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裁纸
懂得了这些颜色,你就懂得了中国。
——题记
太极黑白
鉴赏中国之色彩,必始于黑白。
黑白,此乃乾坤初定、人文初始之色,此乃宇宙“原色”,也是中华“百经之首”——《易经》之太极图(“阴阳鱼图”)的颜色。“阴阳鱼图”乃《易经》“徽标”。
中华文明的“主杆”靠“四书五经”营养,其中的《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总源。
“无极”生“太极”。“无极”之时,宇宙一片混沌(不辨颜色)。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一黑点,黑中一白点。黑为阴白为阳,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
太极图的黑代表阴、柔、地、水、月亮、女、坤、夜、负、被动、黑暗、死亡……古代中国文化,黑色是北方的象征,代表五行之一的水,水是生命的起源,但又与死亡(黑)同行——仅此也可见国人的辩证思维之先进。
太极图的白代表阳、刚、天、火、太阳、男、乾、昼、正、主动、光明、新生……。
《易经》是一部世界性的哲学巨著。太极图是国人认知大千世界的“起点”,国人性格的“基因”,中华文明的“密码”。这个“起点”如此“黑白分明”!一如汉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的旗帜鲜明;这个“基因”如此鲜活有力,一如汉文化的辩证思维、兼容并包;这个“密码”如此古老神秘,一如中华文明的悠久深刻。因了这黑白“起点”、“基因”和“密码”,中华文明方源远流长、五彩缤纷、生生不息。
认知了黑白,才能分辨其他颜色。黑白,才是中国之原色。
中 国 红
看明白了中国红,就大致懂得中国。
红色,又称瑞色,国人最尊爱的颜色,乃至成为国人的文化图腾、精神皈依。中国现代以降的历史就是一部红色史,故有“中国红”这一词。
为何如此?我曾经探讨:此乃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红色,映显儒家的温热、才情、进取。但这明显还未触及中国红由来之根蒂。
那就来捋一捋中国红的前世今生。
远古华夏置身黑、白、土红和赭色之中,红是最早的流行色。彼时中国,从游牧文明的原始社会刚迈进农耕文明门槛。一块块大大小小“井田”上的奴隶制社会,青、赤、白、黑、黄,代表东、南、西、北、中和木、火、金、水、土的五方正色。夏尚黑,商尚白,周尚红。而周文明,特别是其中的“礼”,对后世影响较大。周文明也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轫期”。
汉与明兴起于南方,南方表火,其时的政治和文化尚象征火的红色。汉、明两朝影响深远,红色文化渗透中华,成了“最炫民族风”。
追根究底,国人爱红,渊源为远古时期日神膜拜。太阳等于光明、温暖、生机、希望、永恒,红色就是太阳的DNA、太阳的字号。
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红色的光照,就没有大地丰收。
没有比红色的花朵、果实更热烈的美!
中国红,丰收的同义词,喜庆的同义词,团圆的同义词!她映染秦汉雄风、魏晋风度、唐宋大雅、明清神韵,与之缠绕成一个壮丽的、情深意长的“中国结”。
中国红,铸就“中国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青 花 蓝
我敬畏太极之黑白,敬重中国红, 爱恋青花蓝。
看到温润典雅的青花蓝,便触摸到中国历史深处宁静祥和的一面便会联想到青天白日这个成语(它也比喻高洁的品德)。
若说中国红是从枝头上采撷的,那么,青花蓝就是在泥土中绽放的。若说中国红是中国的“动”色, 则青花蓝是中国的“静”色。一动一静,中国之韵。
她兼具儒家的温度、道家的洒脱和墨家的勤朴。她是素与雅最完美的结合。中国的士,“居庙堂之高”时,往往喜欢金黄;“处江湖之远”时,往往喜欢水墨黑,但不管居于哪,青花蓝是一抹永恒之色。
青花蓝,尽在青花瓷上。
青花瓷,脱胎于土,成型于火,它是泥土中绽放的“勿忘我”。
“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七绝·青花》“色流香,青胎素描慢拂弦。慢拂弦,岁月浮华,一梦千年。可参造化天地妙,无极由来太极添。太极添,业火凝炼,玲珑惊艳。”《忆秦娥· 青花瓷》,两位无名者的青花瓷诗词,甚合吾意。
青花蓝,也在蓝印花布里。
农业中国男耕女织,织的就是蓝印花布,又称靛蓝染色布(有的是蜡染)。这种蓝从棉花中走来,予人以柔、以温。
蓝印花布——布衣的尊严,还有欢和爱。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战国时国人已从蓼蓝草中提取“靛青”染色。解放后不写小说写服装史的沈从文考证:“……后来逐渐发展成蓝底白印花布的一种,以布抹灰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蓝印花布为世所重在宋,盛行于明、清。
蓝印花布,与团扇、青瓷、宣纸、毛笔、油纸伞等一起,在历史中远去了……
金 黄
其实,金黄是一种最为虚幻的颜色,它貌似强硬无比、金光灿烂,其实外强中干、弱不禁风。
但,这不影响金黄是国人一向仰慕的颜色,一个高高在上的话题,一款少数人拥有的梦。最近流行“土豪金”,也说明了这一切,而西人自古更狂热于此种颜色。
中国历朝历代皆外儒内法。金黄曾经是神圣、权威的标识,是皇帝的专用色——庶民不许着黄衣。
黄金因稀有而导致金贵,并人为地赋予它货币属性,它有了左右世事的力量。这是“金护生”的一面。也因为黄金的力量太大,有“金害生”的一面,比如,中国民间有“拾金不祥”的说法。其实这是善良、胆小的老百姓的心理。胆大妄为如帝王将相之流,他们就敢“拾金而昧”,他们就敢独拥金黄。金黄,自以为是,使尽浑身解数,凌驾于青花蓝、太极黑白、玉色、乃至中国红之上。正因为如此,它也周而复始地被众多颜色掀翻在地,并踏上一只脚,面目一塌糊涂。
金黄多是从“血色”中熬制出来,不少人敬而远之。本质上,黄金,其生也贱——“土生金”,是众多金属的一种,是无知者、弱者、别有用心者将它捧上神坛,并且它往往还不领情。就像皇帝并非天子,是无知者、弱者、别有用心者将他捧上神坛,并且他每每还不领情。
周作人说过,“穷人的理想和富人是一样的。”他的哥哥周树人,用《阿Q正传》也说了这个意思。金黄,拥有者“奸淫”之;非拥有者“意淫”之。
我一直认为庙里或香客为菩萨塑金身,包括寺庙的金碧辉煌,皆非菩萨所愿。菩萨普渡众生,其中的一条“船”, 原本就是“艰苦朴素号”。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二刻拍案惊奇》)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个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没有比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的这段台词更好地说出金黄(黄金)了。
金黄(黄金)本无罪,有罪的是“欲加之罪”者。
玉 色
玉色源于玉。玉来自中国五行的“土”,所以玉也是土地的颜色、农业中国的颜色。在中华“色谱”中,她的年龄只比太极黑白小。对其他颜色,喜爱者多有不同,但几乎无人不喜爱玉色。这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原因。
“君子于玉比德”。如果说,太极黑白隐含中国的哲学观,中国红表现国人的性格,青花蓝体现国人的审美观,金黄折射国人的世俗价值,则玉色承载国人的品德。
玉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玉表和,和(中庸)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小说的皇冠上的明珠——《红楼梦》,就是一部关于玉的前世今生、爱恨泪水的旷世才情小说。也因此,这部小说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密码之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易碎,不像西方文明的代表物——钢铁——那样有直截了当的蛮力。“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自有其力量,她的力量在于浸润、慈爱、影响,而非冲击。国人爱玉,这种执著甚至痴迷历经五千年风雨变迁而始终不改。
金银财宝中,唯有玉只有祥,没有灾。犹如《易经》六十四卦,只有谦卦全是吉,其他六十三卦均吉凶悔吝不等。
玉,石之美者也。
“玉石可除中热,解烦懑,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本草纲目》) 古人认为,玉是阴阳二气的纯精,是和谐的物化表示。今人知道,玉有神奇的生化和物理特性,佩玉与人体谐振,促进人体机能协调运转;玉含十多种微量元素,常把玩,可浸润人体促进健康……
玉是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不仅是大自然的精华,还具备君子的品德。
“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许慎《说文解字》)此五德,语意双关,既指玉又指人。
玉是儒家思想的代言人。儒家的经典之一——《诗经》中有30余篇涉及玉,可见周代玉文化就十分发达:玉器的人性化特征得以确立、“玉德”成为道德标准、玉器得到广泛使用……
汉文化是儒、释、道并处。释家也讲和,故玉与佛有缘。在汉语辞典中,与玉有关的成语不胜枚举、美不胜收。玉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