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状元”成为流浪汉?

2014-05-13 20:00刘义杰
广西教育·D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刘宁科恩光环

刘义杰

八年前,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四川凉山某县的高考理科“状元”,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四年前,刘宁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有报道称,他从今年大年初四开始,曾连续三天躺在西南交通大学校园镜湖边的露天长椅上睡觉。(2月11日 《成都商报》)

是什么让“状元”成为流浪汉?对此,刘宁认为“主要的责任还是自己”,在于自己“对状元认知的偏颇”。不管怎么说,走到这一步,刘宁自身肯定有责任,包括他个人性格的缺陷和思想认识出现偏颇等原因。但把此事放到社会背景中来看,刘宁其实何尝不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或许正如教育专家熊丙奇指出的那样,害他的就是“状元光环”。

什么是“状元光环”?简而言之,就是“状元”代表着出类拔萃,代表着鹤立鸡群,代表着走向成功。在这种认识的误导下,刘宁觉得自己应该会有着更加顺畅和不平凡的人生。考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时候,他梦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甚至能影响整个世界。但进入大学后,却发现现实与梦想不一样,与别的同学比起来,自己不过只是平凡普通的一员,于是他感到迷茫和失望,最终觉得自己的未来不过就是“像大多数人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他觉得没意思,并逐渐迷失了自己。

“状元光环”之下,迷失的还有刘宁的父亲。从报道得知,当自己的孩子工作不顺利,沦落网吧、成为流浪汉时,刘宁的父亲这样说:“你简直是给家人丢脸,给整个县丢脸。你大学前,在整个县城风风光光的,现在别人问起你,我都不敢说。”是啊,成为“状元”时的刘宁是何等风光,他的父亲是何等荣耀呀!如今却落到这番田地,他的父亲当然感到耻辱。此种“光耀门楣”的传统观念,几乎注定已经种下了悲剧的种子:背负上“状元”的光环,倘若日后不成功,便是丢脸,便是可耻。刘宁显然已经被“套”进了这种畸形的认识怪圈中。

然而什么才算成功?当下社会对成功的功利化定义,无疑让刘宁这位“状元”加重了心理负担,他显然很难背负起来自社会尤其是亲朋好友的指责和嘲笑。其实,按常理他应该不会找不到工作,而只是暂时找不到所谓代表着成功的工作,于是他就索性“破罐子破摔”——细读报道,不难看出刘宁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这样的心理。

有一部美国电影叫《请叫我第一名》,该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主人公布拉德·科恩天生患有妥瑞氏症,无法控制自己发出怪声和脖子抽动。他上小学的时候常因为发出奇怪的声音被老师批评,被同学欺负。直到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校长在众人面前巧妙地让大家知道了他的真实情况,这让布拉德·科恩很感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像校长一样的老师。为此他不懈努力,虽然遭遇了无数失败,但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影片中,主人公眼里的“第一名”就是过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一名普通的老师。这种对“成功”的不同定义,正是我们应该深刻反思的。据一组数据显示,70%的美国人认为只要是能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生活的人就是成功之人。换句话说,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使自己和家人过得快乐,人生就是成功的。

我们如何才能确立这样的成功理念?笔者认为,除了社会观念要转型,根本还是要从教育改革入手,对学生实行多元化的考评,使他们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更加多元,进而追求多元化的人生。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刘宁科恩光环
桂盟科恩斯
黄昏更氤别样韵
光环之下,如何生活?
光环之下,如何生活?
直面镜头:我就是5000万美元艺术骗局的始作俑者
专题III物质的化学变化
木兰花开
刘宁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