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李路红
摘要: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网络信息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还不成熟的时期,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容易受到网络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本文介绍了网络发展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借助网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 网络化 网络技术
由于高等学校对新生事物具有与生俱来的敏感性,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这种敏感性越来越旺盛。网络除了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外,还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态度以及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目前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思想受到网络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探讨了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1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1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正面效应
第一,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最大的优势莫过于信息容量大以及传播的即时性。网络具有的这些特点除了能够丰富思想教育的素材外,还能够开拓教育工作中的视野和思维,因此,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第二,网络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社会化程度。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当中,学生一直局限于课堂而处于被动地位,并且校园文化也占据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大部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距离随着网络的出现而逐渐消失,通过互联网,学生除了能够了解社会知识和各种社会现象外,还能够接触更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
第三,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网络最大的特点还包括自由性和匿名性,因此,学生喜欢匿名来评论一些社会热点,这是学生真实思想的流露。因此,为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教师可以对这些网贴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分析。
1.2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负面影响
第一,虽然网络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也存在良莠不齐的弊端,因此,如果学生受到恶劣思想的影响就会失去理智而迷失方向。网络的巨大发展除了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外,更有效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并且不限时不限地的浏览世界各国的消息。但是,由于网络信息也有一些对现代大学生造成恶劣影响的信息,如果大学生不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辨识而盲目吸收,就会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而使大学生误入歧途。当杂乱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思想时,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就会被新奇的信息所吸引,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就会在千变万化以及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处于漂浮不定的状态,而正处于发育期的大学生由于对性知识不了解而处于无边的幻想之中,由于传统文化的束缚没有人在此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因此,对于自制力弱而好奇心又很强的学生,自己会偷偷搜索一些色情和暴力的信息。此外,这些不良的心理在网络匿名性和即时性的特点下得到了滋生的土壤,因此,导致一些大学生发生性犯罪。
第二,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封闭性以及虚拟与显示的矛盾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一定的伤害。虽然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由于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因此,也可以将网络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由于人们一旦进入虚拟的网络就有机会与陌生人认识,并且与志向相同的人进行互动交流,从这方面来讲虚拟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加自由,因此,相对于显示社会而言,网络世界的人与人的交流更加广泛性以及关系平等等优点。但是由于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根据需要任意编造自己虚拟的身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欺骗性而造成的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由于很多大学生具有现实和网络两种双重的性格,并且过于依赖与网络虚拟人物进行感情的交流而忽视了现实关系的处理,常常换有“网络疏离症”而产生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因此,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不利于他们承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三,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西方网络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变得有所扭曲。目前美国提供世界80%以上的网络信息,他们通过网络高技术的垄断推行网络政治的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通过网络大肆宣传西方文化以及思想等。我国上网的人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达到了1200万人,并且仍旧以几何速度快速增长,其中大专以上的学生占据了大部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不加辨识的吸收网上的知识,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因此,为了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氛围中,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和不良思想的侵害。随着我国加入WTO,这种思想文化渗透的渠道以及机会还会进一步增加,不仅会对青年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还会极大的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因此,相对于社会环境而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大。
2 大学生思想教育进网络的措施
2.1 “两课”教育进网络,发挥网络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高校应当将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与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进行有机结合。首先,为了对信息的利弊进行唯物主义辩证分析以及科学的说明,应当在网络信息教学中引入“两课”的内容。对于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充分的肯定,而对于不健康的信息在给予理性批判的同时,为了能够以实际案例教育学生,也应当将其作为反面教材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样除了能够丰富改进“两课”的教学内容,还能够有效拓宽网络思想教育的空间。其次,在“两课”中引入信息交换的方式从而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性,在增强“两课”和思想教育工作新引力和感染力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2.2 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意识,从而不了解相关的网络法规以及网络道德等。因此,为了有效地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手段的束缚,除了转变教育观念以及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外,还应当对教育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创新。因此,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效性,除了加强学生的网络知识技能和树立现代科技意识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信息容量,从而加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endprint
2.3 培养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面对西方网络殖民文化的侵略和文化强势地位的威胁,我们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如,可以借鉴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不用计算机伤害他人、不窥探他人计算机、不利用计算机做假证、除非得到他人准许或赔偿才能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不应该去影响他人计算机工作、不利用计算机进行偷窃、不应拷贝或利用没有购买的软件、对他人的精神作品不能剽窃、注意正在写入的程序和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以及注意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同胞的理解和尊重。此外,还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网络道德现状进行判断,如:①珍惜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智慧;②不散发反动的、迷信的、淫秽的内容,不散布谣言,不搞人身攻击;③要自尊自爱,提倡网络文明用语,要注意网络语言美,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的语言;④利用计算机技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宏扬民族文化,与不道德的行为作坚决的抗争;⑤培育知识产权意识,不盗用或抄袭他人的程序,不使用盗版软件等等。
虽然网络立法对于瞬息万变的网络社会十分重要,但是却不能够忽视网络滞后的特点,因此,在人们心中树立网络道德意识以自觉地遵守网络秩序和网络法律更为重要,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与网络道德法律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2.4 重视校园BBS站的舆论引导
很多高校都建立有自己的BBS网站,这上边除了一些现实中学生不敢讲或者不愿意讲的意见外,还存在一些人身攻击甚至不健康的文章。因此,为了将这些不良的作风和思想扼杀在摇篮之中,除了加强网站监管外,还要密切关注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动态。第一,及时性。为了能够对现实中出现在BBS的焦点舆论防患于未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能够对此类信息做出及时的反馈;第二,正面性。对于提问者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回答还是批评教育都要做到有理有据,即便是错误的思想也要表达适度,除了大学生正处于逆反期这个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解决矛盾而不是扩大和激化矛盾;第三,柔和性。在于同学进行交流的时候应当保持宽松柔和的气氛,除了理直气壮地对思想出现问题的同学进行教育外,还应当恰如其分地使其心服口服。为了能够有效地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采用和风细雨的方法而达到润物细无声地作用。
2.5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文化主旋律
文化作为一种载体,对于丰富多彩的思想信息能够达到快速传播的效果,因此,网络文化不仅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手段,更是思想教育的战斗武器。为了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必须积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高校除了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以及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外,还应当让大学生尽量多的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拓宽视野,从而进一步树立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二,通过开展网页制作竞赛等活动,对重大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三,为了占领文化的主阵地,应当坚持党的基本政策方针,从而保证网络上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此外,为了对错误的思潮进行及时的批判和纠正,应当积极引导重大的政治问题、影响稳定的问题以及意识形态敏感的问题。
第四,为了加强学校与个人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开设的网站以及师生个人主页。在思想教育以及交流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除了能够对个人问题进行单独指导外,还能够有效实现个性化思想教育。
只有正确认识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有效地发挥网络带来的正面作用而规避负面效应,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带来的优势,让网络教育与实践教育相互结合而实现优势互补,最终有效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卫红.高校德育进网络亟需加强队伍建设[J].中国德育,2001(5).
[2]刘献君.迎难而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J].中国高等教育,2001.
[3]杨艳萍.网络德育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Z2).
[4]沈国权,吴东莞.思想政治工作占领网络阵地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3).
本文是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高职院校实施品行教育新途径——‘三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LZY13126)课题论文。
作者简介:
张东(1975-),男,辽宁锦州人,大连职工大学副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路红(1966-),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工大学副校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