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仁,周发明
(1.广州铁路(集团)公司 集团办(党委办),广州 510080;2.广州铁路(集团)公司 信息技术所,广州 510080)
铁路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承担着关系国计民生的煤炭、石油、钢铁、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的主体运输。然而,由于运输能力紧张,铁路货运能力长期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为进一步优化运输资源配置、提高货运办理效率、缩短货运周转时间,铁路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货运客户的难题,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提报订单、请求车等重要功能,极大地便利了客户办理货运业务。
然而,客户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仍感觉有诸多不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证方式单一。目前客户使用业务系统前必须到铁路部门申请办理数字证书。由于客户数量多,证书的审批、发放、更新和延期等工作量巨大,且部分企业货物发送量小,证书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证书访问模式的弊端已逐渐凸显。
(2)装车需求受限。由于客户对铁路营业办理限制及车站的装车能力不了解,势必出现客户所报订单违反铁路营业办理限制、所报请车违反停限装命令的情况,车站计划员需人工逐笔审核客户订单,效率低下,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
(3)数据更新繁琐。系统基础数据(如站名字典、品名字典等)无法做到自动更新,每次基础数据调整时维护人员都必须手工修改数据库及客户的个性设置,不但增加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容易造成系统维护更新不及时,甚至出现差错。
为贯彻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铁路货运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广铁集团提出建设新的铁路货运网上服务平台方案,对既有系统集中在功能和接口上进行扩充,便于铁路职工操作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共享,同时,使各类客户都能在线提报订单和请车,并实现基础数据的自动更新。
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平台架构图
客户分为证书用户和非证书用户两类,均通过互联网接入方式访问平台。证书用户经由外网防火墙后,穿越网络安全平台访问内网应用服务器;针对非证书用户,在外网单独设立应用服务器响应用户请求,穿越网络安全平台后与内网应用服务器共享数据库存储。
平台架构上主要分两种方式:(1)在铁路局内网设置应用服务器,网络安全方面则通过映射方式映射到外网给证书用户使用;(2)在铁路局外网非军事区设置应用服务器并配置域名,网络安全方面则通过Agent方式调用内网的Servlet访问数据库,重新开发功能模块供非证书用户使用。
数据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数据处理流程
平台数据库部署在内部生产网,供内部车站用户和互联网用户同步使用。用户提报的订单需求可采用定时或触发两种方式提交到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FMOS,Freight marketing and Operation System)进行审核,获取订单批准结果。货调系统根据批准的计划信息对当天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写入FMOS数据库。
客户和车站都在此平台提报月编和日常订单,客户订单需车站审核后才能进入FMOS,可通过系统权限配置来设置或取消订单是否需要审核,未通过审核的订单信息,审核人需说明原因。
客户和车站都在此平台提报请车信息,请车信息同样需车站审核后才能进入货调系统,可通过系统权限配置来设置或取消订单是否需要审核,未通过审核的请车信息,审核人需说明原因。
客户和车站都在此平台提报旬方案。
平台提供货物追踪功能,客户和车站可以根据车号查询货物的当前位置。
平台提供丰富的统计分析功能,包括需求分析、需求兑现分析、品类去向分析和运货五统计分析等,分析结果可以直接打印。
平台提供客户档案管理功能,根据客户名称可以迅速掌握该客户的基本资料和生产数据。
客户可以方便地查询管内各车站的详细信息,包括车站介绍、办理限制、专用线、地理位置、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客户可以方便地查询订单的状态变化(时间、内容和操作人)。
客户可以将常用的发站及到站、发货单位、收货单位、品名等设置为个性字典,加快业务办理速度。
平台实现基础数据字典自动更新。
与FMOS采用后台触发器的方式实现数据同步,实时性好,可靠性高。
与货调系统接口采用货调课题组提供的接口格式,请车数据往接口中写、从接口中读取承认车数据。
调用总公司统一的货车追踪接口实现全路范围内的车辆追踪。
调用由货票课题组提供的运费计算模块,给客户提供参考运费。
货运网上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了开放式的货运信息服务,通过掌握车站装卸能力、分界口通过能力对车站运力和办理限制进行有效卡控,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办理效率,不仅提高了货运服务水平和质量,巩固了客户服务关系,而且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稳定了货源,最终实现路企双赢的目标。
[1] 杨先荣.货运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4,13(5):17-19.
[2] 李秀海,谭雅秋.铁路货运营销及生产管理信息系统[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4,13(4):25-27.
[3] 张云霞,宋宇博,史百战.货运站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铁路计算机应用,2010,19(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