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及路径分析

2014-05-10 16:17马红霞王志宪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路径产业结构

马红霞++王志宪

摘要:近年来青岛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缺乏特色与优势支柱产业支撑;小城镇间的分工不明显;小城镇产业规模较小等问题。因此,推进城镇化应从坚持工业布局与城镇布局相协调;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小城镇 产业结构 发展路径

1 青岛市小城镇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小城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重点镇,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城市建设规模等实现了较大的提高。城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城镇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使得城乡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不断提升。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6.5:51.9:41.6调整为2011年的4.6 :47.6:47.8,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全市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带动了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社会从业人员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05年的22.2:41.8:36.0调整为2011年的19.2:41.2:39.6。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了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12920元提高到2012年的32145元,农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5806元增长到2012年的13990元,分别增长了149%和141%。

1.1 城镇化对第一产业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水平提高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表1显示青岛市城镇化率同第一产业在GDP比例的变动成反比关系,2000年至2011年城镇化率由53%上升到67.8%,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却由11.8%下降到4.6%。

表1 青岛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对比

数据来源:根据《青岛统计年鉴(2001-2012)》计算整理。人均GDP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

1.2 城镇化对第二产业的影响。青岛城镇化的快速提高,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2000年至2011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6年达到最高52.4%,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33.93%上升到41.2%。

1.3 城镇化对第三产业的影响。青岛市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2000年至2011年,城镇化率由53%上升到67.8%,同期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41.6%增加到47.8%。

2 青岛市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整体城镇缺乏特色与优势支柱产业支撑。虽然部分城镇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特色,但具有产业优势与特色的主要是重点小城镇,而一般小城镇产业与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发展缺乏特色与优势产业,产业支撑力较弱,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严重不足。

第二,小城镇间的分工不明显。小城镇与青岛市中心城区、与县级市之间多为纵向垂直的行政联系,经济上的横向联系较少。青岛市多数镇发展模式粗放、产业同构度较高,城镇间的产业竞争激烈,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第三,小城镇产业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青岛市小城镇产业规模较小、项目较少、经济薄弱。2010年,青岛市建制镇平均地方财政收入4000万元左右,而苏州市80%的镇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青岛市超亿元镇只有5个,苏州地区财政收入超亿元镇达30个,突破20亿元的有3个。

3 青岛市推进城镇化的路径

3.1 坚持工业布局与城镇布局相协调,有效推进产城一体化。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推进,必须协调工业和城镇布局,以城镇作为工业的主要空间载体,强化工业对城镇的支撑作用以及城镇对工业的服务功能;统筹推进城镇发展和产业发展,以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城镇的扩张,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发展;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镇新区和产业新城,有序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具体来说,要稳步推进鳌山湾新城组团、董家口港城组团、空港新城组团、世园生态都市新区、平度新河生态科技产业新城、莱西姜山新城等城市组团的开发建设,不断发挥城市组团和卫星城对县域城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与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让劳动力就地就业。

3.2 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围绕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和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统筹全市生产力布局,使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心城区应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五市应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同步推进,努力打造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中心镇应围绕全市生产力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和做大做强特色板块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

3.3 坚持人本主导,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是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财政资金的增量与存量调节,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以缩小城乡差距为重点,逐步加大对小城镇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重点解决小城镇和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就业服务制度等,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元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战略[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5.

[2]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青岛统计年鉴(2001-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城镇发展路径产业结构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产业结构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