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治国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的得名,来自画卷上宋徽宗赵佶用瘦金体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字。作品的主体是自然山水,桃杏盛开,绿草如茵的场景,让观者能直接观察到春天的气息和游者的心境。
青绿山水的开山之作
展子虔,渤海(今山东阳信)人,生卒年不详。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展子虔“历北齐、周、隋,在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一个经历过这么多时代的人,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展子虔善于画山水、台阁、车马、人物、道释等内容。实际上,他对今人影响最大的是山水画。
《游春图》就是这么一件流传有序的稀世山水画。在一幅两尺多长的绢素上,展子虔用妥善的布局、丰富的色调,画出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前往山间水旁踏青赏春的情景。整个画面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只是其中的点缀。
画中,湖心一艘篷船在碧波上游弋,三位女子或站或坐于船头,欣赏湖光山色。一个艄公在慢慢摇着橹。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步行。画中人马虽然细小如豆,但画面到处洋溢着春意。
山间深处,掩映着几处佛寺,更让人感到幽静无比,美不胜收。全图用色浓烈厚重,以青绿为主调,间以红、白、赭等各种颜色,表现不同的景色。远山葱翠,白云缭绕,树发新枝,嫩绿初露,桃花绽开,更好地烘托出春天来临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早期山水画特点。在展子虔之前的中国山水画,尚处于稚拙阶段,画中人物往往比山还大,水面上不能容下一只小船,山水风景只是作为人物的衬托背景。按照古人的说法,叫作“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也就是说,人物永远重于山水,山水仅作为画的背景而已,永远不能成为画作的核心。而《游春图》画幅虽不大,却场面开阔,寸幅江山,咫尺千里。《宣和画谱》对展子虔的评语是,“咫尺有千里趣”。从《游春图》来看,信非虚誉。
《游春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逐渐成熟。它开创了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山水画新格式,其画中的全景构图和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中景物适当的比例关系,山水云雾的勾勒,泥金、石青、石绿的填染,对唐代的著名画家李思训、李绍道父子的青绿、金碧山水画产生了直接影响,也影响到后来。因此,《游春图》也被评论家誉为“开青山绿水之源,可为唐画之祖”。展子虔强调表现春山春树的青绿的画法,也被后人称为“青绿法”。
谁的《游春图》
其实展子虔不止有《游春图》。唐代书画鉴赏家裴孝源在贞观十三年(639年)左右著成的《贞观公私画史》,记述了展子虔在庙宇中的壁画遗迹:“隋灵宝寺:展子虔、郑法士画,在长安。隋光明寺:田僧亮、展子虔、郑法士、杨契丹画,在长安。隋天女寺:展子虔画,在洛阳。隋云华寺:展子虔画,在洛阳。”
裴孝源所记自然未尽展子虔画迹的全部。就部分看全体,可知展子虔在许多名刹大寺中均有遗作。这些画可能有普通人物,但大多必然是与佛教相关的人物画。
在唐代,许多人非常喜爱展子虔的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李德裕任浙西观察使,在今江苏镇江建甘露寺,当时皇帝正大张旗鼓废毁佛寺,唯独给他面子,把佛寺中的“名贤画壁”集中到甘露寺保护了起来,其中就包括顾恺之和展子虔的作品。在成都,一个嗜古好奇的胡姓人在福圣寺得到展子虔画的《天乐部二十身》,藏进屋壁,还取名“宝墨亭”。
到了宋代,展子虔的作品在御府所藏20幅中,还能见到张彦远记载的《法华变》《长安车马人物图》和《朱买臣覆水图》。而当时个人手上还有些收藏,画家李公麟家藏的展子虔的一幅《朔方行》,是南唐遗物,米芾见了赞叹“小人物甚佳”。
而《游春图》流传到今天,也得益于宋徽宗赵佶。他不但将它归于展子虔名下,还用他独具一格的瘦金体在画前隔水上题签“展子虔游春图”。而在宋朝之前,《游春图》却不见著录。
赵佶特别喜欢展子虔,宣和殿御阁有展子虔的《四载图》,“最为高品”,他每每赏玩,爱不释手。他亦对属意的作品摹写,高兴之余,还将摹写的一幅展子虔的《北齐文宣幸晋阳图》赏赐给大臣。
宋之后,展子虔的画成为一般人见不到的稀罕物。元代书画理论家汤厘有幸观赏《北齐后主幸晋阳宫图》等图,他说画的“人物面部,神采如生,意度具足,可为唐画之祖”,他是行家,说话在行入理,“展子虔画山水,大抵唐李将军父子宗之”,他的话亦常为后世引用。
北宋灭亡后,宣和内府珍藏的书画作品几乎散失殆尽。《游春图》辗转南渡,后归南宋内府收藏,之后又归权相贾似道所有。到了明代,《游春图》又被严嵩、严世蕃父子所得。后严世蕃因“交通佞虏,潜谋叛逆”被判了死刑,《游春图》偕同严氏其他重要书画珍品,被全部查抄后重入内府。明代万历年间,《游春图》落入时任翰林学士的韩世能手中。清代时,《游春图》先后辗转于大藏家梁清标、安岐手中,到乾隆皇帝时,归入内府。乾隆曾两次在画中题款。
《游春图》再一次流出宫外,是在宣统帝溥仪逊位之后。溥仪趁政局混乱,于1922年将《游春图》等一批珍贵字画偷运出宫外。《游春图》散出,被几个古玩商合伙买进,后被大收藏家张伯驹重价购入。为了纪念此事,他将新居命名为“展春园”。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将此卷连同陆机的《平复帖》等珍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由故宫博物院珍藏至今。
像《游春图》这样流传有序、著录翔实,历经各朝各代著名藏家之手的古代珍品实不多见,而在传世卷轴中更为罕见。
《游春图》收回后,关于它的研究也随之展开。近年来,关于它的焦点问题是,它是否为展子虔原作。首先对此幅《游春图》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提出疑问的是大文学家沈从文。他半年之内曾8次面对《游春图》,亦为之写下一篇文章。
他认定展子虔作此画缺乏证据。因为前代关于绘画作品的著录,包括《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都没有提到展子虔作此作品的事情。另外,画中男子的衣着、女人的坐式,都与隋代人的习俗不太相符,还有装裱等种种迹象也与当时情形不合。历史资料证实,人们是在元、明朝时才开始认定展子虔作《游春图》的。所以,沈从文认为,此画可能不是展子虔所作,也不是隋代作品。也有人根据画中人物头上戴的幞头、建筑部件形制等,论证它并非隋代原作,而是北宋摹本。
虽然如此,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还是满腹心事地在文章中写道:“这画卷的重要,实在是对于中国山水画史的桥梁意义……没有它,历史即少了一个重要环节。”
由此看来,《游春图》的作者与其真伪的谜团,还有待有心人去慢慢揭开。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洁白的宣纸上,蘸一笔墨色,抹一缕惆怅,一曲笛声过,墨色伴红印,一身染墨香。千百年前的春天,就是这样被定格、被书写、被珍藏。
← 《八达游春图》描绘了宫廷贵族打马球的玩乐场景。画中共有8人,中间1人正高举鞠杖,欲抽打运行于空中的马球;其余7人分为两组,分别围绕在这个举杖骑士的周围。画中人物穿戴整齐,神态端庄,置身于台阁假山、垂柳芭蕉当中,悠然地打球游玩。赵喦选择这一情景进行描绘,显然与唐代盛行打马球的娱乐风俗有关。
《游春图》右上角是大片的山石树林,山头、山脚遍布青松翠柏,山腰有一二十棵初绽的桃树点缀。一条小溪化作飞瀑从山顶曲折而下,山涧深处,藏着几处佛寺。山间四马六人,或停或跑,或俯或仰,让人感到浓郁春意扑面而来。画的正中是一大片波光粼粼的水面,水天弥漫,明媚春光一泻千里。水面上有一艘篷船随波荡漾,船上3位女子神态各异,正向四处张望,仿佛被湖光山色深深地陶醉了。右下角山石树林与左上角遥相呼应,水岸边有两人驻足眺望,闲情逸致自在其中,仿佛和欣赏此画的人互动交流,情趣盎然。
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幅山水画,描绘了达官贵人到郊外踏青的情景。画卷的右上角是宋徽宗赵佶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瘦金字,正上方靠左诗词是乾隆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