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红 王晓均
摘 要:体育运动发展到现在,其内容日益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体育运动已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竞争的加剧,商业化的进驻,体育运动产生了一些偏离现象,如暴力、赌博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运动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分析,阐述其原因,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育运动;偏离;原因
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精神,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人文体育观强调在对体育的认识中倾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而体育运动发展到现在,人们的体育行为已经背离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的人文精神,出现了各种偏离现象。
一、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价位观的盛撞导致运动员偏离行为
差异交往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萨瑟兰提出来的。萨瑟兰认为,偏离行为与一切社会行为一样,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一个人是否会变成偏离行为者取决于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哪方面的影响更大。换言之,如果我们所交往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好友把某些法律或社会规范说成是错误的或无关紧要的,那我们也会倾向于接受他们的粉法,也就会倾向于成为一个偏离行为者。以上述假设为基础,差异文往理论把其注意力放在人们交往的对象及与之交往的频率、时间、强度等变数上,试图找出这些变数与偏离行为的关系。差异交往理论的有效推论是,当一个社会存在粉多种独特的亚文化时,偏离行为往往比较普遍。如果一种文化是同质的—就像在传统农业社会常见的那样。居民们都持有相同的规范和价值标准,如此,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没有机会接触越轨群体和文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偏离行为—尤其是犯罪是很罕见的。而一个庞大的异质的现代社会却有可能按种族、宗教、民族、年龄或经济地位等构成一系列亚文化。在这些亚文化中,必定有些文化特质是与主流文化或者其他亚文化相冲突的。这样,在社会流动极为频萦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必然会接触到被所在社会或团体视为“越轨”的行为或规范,其结果,他们可能学习和接受这些偏离行为。
二、商业化运作是负向偏离行为产生的根源
尽管竞技体育有着美好的精神寄予,但由于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化发展,使它从指导思想和方法层面上已步入了与商业化联姻的运作机制,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对弈,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不仅成为竞技体育发展兴盛的一个动力源,而且更是商业化市场致力运作的对象。正是竞技体育这种对自身利益关注和追求的客观实在性,决定了高水平竞技运动谋求“实利精神”的存在。事实上,实利精神是人类近代以来贯注于市场经济的一种社会精神,本身无可厚非,但这种精神在竞技体育中过度渲染对金钱和名利的追求,使其对弈双方的利益集团在手段、方法上借助商业化市场的舞台,大行贿赂之风、失德之赛,致其竞技体育中的负向偏离行为孕育而生。
三、“输赢为目的”是负向偏离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
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宽容度表现于各个领域。多元的经济利益、多元的需求、多元的生存样式、多元的价值观念不再被限制与禁止,而是被默许、宽容,甚至被鼓励。这种社会转型下的“多元价值取向”,一方面会在理性的指导下,成为社会进步或发展有益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又以一定度量的道德嬗变及非主流文化的社会形态流中,使人们的常规伦理观念因模糊不清而被一种新的暗示即功利心态所取代。这种功利心态伴随着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致使相当一些竞技行为主体甚至社会舆论把“输赢看成目的,体育本身反倒成了手段”,从而衍生出某些有悖主流文化的体育价值取向,导致行为主体及客体对体育价值的评定产生失衡,背离了体育崇高精神和自身价值。如此对体育行为评价方式只重功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运动员为达“输赢”的目的需要,不择手段大行弄虚作假之事,就成为运动员负向偏离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主观原因。
四、产生正向偏离的经济因素
经济繁荣是竞技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竞技体育得到快速的发展,竞技体育运作的资金来源更为宽广,不仅国家的直接投资,还有社会、个人的大量资助,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体育赛事的关注,体育影响力的扩大,更多的投资方看好了这块市场。在社会和个人投资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也对其施加了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他们投资是受预期财政利润的驱动,是为了最大可能的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和间接的通过扩大企业知名度、影响力等带来的收入。因此,对运动队和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便成了“科技含量”不等的员工,身体“经济化”的核心是创造最大利润。
运动员的身体越来越趋向于商品,成为消费对象,要想具有更高的自身价值与使用价值,则必须不断提高运动能力与水平,创造更佳的成绩,而新的成绩被创造出来之后,又成为控制自己身体的外部力量。一方面,运动员不断关注自身运动水平与优异成绩的差距,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通过种种技术手段和其它的方法(包括正偏离行为)去提高运动成绩,心甘情愿地接受对自己身体的“摧残”。
五、结束语
偏离行为的发生机制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及情绪动机多种因素。因此我们要多角度多视角看偏离问题,利用多学科成果、多种研究方法共同解决偏离问题应是运动员偏离问题研究的新方向。对待偏离问题要正确看待,要用怀疑的眼光审视指导行为的价值体系和规范,要依赖社会、教练员、运动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盛治进.从社会学视角解读运动员的偏离行为[J].体育世界,2009(1):11-12.
[2]戴查.关于运动员偏离行为的研究综述[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69-177.
作者简介:王卫红(1977-),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体育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王晓均(1976-),男,重庆人,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