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剧与白宫政治

2014-05-12 22:52宿亮
党员文摘 2014年5期
关键词:纸牌中美关系总统

宿亮

近来,一部美国电视剧因内含白宫政治、阴谋、腐败和中美关系的剧情而风靡中国网络。

在中国,它甚至被称为“《甄 传》的美国当代社会版”。而随着不少国际政要加入粉丝队伍,更是使得《纸牌屋》名声大噪。

电视剧情节当然不可能是白宫政治的全貌,但从某种程度上看,《纸牌屋》等不少美国政治剧,的确为观察美国政治包括中美关系,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纸牌屋》戏说中国

“我们应该把议程限定在几个重点问题上,工业制品的进口关税和稀土元素的出口限额,他们将这两点当成了政治工具。”

“我同意在这两个领域我们可以作出有意义的改变,但是,我担心对公司的网络攻击。”

…………

在总统办公室里,沃克总统和副总统弗兰克正倾听核能电厂大亨塔斯克与国务卿杜兰特之间的争论——与中国相关的稀土矿物贸易战,这一幕发生在《纸牌屋》第二季第二集。与之前引入国内时高调宣传的一样,中国元素如期而至。

尽管情节与爱情的美好毫无瓜葛,这部在情人节上线的美剧却取代你侬我侬的桥段,成为当天最大的新闻。除了其类似宫斗戏的情节,“纸粉”(《纸牌屋》的粉丝)们议论最多的便是该剧的“中国结”——在这一季中,副总统弗兰克除了“宫斗”外,还要应对诸多中美政治敏感问题,比如所谓中国网络间谍渗透、人民币汇率及中日在东海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他还要和一个通过赌场洗钱的中国商人博弈。

“这有异于以往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形象,也表明美国公众和媒体对华态度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说。

向现实政治生活“穿越”

从第一季开始,《纸牌屋》便顶着无数的光环出现。不过最引人瞩目的还是那些电视剧自诞生之日起就吸引观众的情节:政治阴谋、大佬博弈、权力游戏。

在《纸牌屋》最新一季中,除内政线索外,外交线索成为阴谋完成的“最后一块拼图”,而与剧中美国政府上演“对角戏”的则是太平洋彼岸的中国。一个立场有些软弱的美国总统、一个常年在中国做生意的美国商人、一个构思阴谋的副总统,这就是《纸牌屋》中决定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最重要班底。他们利用贪恋特权的中国腐败商人、希望获得影响力的国务卿、不堪忍受平庸报道的记者,在权力博弈的框架下谈论中国,利用中美关系为自己谋利。

这些情节似乎印证了媒体和政治分析家长期以来就美国对华政策动因作出的一些判断,那就是仅用美国国家利益分析中美关系,远远不足以涵盖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发生的故事。

为疏远总统与商界大佬的关系,国务卿自作主张在经贸对话中公开指责中国;为推动国会弹劾总统,副总统不惜与被中国政府通缉的腐败商人交易。

《纸牌屋》中的中美关系与剧集中谈到的教育法案、州长人选一样,都成为政客口袋里的棋子。为达到自身政治利益,剧集中的政坛人物在这些关乎美国和世界的议题上翻手云覆手雨,的确把政治当成了“纸牌”。

《纸牌屋》的创作团队号称要真实地还原华盛顿政治生态,针对人物和事件的“还原”也得到了不少美国政治人物的赞同,更有一些媒体开始猜测剧中人物的现实原型。涉及中国的情节,主创也力求真实,网络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电视画面、中国主要报纸的电子版等细节,电视剧甚至搭建了腐败商人在中国的奢华住所,似乎一切都是在努力向现实生活“穿越”。

谈及精心策划中国情节的原因,编剧之一的肯尼思说,《纸牌屋》无意展示某种特定的政治倾向,只是整体故事进展决定了中国元素的加入,因为“《纸牌屋》讲述的是最高层的权力争夺,而如今讲述这类故事,不可能不提到中国”。

“中国盆景”获追捧

尽管标榜精确“复刻”华盛顿政客的生活状态,《纸牌屋》毕竟不是美国政治百科全书,也不是纪实报告文学。作为一部热播剧集,这部戏具备符合美国乃至全球媒体市场运作的规律,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吸引眼球,实现商业成功。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其对内和对外政策在全球化时代有了较强的外部影响,使国际关系博弈发生变化。为应对新变化,在全球范围内与中国进行多领域的沟通、对话,成为美国外交的核心工作之一,也自然成为《纸牌屋》选择题材的绝佳领域。

换句话说,中国问题已经在美国政治生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谈国内就业问题无法绕过中国,谈国际局势无法绕过中国,谈全球贸易关系更无法绕过中国。无论是戏里戏外,所有关乎中美的桥段都会在美国社会引发重要反响。

在《纸牌屋》中,无论是贸易对话遭遇挫折,还是中日对峙引发华盛顿紧张,都与现实国际关系“神似”,客观上反映了美国人对于中美关系的重视。

“我们意识到,未来十年亚洲将成为异常重要的区域,而中国将经历积极的转变。”剧中副总统弗兰克的饰演者、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在接受采访时毫不掩饰地指出剧情中的中国元素是为了反映“中国日益强大”。

另外,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对“远方”有一种猎奇的心态。大航海时代前,“远方”似乎是充满香料和美景的香格里拉;冷战时期,“远方”似乎是莫斯科一群叼着大烟斗的蛮横政治大佬;如今,“远方”对于美国人来说,就是那个还不尽了解,却处处出现在生活里的中国。

《纸牌屋》第二季,中国元素都反映了美国人对于“远方”的猎奇。那个腐败中国商人在剧中江南庭院式的住宅和有些日本风情的内饰,都体现了美国人对中国那种模糊的想象。

正是因为这种想象的存在,《纸牌屋》的主创把中国元素打包,在尔虞我诈的政治博弈情节中,为观众奉上这样一个“中国盆景”。

此外,从商业运作的角度考虑,加入中国元素不仅吸引美国观众,更满足了中国观众对于美国外交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为关注中美关系的观众提供答案,“解密”美国对华政策。

中国元素流于表面

事实上,中国元素在西方世界的文艺作品中“出镜”次数不少。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就曾在散文集《在中国的屏风上》描写他眼中的中国人。

在与《纸牌屋》类似的西方电视剧中,中国元素也时常出现。在火透太平洋两岸的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几个主人公说汉语、吃中餐,闹了不少笑话。在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中,中国古董修复师姚素琳成为其中一集的主角,中国传统算筹工具“苏州码子”更是增加了中国元素的神秘感。

不过,这些文艺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却流于表面,只是情节上的猎奇,无法体现真实的中国画面。

《纸牌屋》也无法逃脱这种局限。剧集中关于中国的情节往往基于美国人的臆想,经不起推敲,难以真实反映中美外交博弈的过程。当然,仅仅作为一部情节扣人心弦的政治阴谋大戏,《纸牌屋》已经足够精彩。毕竟,没有人会把“戏说”中美关系当做真正的国际政治看待。

(杜启荣荐自《国际先驱导报》2014年2月28日-3月6日)

猜你喜欢
纸牌中美关系总统
斯总统确认明日辞职
天狗送的纸牌
纸牌塔的无限可能
灵活猜纸牌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恶搞”总统成追捧
总统害羞了
纸牌屋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