航事件后,大家开始关心海洋学中的洋流,因为从洋流流向可以回推坠机地点。”
有的冷知识因为新闻而一时成为热门,但如此良机并不多,这时候,也可以换一种思路来传播它们。比如在每个人都关心健康的当下,健康知识却仍然处于“科学”与“传说”之间的尴尬境地。于是,在果壳网的“流言百科”频道,一群科学家用最冷门的知识,回答了最热闹的问题。
“冰糖梨水能止咳润肺——错。梨补充水分不假,能缓解因干燥引发的咳嗽,但是梨中并没有特殊的可以止咳的成分。”
“吃黑巧克力能减肥——错。黑巧克力中钠和糖的含量低于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但是脂肪含量(尤其是饱和脂肪的含量)还是很高。”
李昂关于鱼类的知识源于餐桌,最后也回归到了餐桌。和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他经常会突然指着一盘鱼说,这是某某鱼类。“一开始大家觉得好冷,后来我发现换一种方式,别人就会感兴趣。中国人对各类动植物往往会问三个问题: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按这个思路,看到带鱼时,我就跟妈妈说,宽带鱼和窄带鱼品种不同,宽的没窄的好吃,然后再延伸到鱼类学就自然多了。”李昂得意地说。
还有的知识着实冷到极点,却也因为网络的娱乐精神而意外地热了起来。一种热带海洋鱼类“翻车鱼”,没几个中国网民见过它的真身,却因为一条关于“翻车鱼死因”的热门微博而为人所知:“翻车鱼死因一览:阳光太强死亡;水中的气泡进到了眼睛,紧张过度死亡;因为在附近的小伙伴死了,打击过大死亡……”李昂看到这条微博后,特地撰写长文,有理有据地逐一反驳了这些观点,算是为翻车鱼申冤。
李昂在文章最后充满感情地写道:“近年来翻车鱼的数量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各种奇葩的死法,而应该归咎于人类的行为,它们是典型的渔业兼捕受害者。翻车鱼远离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然而这种可爱生物未来的生死存亡,却牢牢地握在我们人类的手中。”
知识有没有用,情趣很重要
李慕乔介绍,日本和德国是两个对冷知识十分钟爱的国家。他说:“德国有个电视节目,现场解剖人体,严肃地讲解人体的各个部分,‘这是脑子,很脆,像果冻一样。这在国内只有专业人士会看,但在德国,观众都是普通人。还有百科知识竞赛的电视节目,最早源于日本,后来传到国内,类似的节目如‘三星智力快车、‘开心辞典等,也都火过一阵。”
在李慕乔看来,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简直就是一本“冷知识大全”。有认真的网友总结过每一集中成为破案关键的知识:“衣服前面淋湿,后面却没有,这是在雨中跑步的证据;长毛种的猫最怕温度过热,要提供一个有空调的环境才行;用石头的回声来判断前方的路,如果回声大的话就表示前面是条死路,变小就表示前面还有路……”谁说冷知识没用!
不过,跳出虚拟的世界,冷知识真的有用吗?
李昂笑言:“我可以在应聘简历里大言不惭地写道:‘热衷参与公众科普事业。”李慕乔秀了秀手机里女朋友的照片,一脸幸福地说:“她最喜欢听我讲冷知识。”
其实,对一些求知欲旺盛的年轻人来说,获取知识本身就让人充满了幸福感。“我觉得学习冷知识是现代人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尤其是年轻人,不仅满足于吃到什么、用到什么,还有兴趣探求其中的故事。”李昂说,“比如喝咖啡时,文艺青年可能会关注咖啡背后的历史文化,而科学青年也许更喜欢细分咖啡的不同品种和成分等。”
李昂说:“其实没有什么知识是没‘用的。‘用的含义是多方面的,用来发表论文是有用的,用来指导生产、创造产品是有用的,用来赚钱是有用的,那用来增加生活的情趣,不也是有用的吗?”
李昂在读博期间主攻“杜父鱼科鱼类”,研究这一类别中的隐存种。他的网名“李昂杜父鱼”,代表了他的一个梦想——发现一个杜父鱼的新品种,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畅想这一天的到来时,李昂说:“这真的是一件很难得、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