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通化师范学院分院 科研处,吉林 通化 134002)
通化市人口发展与生源变化对职业教育规划与布局的影响
王 辉
(通化师范学院分院 科研处,吉林 通化 134002)
通过对通化市职业教育布局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及通化市人口发展、生源变化的数据统计,深入分析研究通化市人口发展变化及生源变化对职业教育规划与布局的影响,为寻找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分析,为进一步调整区域性职业教育规划和布局提供决策的依据和咨询,实现全市职业教育新的跨越。
人口;生源;职业;布局
目前通化市拥有高等师范和成人高校3所、中等各类职业学校3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4所。2003年末实施了通化市财经学校、通化市工业学校、通化市综合高中的整合,组建了新的通化市职业教育中心。以集约化办学为特点,通过实行“合并、共建、联办”等方式,全市建立6所职教中心。完成了通化市电大和通化职工大学的重组,创办了通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几年来,通化市进一步深化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了专业和布局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据统计,五年来职业教育为医药产业就输送各级各类专业人才5000人,服务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虽然我市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经过多次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认为这种修修补补、单位的撤销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市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合理和办学条件差的问题。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认识到通化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必须依靠本市的职业学校来培养,要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对职业教育合理规划与布局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根据《通化统计年鉴2009》显示,2005年全市人口为2263120人,到2009年增长到2268149人,四年期间仅仅增加了5029人,平均每年增加1257.25人。2006年到2009年统计部门出生人口数据分别为1.64万人、1.80万人、1.98万人和1.79万人,年平均1.8万人。据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2009年我市出生率分别为 8.35‰、7.24‰、7.93‰、8.73‰、7.87‰,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3.88‰、2.15‰、3.15‰、2.93‰、1.49‰,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十二五”期间,婴幼儿和中、小学适龄人口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中,0-4岁人口从2011年的13.74万,增加到2015年的14.74万,平均每年增加0.2万人;5-9岁人口从2011年的16.52万,到2015年为15.00万人,平均年减少0.3万人。10-14岁初中适龄人口从2011年的9.44万,增加到2015年的15.5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2万人,增加明显。而15-19岁高中学龄人口将逐年减少,从2011年的11.20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8.66万人,平均每年减少0.5万人,明显减少。届时,托儿所、幼儿园、初中学校的需求量将增加,而有的高中学校可能因生源不足,合班并校。因此,应从适龄人口的变化,考虑职业学校的科学规划与布局问题。
表1 通化市1993年-2012年人口出生情况及出生率统计表
根据表1的数据显示,我们不难看出,通化市从1993年至2012年的人口出生数量呈不断下降态势。1993年的出生数为28570人,到2012年的出生数为15882人,20年期间人口出生数量锐减了12688人,与1993年相比下降了44%。出生率1993年是12.59%,到了2012年是6.92%,降幅将近50%。各县市区人口出生数虽在个别时间段略有回升,但总体发展情况均呈下降趋势。据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2009年我市出生率分别为8.35‰、7.24‰、7.93‰、7.10‰、6.79‰,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3.88‰、2.15‰、3.15‰、2.93‰、1.49‰,虽然 2010年突然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但从总体来看还是呈不断下降趋势。人口出生的骤降,说明中学后教育的可招生人数正处于下降趋势,直接导致职业学校未来生源数量的下降。
表2 通化市2008年-2012年应届初中毕业生分流情况统计表
表2数据显示,08年至12年应届初中毕业生人数虽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下降幅度不是很明显;从分流的数据来看,升入高中阶段就读的毕业生逐年增加,而进入中职就读的学生确是呈逐年减少态势;08、09年分流到高中和中职的人数基本持平,到了2010年分流到高中和中职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中占54%,中职占仅22%,而到了2012年,这种变化就更加明显,高中占72%,中职仅占12%。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初中毕业生总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些学生分流到高中和中职的比例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多的孩子是选择了高中教育,只有小部分学生选择了中职教育。还有每年的流失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甚至2010年、2012年流失生的比例超过了中职生的比例,说明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不选择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的同时,宁可选择其它(外地就读、打工等)也不愿到中职就读。
表3 2008-2012年应届初中毕业生与其当年出生人口数对应统计表
表3数据表明,2008年-2012年应届初中毕业生数与当年该届学生出生时的出生人口数虽数据上略有差异,除去一些人为因素或不确定因素影响外,基本上大致相同,还算吻合。由此我们就可以推算未来5年(2013-2017年)的初中毕业生数也将与他们当年出生的人口出生数大致相同,分别是17290人、18666人、17929人、17943人、15646人。目前通化市高中学校可容纳在校生5万人左右,平均每年可容纳新生1万6千人,中职学校可容纳在校生3万人左右,平均每年可容纳新生1万人。仅高中和中职就可每年接纳新生(初中毕业生)2万6千人,这个数据已经远远超过了未来5年中每一年的初中毕业生人数。如果通化市高中学校不实施合并的话,那么到了2017年,仅高中学校这一块儿就可以接收全部初中毕业生,中职生源将为零。如果按照现在学生分流的规律计算的话,到了2017年将有10952人选择高中,有3129人选择中职,有1565人选择其它,这只是个大概预测,如果按照2012年中职入学人数估算的话,到2017年只能有1800人入学中职,甚至更少。
表4 近5年(2008-2012年)职业学校招生生源结构变化统计表
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2008-2012年间,通化市所属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除2008年与2009年基本持平、有微小上升外,其他年份都是持续下降,下降非常明显。首先是生源数量由2008年的11221人锐减到2012年的2695人,招生数与2008年比下降了8526人,下降率为76%。从生源构成上看,应届初中毕业生一直是主要生源,2008年以来,应届初中毕业生平均占到总招生人数的82%以上;从人数上看,2008年是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人数的最高值,之后逐年下降;与此同时,往届初中毕业生和高中起点学生人数,前四年都保持在最初的20%左右的比例,尤其是在2009年,往届初中毕业生增长甚至达到171%。在这一数据比例下,到12年却骤减到1%。这说明,职业学校的招生,已经回归到绝对依赖初中学校了。
从表5和表6中,不难看出目前通化市各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规模的要求,并呈每年下降趋势,如通化市职教中心学校规模在2000人左右,2012年在校生仅为768人,柳河职教中心规模是2200人,2012年在校生仅为680人。同时各校每年的招生数也呈下降趋势,如梅河口市职教中心2008年招生2555人,而到了12年只有377人,辉南职业中学2008年招收1359人,12年只有161人,可见目前职业学校众生人数下降非常明显,生源数量的急剧下降和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
表5 通化市各市县区(选取1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学校)学校规模及在校生数统计表
表6 通化市各市县区(选取1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学校)2008-2012年招生情况统计表
第一,职业院校的规划与布局要与适龄人口的变动规模相适应。通过调研我们知道通化市 “十二五”期间,婴幼儿和中、小学适龄人口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届时,托儿所、幼儿园、初中学校的需求量将增加,而有的高中学校可能因生源不足,合班并校。因此,随着初中生毕业人数的增加以及未来幼儿园、小学生数的变化,应从适龄人口的变化来考虑职业院校的合理规划与布局问题。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调整职业教育机构的规模和布局,使职业教育机构的建设与适龄人口的发展相适应。
第二,优化、整合现有职业院校的规划与布局要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生源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市高中阶段学生数量的明显减少,初中毕业生将大量涌入到高中就读,在保证高中学校在校生饱和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职业院校未来生源总体数量的下降,必将造成职业院校生源的紧缺,生源总量将提前进人负增长阶段。建议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进行布局结构调整,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的配置,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使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都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第三,科学规划职业学校布局。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特点要求我们对区域性职业学校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分布,以县级单位为行政区域,每个县市保留一个职教中心,根据地方经济特色,产生若干个分校,各校教学方向非常明确、各有特色(有侧重于服务类分校、有侧重于艺术类分校、还有侧重于农业类分校),这样就可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性投资、彼此竞争抢生源等问题的出现,节约社会资源,并使之合理配置。建议可形成“一区三校五中心”的格局,即:一区:一个职业教育园区(将通化市卫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分院合并重组,组建职业教育园区),三校:一所农业类学校(通化市农业学校),一所财经类学校(通化市财经学校),一所服务类学校(将通化市旅游学校、通化市交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通化市朝鲜族职业技术学校、通化市北方职业技术学校、通化市工业学校、通化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通化市体育运动学校合并重组),五中心:两市三县,每一个县市区一所职教中心,形成比较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这一布局可以一次性解决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等问题,对于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水平,做大做强通化市职教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
[1]芦京昌 王飞.分析浙江生源市场变化与高职院校招生前景[J].职业技术教育,2007(01).
[2]冯丽云 康静.人口年龄结构对高校生源的影响分析[J].人民论坛,2011(05).
[3]王斌.整合资源 调整结构布局 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EB/OL].http://www.doc88.com/p-07432106554.html,2010年04月07日.
G641
A
1008—7974(2014)02—0114—04
2013-12-05
王辉(1972-)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分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通化市人口发展与生源变化对职业教育规划与布局的影响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GH1790。
(责任编辑:梁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