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 策划人小语 |
MH-370,成了我们心中难以言喻的痛。原本是载满幸福与甜蜜的飞机,去哪儿了?一天前还笑着离开的亲人,去哪儿了?哀痛、绝望撕裂家人们的心,等待的每一分钟都是折磨。看着哀哭的家人,我们的心生生地被揪痛,该拿什么来安慰他们,让他们能度过这段可怕的日子?让他们能有勇气好好地活下去?
安慰,在这一刻竟成了最大的难题。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很多困境,失恋失婚、职场受挫、身染重病,甚至是失去心中至爱。身边的人无比悲伤,却不知从何说起;万分同情,却难以传递。人生几多风雨,谁不会遇上难处与绝境?而支持我们挺过来的,就是身边人的安慰与爱。
如何真正地安慰到需要的人,而不是雪上加霜、在伤口上撒盐?如何真正地理解和接纳他们的痛,而不是强迫他们假装坚强?本期,我们一起探讨安慰的艺术,补上这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咨询师手记:
在丽都陪伴马航失联家属的那些日子
文 | 张丽(北京闻心斋心理咨询中心) 图 | 张浩
2014年3月8日, 马航MH-370没有按预定时间到达北京,机上载有239位乘客,其中154位是中国同胞。随着飞机失联信息的发布,亲人可能不幸遇难的恐惧和悲痛在家属入住的北京丽都饭店里弥漫着;与此同时,飞机可能被劫持、亲人幸存的希望也在各个角落传播着。
突如其来的噩梦
3月9日,我赶到马航失联家属居住的丽都饭店。饭店把大堂西餐厅划为失联家属用餐专区。按照国际惯例,家属区被隔离,开放式的西餐厅里面是家属,栏杆外是记者和各方工作人员。摄像头对着家属区,小心翼翼地等待时机拍照。家属们默默地进进出出,沉重的表情有些呆滞。我对组织心理援助的工作人员说:“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只是陪伴。在失联家属没有表示或要求帮助时,不可以贸然打扰。”
在场的每一位失联家属,本来都是满怀喜悦地接亲人回家,突如其来的灾难性消息,完全打破他们的预期,并把他们的心推向恐怖的深渊。他们一开始的反应是震惊、不愿意相信:“怎么能够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是真的吗?”然后是强烈的对抗:“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儿子那么年轻,为什么不让我替他!”对抗后,一些人进入呆滞的“雕塑期”,目光凝重、行动迟缓,仿佛失去生命的活力;一些人不住地哭泣,眼睛红肿,更有许多人彻夜不眠,苦苦地煎熬着。而新闻发布会上,马航方面含糊的发言及回答,更激起家属的愤怒情绪。一些人从呆滞、悲哀转换到大声怒吼,甚至向马航工作人员扔水瓶以示抗议。
灾难性的危机事件,带给他们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创伤。此时,他们的任何反应都是遭受创伤下的正常反应。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反应和此时此刻的表现,要满怀敬畏之心去陪伴。
有一对老夫妇,他们的儿子、儿媳、孙子、儿媳的父母都在失联航班上。这噩梦般的消息让老夫妇几乎失去活下去的动力。面对他们,我们哪里敢说“感同身受”这4个字?任何安慰的话都是那么苍白无力。
丧失的痛彻心扉
面临极大可能的亲人丧失,这种痛苦是锥心刺骨的。我们知道,154名中国乘客中,1/3是“80后”。他们有的是携家人度假,有的是公差,有的是游子回家飞机不知去向,找不到下落,大部分家庭可能成为失独家庭。老年丧子伴随着对以后生活的担忧,更是痛上加痛。
有的妈妈一遍遍地呼喊:“儿子,你在哪儿,快回来吧,妈妈想你”;有的爸爸看护着哭得几近昏厥的妻子,自己默默地流泪;有的妈妈宣布自己的决定—“孩子如果不能回来,我也不活了”;有的爸爸咬紧牙关,不断地吸着烟沉默着;有的妈妈在餐厅看到孩子最喜欢吃的菜,一下晕过去;有的爸爸窝在沙发的一角,抱头痛哭,老泪纵横……令人心碎的情景不断冲击着我们每个人。
心理咨询师所能做的只有完全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用心陪伴。陪伴着他们等待消息,陪伴着他们从噩梦中走出来。如果说陪伴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那是尊重和接纳他们此时感受的结果。
3月13日,终于有家属主动要求心理帮助。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我来到家属区,陪伴一位60多岁的母亲。我是在她住的房间里,与她单独见面交流的。当我进入房间时,她正坐在窗前的座椅上。她的双眼红肿,头发蓬乱,面容憔悴,眉头紧锁。我们之间有个小茶几,我将身体完全对着她,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她的身上。
她疲惫地告诉我,昨天夜里没有睡着,脑子里总是在想孩子,心里堵得慌。她本来想调整一下压抑的心情,在亲友的劝说陪同下走出丽都饭店,进城看看。没想到,当她在地铁里看到年轻人急匆匆行走的身影时,突然一下子就崩溃了!她想起儿子电话里曾多次告诉她,每天上班要坐地铁,地铁里人很多,但时间有保障……她仿佛看到了儿子的身影,可那些年轻人都不是她的儿子!回到丽都后,她一直哭,头很疼,就是睡不着。
这位母亲一边诉说,一边流泪,我真的很心疼她。我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安慰她,只能先肯定她的感受,然后帮助她宣泄情绪:
“遇到这种事情真的是太让人难过了,自己的儿子能不心疼吗?”
“嗯,我的心疼得慌啊,我的儿子啊,妈想你啊……”
“如果喊出来舒服点,你就大声喊出来……深呼吸,呼气的时候喊出来,睁开眼睛,对,睁开眼睛……”
让她睁开眼睛,是为了保证她的现实感。我陪着她,守护着她,任由她把心中的悲痛宣泄出来。看到她渐渐恢复平静,我递给她一杯热水,她喝了几口,至此,我们之间建立了一个很好的连接。
我转而和她聊起来:“你儿子是什么样子的?你身边有他的照片吗?”
“有,我手机里就有,我给你看看。”她从手机中翻出一张儿子的照片,我看到一张帅气文静甚至还带有几分稚嫩的脸孔。“这是你的儿子?看起来不到30岁吧?”
“这是他前两年照的,他今年31岁了。我31岁才生的他。”
“那他是独生子吗?”
这位母亲点点头:“我结婚5年才有的他,很不容易啊。我儿子从小就乖,爱学习,可努力了,学习一直特好,大学考到北京,毕业就留在北京工作……唉,当初他说留在北京工作压力特别大。昨天看到地铁里有那么多人,我就明白了,每天上班、下班真辛苦。他一直想让我们来北京住一阵子,可我们怕给他添乱,怕麻烦他,就一直没有来。我真后悔,当初应该让他回家工作,如果他不留在北京,也就不会出这事情了。他去马来西亚是出差,单位派他去的。如果在我们老家,哪有出国的机会?也就没有这种祸事了。”
我说:“是啊,如果他不留在北京工作,回去找份工作,也就没有出国机会了。可是你儿子的意思呢?他想过要回老家工作吗?”
“他不愿意回去。其实我们也愿意让他在北京发展,哪儿忍心把他拽回去。他读了那么多年书,受了那么多苦,不就盼望有个好前景吗?”
我点头:“是啊,当爹妈的都希望孩子有个好的发展前途,有更好的事业追求。”
“唉,我做梦也想不到会出这种事!现在还没有消息,会不会是劫持啊?如果是劫持,那人是不是还活着?”
望着她那闪现一丝希望的眼神,我真不忍心给她哪怕是一点点打击,更何况,此时飞机已经失联6天了:“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件,我觉得什么都有可能。”
“希望他们还在,飞机被劫持,人还活着……”她紧锁眉心,喃喃自语,泪水又涌出。
我轻声对她说:“你的眉头快拧成一个疙瘩了,我帮你揉开好吗?”她点头同意。于是我站在她的身后,拢过她的头,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在一起,双手在她的眉心处左右交替叩击,力度由轻渐重。
她开始出声哭,一边哭,一边继续诉说着。我轻声鼓励她:“继续说,难过就哭出来!”然后,双手陆续移到她的太阳穴、上嘴唇、锁骨下左右骨窝处,进行左右交替叩击。大约5分钟,她的哭声停止了,对我说:“我困了,想睡觉。”我也停止了叩击:“睡吧。”很快,卧室里响起了鼾声。
这次陪伴,完全不同于任何我经历过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在此情此境中,以尊重、接纳、体贴的态度,找到可以与对方建立信任关系的点,有效地给予陪伴关怀和安抚,减少创伤带给他们的身心伤害。我在她各个敏感点的左右交替叩击,是在运用眼动疗法(EMDR技术)帮助她缓解身体的紧张和情绪淤积。马航失联这样的危机事件对家属的心理造成重大创伤,这种创伤事件使人对现实处境无法做出恰当的反应。在这里,我运用EMDR技术理念,通过左右交替叩击使患者随着左右、左右的节律,神经系统做出类似睡眠时的快速运动,消除心理和生理的过敏反应,使创伤性记忆不再控制人的情绪。
前所未有的艰难等待
在多日艰难的等待中,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在自己的情绪起伏点上。有的人情绪正处于最低点;有的人可能有些缓解,正从最低点向上升;还有的人可能正在向下跌落……我们必须理解每个人的不同表现,都是不确认的危机事件中的正常反应,接纳任何状态的出现,才有可能做好陪伴,然后通过陪伴将创伤性综合征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
在失联家属中,有一位妻子处于极度抑郁的状态,她从早到晚地哭,不吃饭,不睡觉,并且有自杀倾向。在她的心中,丈夫就是她的天,他如果遭遇不幸,天就塌下来了,这是她无论如何也不想接受的。她身边的咨询师不断地做出各种尝试去陪伴,在陪伴中艰难前行。
还有一位女家属,她请求我帮助她的父母,说自己没事,不需要心理帮助,她只是想去马来西亚看看。然而,在飞机上的是她的丈夫,显然最痛苦的应该是她,而不是她的父母。对于拒绝接受帮助的家属,我们不会强迫她接受咨询,而是根据她的需要进行陪伴。
我接触到一对夫妻,他们的孩子在失联客机上。开始是妻子反应强烈,哭得死去活来,在我们的陪伴下情绪渐渐缓解。可当妻子刚刚好些时,一直很理性的丈夫突然爆发了!家属喊我过去时,我看到丈夫正抱着自己的头痛哭着,妻子在一旁劝着:“不许这样,不许这样,我刚好点,你又来招我,快别哭了!”
我走上前,用眼神止住妻子的劝说,拉着她贴近坐在那里的丈夫。我对妻子说:“让他哭吧!这么多天,他惦记着老母亲又要照顾你,一直在克制着自己,太憋闷了,该释放就释放,哭出来会好受些!”丈夫得到鼓励,索性放声哭出来,妻子当场愣住了。
我在一旁提醒妻子:“你的丈夫现在很难过,抱着他,去抱着他!”她伸出双臂去抱丈夫,丈夫可能不习惯,也可能是害羞,身体被妻子抱着,头却扭向另一边。我站在丈夫身边鼓励他:“现在抱着你的是你媳妇,是和你相依为命的妻子,她和你在一起!”说着,轻轻地推了一下丈夫的肩膀,他一头靠进妻子的怀里,尽情地哭着,妻子抚摸着他的头、他的背,两个人抱在一起……
我的心跟随他们跌宕起伏。我看到这对夫妻在相互支撑,他们的独生儿子有可能永远不能回到他们的身旁,接下来的日子,要靠他们互相支撑着走下去。进而,我更感受到陪伴的价值,以我们的敬业和专业能力,在不露痕迹的互动中,协助他们寻找并建立支持系统,让他们意识到珍惜身边的人,也是对自己的支撑。
在丽都,我们发现每天都有新的家属进入。这些人大部分是失联乘客的亲人、朋友、同事,他们的进入减少了失联乘客直系亲属的孤独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起到了亲情陪伴的作用。要知道,这是前所未有的航空危机事件,漫长的等待对家属们来说,既是残酷的,又具有心理自我整合的意义,给家属们建立起支持系统留出了时间和空间。
期待中的恐惧焦灼
3月15日,马来西亚总理宣布MH-370失联可能是遭到劫持,紧接着丽都增加了安检,许多家属都情绪激动。此时,他们宁愿相信飞机是被劫持,因为这代表家人还有活着的希望。当大家偶然看到有一只喜鹊落在饭店的阳台上,竟然一起鼓起掌来—他们觉得这是家人平安回来的吉兆!
然而,在兴奋的情绪背后,隐含着巨大的恐惧和焦虑。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无法在众多的不确定中找到确定。在表面平静的期待中,紧张的空气令人憋闷。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